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任务1.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 课件(共15张PPT)-《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第三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1任务1.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 课件(共15张PPT)-《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第三版)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昆虫的特征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全世界已知动物达150多万种,现已定名的昆虫就有100多万种。
昆虫分布广,适应性强,遍布于人类所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在冰雪覆盖的极地和高山,还是在几米深的土壤中;无论是在江河、湖泊、海洋,还是在干热的沙漠、阴湿的雨林,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3.与人类的关系
许多昆虫为害农作物,如蝗虫、螟虫等,被称为农业害虫。有些昆虫为害人、畜健康如蚊、蝇等,被称为卫生害虫。有些昆虫可以帮助人们消灭害虫,如瓢虫、寄生蜂等,被称为天敌昆虫。有些昆虫能帮助植物传粉、酿蜜、吐丝、产蜡、为人类创造财富,如蜜蜂、家蚕、白蜡虫等,被称为资源昆虫。有些昆虫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如蝉、黄粉虫等,被称为食用昆虫
2.空间分布
1. 分类地位
昆虫的特征
4.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昆虫体躯由许多环节组成,分为头、胸、腹三体段,各体段着生不同功能的附器、附肢。头部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并有复眼两个,通常还有单眼3个。胸部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腹部末端着生外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身体外边包裹着层坚硬体壁。
同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还有蛛形纲(蜘蛛,蝎子,螨类),与人类关系较密切。另外还有甲壳纲(虾,蟹),唇足纲(蜈蚣)等。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常见纲的区别:
昆虫纲体段:头、胸、腹三段;足3对;触角1对;翅2对。代表种:甲虫、蛾、蝶、蜂。
蛛形纲体段:头胸及腹部两段;足4对;触角无;翅无。代表种:蜘蛛、蝎子。
甲壳纲体段:头胸及腹部两段;足至少5对;触角:2对,翅无。代表种:虾,蟹。
唇足纲体段:头部及胴部;足每节1对;触角1对;翅无。代表种:蜈蚣
昆虫的头部
2.昆虫的头式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头壳坚硬,多呈半球形,上面生有感觉器官触角、眼和取食器官口器。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头壳表面有许多的沟和缝等,把头壳划分成若干区,即前面的额、两侧的颊、上面的头顶、下面的唇基和后面的后头等,后头有膜质的头颈与胸部相连接。
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图1-3昆虫的头式(A下口式、B 前口式、C 后口式)
蝗虫 步甲 蝉
昆虫的头部
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发达的触角,着生于头部两侧上方的触角窝内。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有助于昆虫觅食,避敌、求偶和寻找产卵场所。触角基部第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称为梗节,以后各节统称为鞭节。
3.昆虫的触角
1. 刚毛状 2. 丝状 3. 串珠状 4. 锯齿状 5. 栉齿状 6. 球杆状 7. 羽毛状 8. 鳃叶状 9. 膝状 10. 具芒状
昆虫的头部
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在昆虫取食、栖息、群集、避敌、决定行动方向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单眼用于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复眼用于分辨物体的颜色和形象。
4.昆虫的眼
昆虫的头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取食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不同,口器的类型变化很大。主要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种类型,也有一些其它类型。
5.昆虫的口器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个部分组成。为害植物时,常咬食叶片和茎部,或蛀食果实和种子,造成孔洞、缺刻,甚至吃光叶片或蛀空果实、种子。如菜粉蝶。
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上唇退化成三角形小片,下唇延长成管状的喙,上、下颚特化为口针。取食时,上、下颚口针交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植物汁液,使植物出现斑点、卷曲、皱缩、虫瘿等现象。如蚜虫、叶蝉等。
昆虫的头部
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常选用胃毒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制成固体毒饵,害虫取食时,将食物与药剂同时摄入体内,发挥杀虫作用。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后,害虫取食时,将植物汁液与药剂同时摄入体内,发挥杀虫作用。触杀剂和熏蒸杀虫剂等不受口器类型限制。
昆虫的其它口器
锉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咀吸式口器
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的侧下方各生有1对分节的足。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侧上方还各生有1对翅,依次称为前翅和后翅。足和翅都是昆虫的运动器官。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2.胸足
昆虫的胸足由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附节。一般前跗节由爪和中垫组成。
1.胸部的构成
(1)基本构造
昆虫的胸部
跳跃足
步行足
开掘足
捕捉足
游泳足
携粉足
(2)胸足的类型
昆虫的胸部
翅是昆虫的飞行器官,一般为膜质,近似于三角形。翅面上有纵脉、横脉和翅室。有3条边、3个角、3条褶,把翅面划分为4个区。
3.翅
(1)基本构造
1. 前缘 2. 外缘 3. 内缘 4. 肩角 5. 顶角 6. 臀角 7. 腋区
昆虫的胸部
步行足
1.覆翅 2. 半鞘翅 3. 鞘翅 4. 膜翅 5. 平衡棒 6. 缨翅 7. 鳞翅
(1)鞘翅;
硬化成角质状,主要起保护作用。如金龟甲、天牛的前翅。
(2)覆翅;
加厚变硬如革质,翅脉仍保留。如蝗虫的前翅。
(3)半鞘翅;
翅的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椿象的前翅。
(4)膜翅;
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如蜂类、蝇类的翅。
(5)鳞翅;
翅面密被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6)缨翅;
膜质狭长,翅的边缘生有很多细小的缨毛。如蓟马的翅。
(7)平衡棒。
后翅退化成细小的棒状物,用以平衡身体。如蚊蝇类的后翅。
(2)翅的类型
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腹部1~8节两侧有气门。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未端有外生殖器和尾须。
2.腹部的附器
雌性外生殖器
1.尾须 2. 背产卵瓣 3. 内产卵瓣 4. 腹产卵瓣
1.腹部的构成
(1)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
1. 尾须 2. 抱握器 3. 阳具
(2)尾须
部分昆虫的尾须是着生于昆虫腹部第11节两侧的1对须状构造,分节或不分节,具有感觉作用。
昆虫的体壁
体壁的构造和表面特征,影响杀虫剂的杀虫效果。
体壁上的刚毛、鳞片、毛、刺等外长物和上表皮的蜡层及护蜡层影响杀虫剂的黏着和展布,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洗衣粉等可提高杀虫效果。
具有高度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的杀虫剂,能顺利通过亲脂性的上表皮和亲水性的内外表皮而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
昆虫在低龄期比老龄期体壁薄,抗药性弱。
刚脱皮时,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容易透入虫体。
昆虫的体壁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皮细胞层是活细胞层;底膜为1层紧贴皮细胞层下的薄膜;表皮层由外向内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体壁具有延展性、坚韧性、不透性等特性。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物入侵等。
1.体壁的构造及特性
2.体壁与药剂防治关系
教学反思
掌握昆虫的头部、胸部、腹、体壁的结构,根据特征能区分其它动物不同,也能根据实物区别不同类类别,达到昆虫学的认真水平。用环境生态观点科学分析害虫的控制和益虫的利用,正确选择药剂进行防治。
知识技能目标要求
用学生日常中熟悉的小知识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趋,用生产实践总结引起学习课程的自主意识。安排学生课外昆虫图片、小视频作业、手工绘图等增强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保护植物 粮食安全 国家责任感 农业生产者的使命 体现责任意识
融入课程思政目标
安排学生课前学习可以教学效果,学生录制的小视频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提高与改进思路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