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在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造纸术利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B.西晋年间造纸术已传入欧洲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 D.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的影响
2.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 B.B C.C D.D
3.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据此可知( )
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4.如图是汉朝的鎏金铜马,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此物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形成
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③鎏金铜马可研究汉与日本战争
④是实物史料,艺术研究价值高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5.《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在唐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6.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 )
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
物产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莱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莱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莱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香莱) 蔬莱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7.阅读下表:
记载 出处 存疑
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地理学导论》 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
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 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
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 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
8.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9.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
A.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0.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11.清朝前期,皇帝身边常聚集一些“西洋人”,部分人物情况如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所在国家 汉名与生卒年 专长与身份
法国 冯秉正(1669—1748) 汉语诗文、中国历史、传教士
意大利 马国贤(1692—1745) 传教士、西洋绘画
法国 张诚(1654—1707) 汉语翻译、几何学、传教士
法国 白晋(1656—1730) 传教士、化学实验、精通满文
A.法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主体 B.西学东传依附宗教传播
C.早期殖民活动具有隐蔽性 D.统治开明促进科技发展
12.据统计,1870—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13.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
A.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 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
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14.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 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
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
15.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商贸变迁
(1)古代商路两端往往连接着几个重要文明区域,判断图中字母对应的大国是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始于(单项选择)
A.西汉后期 B.唐中后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是在中国北魏(386-534)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此枚金币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单项选择)
A.拜占庭与西汉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B.当时中外贸易结算必须使用金币
C.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外丝绸贸易
D.北魏时期与拜占庭贸易并未中断
(4)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从地方性行为扩大到跨国、跨大洲贸易,再发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单项选择)
A.11-12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20世纪初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货币结算日益频繁而复杂,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些国家的货币先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5)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币种先后有哪些?
(6)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算及各国外汇储备中心币种地位变化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语言可以被分为两组:第一组主要是通过语言发源区域的人口增长所实现的语言使用者的增长,但这也包括侵占邻近土地所达到的人口增长。第二组则是发源区域的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其他不连续的各个地区。
——摘编自【英】奥斯特勒著,章璐等译(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5—18世纪第一组语言代表汉语和第二组语言代表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使用者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18世纪西欧语言传播到世界其他不连续的各个地区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D
6.D
7.C
8.B
9.D
10.B
11.B
12.B
13.B
14.B
15.C
16.(1)A.唐B.东罗马(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
(2)B
(3)D
(4)D
(5)英镑、美元
(6)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包括: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
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
水平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三:叙事与逻辑。
水平1:仅罗列史实。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于3:叙述结构完善。
说明
地位变化:英镑——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影响上升,与英镑、美元等构成结算与储备币种。(能梳理并准确表述地位变化)
认识:从经济发展、贸易交流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等多角度对上述变化说明认识,结合史实论证观点。
17.(1)明清时期,人口基数大,税收政策调整,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业生产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导致汉语使用者的增长。新航路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大量欧洲殖民者定居亚非拉和大洋洲,并将宗主国语言作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进行推广。
(2)打破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语言交流障碍,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开始;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混合语言类型。但也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使得大量土著民族语言消失,破坏了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殖民地本土教育遭到破坏,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