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2 任务2.7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课件(共36张PPT)-《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2 任务2.7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课件(共36张PPT)-《植物保护技术》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植物病害
的侵染循环
植物保护技术
课题引入
课题引入
植物的大多数病害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治的话,也会周而复始,循环发病,如同野草一般烧不尽。
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病原物的传播
3.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病原物越冬、越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田间病株
昆虫
病株残体
种子
土壤
田间病株
两年生或多年生的病株不仅是当年的病原物来源,往往也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所;
柑橘溃疡病:在田间病株上越冬。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小麦秆锈病菌:在北方不易越冬,在南方不易越夏。
1.越冬
2.初次侵染
3.越夏
4.循环侵染
多在南方冬种小麦上越冬。
在南方冬种小麦上产生的夏孢子由气流传播到北方,成为北方秆锈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病菌在北方小麦上越夏。
病菌随气流又传到南方,循环侵染。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种子中间
种子内部
种子表面
中或表面
菌核、菟丝子的种子、线虫病的虫瘿,可混在种子中越冬、越夏。
小麦散黑穗病的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黑粉菌厚壁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夏。
潜伏在苗木、接穗、块根、块茎中或黏附在其表面越冬、越夏。
土壤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真菌的冬孢子、卵孢子、厚壁孢子及菌核,线虫的胞囊、菟丝子的种子等都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到多年。
在土壤中的动植物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病残体分解腐烂,病原物也逐渐死亡。
能单独在土壤中生活,适应性强,并且能够进行繁殖,是多种土传病害的病原菌。
土壤习居菌
土壤寄居菌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病株残体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在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有利于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二、病原物的传播
主动传播
主动传播作用范围小,不能进行远距离主动传播。
二、病原物的传播
细菌鞭毛游动
真菌游动孢子
线虫蠕动
主动传播,即病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传播
被动传播
被动传播,即病原物借助外力进行传播。被动传播的范围远远大于病原物的主动传播。自然界中气流、雨水都是病原物传播的主要动力
细菌和病毒虽不能直接借风力传播,但是,细菌的病残体可随风飘扬;有些病毒的媒介昆虫也借气流作远距离迁移,风力对这些病害起间接的传播作用
二、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
能使病原物作远距离传播,但可传播的距离并不等于传播的有效距离
病原物的繁殖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死亡,活着的必须遇到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才能引起侵染
气流传播的有效距离主要由病原体的耐受力,寄主的抗病性,以及风向、风速、温湿度和光照等多种因素决定
二、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
其传播距离较近,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具有胶性的真菌孢子必须溶解于雨水后,才能散出或随水滴的飞溅而传播。雨水是这类病原物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病原物的传播
雨水传播
二、病原物的传播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
蚜虫、叶蝉、飞虱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病株汁液时,可将病毒等病原物吸入体内,随昆虫取食传播到其他健株上去
昆虫对病原真菌和细菌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1.昆虫作用
2.特点
3.其他生物
昆虫对病原真菌和细菌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昆虫不仅携带病原物,还为害寄主造成伤口,对发病有促进作用。
有些线虫,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
二、病原物的传播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人类经济活动和农事操作等导致病原物的传播。如种子和苗木的调运,农产品运输都可以造成病原物远距离传播。实际上人为因素传播病害的危害也很大。
二、病原物的传播
人为传播
三、植物病害的初侵染和在侵染
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有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是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里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是指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初侵染之后的各次侵染。
防治意义
寄主生长期还要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桃缩叶病
初侵染
只有初侵染的病害,有效地减少病原物初侵染来源就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三、植物病害的初侵染和在侵染
霜霉病
再侵染
白粉病
再侵染
锈病
再侵染
植物侵染性
病害的侵染过程
植物保护技术
课题引入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概念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称为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接触期
潜育期
发病期
侵入期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接触期

病原物侵入之前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保护剂,要在这个时期及时使用。
接触期指病原物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
病原物自身的传播能力有限,距离一般很短。
气流
雨水
昆虫
人为传播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侵入期

这个时期不同的病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植物体内。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因种类不同而异。
真菌 细菌 病毒 线虫 寄生性种子植物
侵入 方式 芽管 菌丝 根状菌索 菌体 粒体 口针 虫体 吸器
吸根
侵入 途径 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 伤口 自然孔口 伤口 微伤口 原生质表面的泡囊鞘 细胞或组织(表皮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
侵入 机制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被动侵入 主动侵入 主动侵入
侵入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寄主到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三种
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伤口侵入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条件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其中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
湿度
多数病原真菌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有些真菌需要有饱和湿度或在有水的条件下萌发,部分鞭毛真菌和细菌可以在水中游动,有水的条件下有利于到达感病点和进入相应孔口,侵入寄主。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温度
适合的温度有利于真菌孢子萌发,较低的温度也影响寄主伤口的愈合,对伤口侵入的真菌影响很大。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寄主分泌物和农药等
寄主分泌物和农药等也影响病原物的萌发和侵入。
了解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影响侵入的因素,对于控制和减少病原物的侵染有重要作用。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潜育期

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发病、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这一时期是病原物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是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相互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各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几天至一年。寄主植物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潜育期相应延长。
在环境条件中以温度对潜育期的影响最大,温度愈接近病原物致病要求的最适温度,潜育期愈短,反之延长。
潜育期短,一个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病原物易在短期大量积累,病害易大发生。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发病期

发病期指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病原物大量繁殖、扩大为害的时期。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繁殖、扩展和蔓延。
课堂小结
1
学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2
学习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
3
了解到每个时期的发病特点;
对田间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4
对田间植物病害侵染后有一个初步判断。
谢谢观看
植物保护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