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植物病害的发生和诊断(1)12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植物病害的流行(一)病原物的寄生性3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从其他生物体上获得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这种生物叫寄生物,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的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 植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病原物从它的寄主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叫做寄生性。各种病原物根据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4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的寄生物。如果寄主植物死亡,对它们十分不利,如菟丝子,如果寄主死了,它也无法再生活下去。属于这种类型的病原物的有:全部的植物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等。(一)病原物的寄生性5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2.非专性寄生物除了营寄生生活外,还可以从死亡了的细胞组织中获取养分的寄生物。(1)强寄生物: 强寄生物的寄生性接近于专性寄生物,但它还能在死组织上生活,例如玉米大斑病菌,在生长季节造成为害,在枯枝败叶上越冬,来年再进行侵染为害。(2)弱寄生物: 弱寄生物的寄生性接近于腐生物,以腐生生活为主,寄生为辅。它们大多是在侵染寄主后,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在死亡的或者被削弱的细胞组织上生活。如大白菜软腐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等。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6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1.概念: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2.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寄主的养分、水份的大量掠夺;另一方面是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如各种酶、毒素和生长素类物质对寄主的破坏作用。3.病原物对寄主的破坏作用大,则致病能力强,反之则弱。对于一些寄生能力弱的病菌,由于它必须先破坏寄主,然后从解体死亡的组织内吸收营养,因此,它的寄生性弱但致病力强,如苹果腐烂病菌等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及植物病原细菌。而寄生能力很强的病原物,如植物病毒、真菌中的白粉菌、霜霉菌等为害寄主后,不会造成寄主的急剧死亡,因此,致病性弱。(一)概念7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二)各个时期的特点8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1.接触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二)各个时期的特点9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2.侵入期(1)概念: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2)影响侵入的条件:A.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B.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C.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二)各个时期的特点10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2.侵入期(3)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A.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除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外,有些真菌也可直接侵入,如白粉菌属、刺盘孢属、黑星菌属等。侵染丝通过机械的和化学的(酶的软化)两方面作用穿透角质层,通过酶的活动穿过细胞壁。B.自然孔口侵入:自然孔口包括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C.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其它病原物如真菌、细菌,有的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二)各个时期的特点11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2.侵入期(4)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A.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B.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C.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有影响。(二)各个时期的特点12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3.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1)潜育时间: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左右。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2)潜育期与环境: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太重要。(二)各个时期的特点13二、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4.发病期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现症状而发病。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生或成熟。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一)概念14三、病害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人称作侵染循环。(二)研究意义15三、病害侵染循环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植物病害循环不同于植物病害的生活史。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如黑粉菌。(三)具体环节16三、病害侵染循环通常有三个,即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全株性感染的病害,除少数例外,只有初次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三)具体环节17三、病害侵染循环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在寄主植物收获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病原物有各种越冬和越夏的方式。有的病原菌可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有的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三)具体环节18三、病害侵染循环3.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0102030405(一)概念19四、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严重发生,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病害的流行主要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及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数量上的变化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往往是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研究。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二)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20四、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害发生三要素: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在这里,三要素具有质和量(或强度)的涵义,具有变化消长的涵义,分别用三角形的三个边长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则代表病害发生、流行的可能性。1. 大量感病的寄主植物集中种植。2. 强致病力的病原物大量存在。3. 具备长时间有利的环境条件。这三方面因素满足时,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病害才有可能流行,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人们的干预而有效地制止了病害的流行。人们常用病害四面体或病害金字塔来表现这种关系 。(三)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21四、植物病害的流行对一种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当其它因素已基本具备并相对稳定,而某一个因素最缺乏或波动变化最大时,并对病害的流行起决定作用,这个因素称为当时当地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当寄主、病原物条件具备时,环境因素便成为主导因素,而当病原存在,环境条件又利于发病时,寄主抗性便成为主导因素。流行主导因素的时空条件性很强,“主导”是相对的概念,同一种病害,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其流行主导因素可能全然不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种植制度的变更、品种的更换、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化以及抗药性的产生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就一个生长季节而言,环境条件是否满足往往是促成当年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三)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22四、植物病害的流行蔬菜灰霉病过去是一种次要病害,近年来由于保护地蔬菜大面积的种植,灰霉病迅速上升为十几种蔬菜的主要病害。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灰霉菌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灰霉病已经成为当前菜农面临的主要问题。玉米大斑病于1899年首次在东北发现,1963年以前很少大面积流行,1966年以后连续在东北和华北大流行,分析原因主要是品种抗病性的变化。原来,在1963年以前我国种植的玉米多为农家品种,抗性基因比较丰富,后来大规模地开展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了一些对大斑病高度感染的杂交种(如维尔165),遇到7、8月降雨较多的年份,该病很快大面积发生。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气象因素,更确切地说是小麦扬花期的湿度和降雨次数,因为其它因素如温度、菌源条件比较容易满足,品种抗病性虽有差异但缺乏免疫品种。(四)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23四、植物病害的流行1.单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并造成流行危害的病害。单年流行病害由此又称多循环病害和复利病害。潜育期一般只有几天至十几天,一年中可有多次再侵染,多为气传和雨水传病害,传播距离较远,一般危害植物地上部。但是,由于其接种体对环境往往比较敏感,接种体越冬率一般较低,病害在年度之间波动较大。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潜育期为4-6 d,能发生再侵染十次以上,每个病斑每日扩大面积一圈,平均每日可产孢子囊几千个,如果只按每个病斑所产孢子囊中有100个能引致再侵染,则十次再侵染后,病斑数增长1020倍。根据观察,当条件合适时,从见到发病中心几个病斑到全田植株整个被毁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四)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24四、植物病害的流行2.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导致流行成灾的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和单利病害有相同的含义。由于这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只发生一次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在病害流行上作用不大。在发生的头几年里,菌量小,发病率不高,往往不能引起重视。但由于病原物接种体往往是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如人们对病害不加以控制的话,病害能够逐年稳定地增长,几年后可以酿成大的灾害。小麦腥黑穗病为例,这种病害的病情年平均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的病株率为0.1%,则大约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病株率可发展到50%左右。小麦腥黑穗病是种子带菌,通过处理种子能够很容易地将病害控制住,但是,由于防治过后常放松警惕,使得几年以后病害反复上升流行。谢谢聆听!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