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 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 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
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混合经济的发展
③福利制度的完善 ④计划经济的推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2.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3.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4.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
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主要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6.汉成帝时,朝廷改刺史为“州牧”,秩提到二千石。到东汉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从此州牧或刺史不复日诣京师(奏事改为计吏)。到了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新置牧”,“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这反映出汉代( )
A.政府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治理
C.中央监察权力逐渐下移 D.地方社会秩序日益紊乱
7.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南方土著居民的户籍用黄纸书写,称作“黄籍”;东晋为招抚流民,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侨居户被登记在白纸写的临时户籍上,称作“白籍”。这一制度( )
A.有利于南北方士族的合流 B.削弱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
C.减缓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缓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8.11世纪30年代,基辅罗斯颁布的法典明文规定:犁去领主的田界、盗窃主人的牲畜、杀死王公贵族的管家、纵火焚烧主人的田庄等都要处以重罚;主人有权将欠债的个体农民置于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由此推断,这些条文的规定,使基辅罗斯( )
A.土地私有化受到遏制 B.封建化进程大大加快
C.农民失去了私有财产 D.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
9.日耳曼马尔克村社标志性的政治制度是自由民大会,一切重大事情,包括罪犯的审判都由自由民大会集体决定。庄园出现以后,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往往合二为一。初期的庄园法庭,裁决者是法庭全体出席人,这显然是村民大会的遗风。材料表明( )
A.庄园具有一定的自治传统 B.庄园法庭随着城市发展而建立
C.庄园法庭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D.庄园法庭主要维护庄园主利益
10.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
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 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
11.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12.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
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 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13.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规定生员要熟读经史、律诰、礼仪等书。学校定期举行“养老之礼”“视学之礼”等活动。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社会教化备受政府重视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14.据文献记载:“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材料所述的是( )
A.唐代邻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
15.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序号 时期 概况
①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②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③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1963年,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共和党)
——摘编自郑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1)根据材料,概括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不同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制时代,统治者只要有能力,便无时无刻不在扩张对基层的控制权力;即使基层社会没有官派组织,也有各类代理人在执行皇权意志。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里”的范围与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受经济结构基础所限,国家权力的扩张限定在“政治性”一侧,剩余的社会治理往往处于“自发秩序”而非“自治秩序”。
——摘编自吴晓林等《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基层社会,开辟了红色政权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局部执政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探索。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把动员群众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执政是通过基层社会改造来开展并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政权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创建,也是基层社会改造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改造基层的路径,并说明取得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与近代基层治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D3.A4.B5.B6.B7.B8.B9.A10.C11.B12.A13.B14.D15.B
16.(1)二战前,从基本没有干预到有限介入(或二战前,从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到有限介入;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走向国家干预)二战后,从积极干预到推动社区自治(或从政府积极干预走向推动社区自治)。或社区治理观念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2)原因:①美国政府基本保持地方自治传统、奉行自由主义政策;②一战与经济大危机,政府加强对经济、社区等领域的干预(罗斯福新政的推行)③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④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干预。⑤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两党执政理念不同,经济政策不同。(答出四点即可)
17.(1)主要特征:以“里”为基层治理的主要单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色彩浓厚;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相结合;皇权与绅权相互配合。(答出四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影响:有助于维护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一定范围内维护了社会稳定。
(2)路径:党团建设、革命武装建设与基层群众动员有机结合。
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道路上的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广大人民的支持。
(3)认识:具有时代性;服务于政治需要;与国情一定的结合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