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分类练--中国史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分类练--中国史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分类
中国史专项训练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 [2021天津,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2. [2021天津,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
A. 强调顺承前制 B. 反对改制创新 C. 意在削弱藩镇 D. 丧失决策大权
3. [2019全国卷Ⅲ,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4. [2022湖南,3分]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 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 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 “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 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5. [2020天津,3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6. [2022天津,3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 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 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 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7. [2021江苏,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 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7分)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8. [2023新课标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9. [2021湖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 [2021河北,3分]《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 加强君主集权 B. 恢复周礼 C. 宣扬礼法并用 D. 发展私学
2. [2021海南,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 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 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 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3. [2021江苏,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 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 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 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4. [2020天津,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二、非选择题
5. [2021海南,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撒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 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11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处于顺差状态,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新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简史》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6分)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分)
题组三
一、选择题
1. [2020天津,3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 [2020全国卷Ⅰ,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二、非选择题
3. [2021北京,10分]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4. [2022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5. [2022天津,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订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题组四
一、选择题
1. [2022江苏,3分]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 官僚政治的腐朽 B.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制度的变动 D.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2. [2021重庆,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 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 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 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3. [2022湖北,3分]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4. [2023全国卷乙,4分]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图1
图2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非选择题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5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5分)
6. [2022广东,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
(2) 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
中国史专项训练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 [2021天津,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C )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解析]孔子强调为政者要身正,韩非子强调立法者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道德方面、法律方面倡导统治者规范自己的行为,故C项正确。
2. [2021天津,3分]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 )
A. 强调顺承前制 B. 反对改制创新 C. 意在削弱藩镇 D. 丧失决策大权
[解析]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此后“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强调借鉴以前的做法,即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故A项正确。
3. [2019全国卷Ⅲ,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B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解析]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利用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创办新式企业,扩大经营。这种做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A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外国人名字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
4. [2022湖南,3分]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D )
A. 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 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 “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 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解析]材料介绍了个体手工业与机器大生产相互促进的现象,反映出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材料“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表明机器大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表明个体手工业推动了机器大生产发展,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个体手工业与机器大生产的相互促进,反映不出“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
5. [2020天津,3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D )
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可知,“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结束的原因在于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与材料中“1955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制造出国产手表只能反映出制表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B项错误,排除。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 [2022天津,3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A (1分)B(1分)C(0分)D(3分)
A. 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 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 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 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解析]1840—1949年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国家,在对外贷款方面受制于列强。1840—1911年英国的经济实力强大,且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1911—1927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27—194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投靠了美国,且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949—1960年中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苏联对华进行援助。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解释最全面,故选择D项可得3分。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够全面,故选择A、B项均得1分;材料无法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C项错误,故选择C项得0分。
二、非选择题
7. [2021江苏,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 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7分)
[答案]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7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诗经·小雅》”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每逢礼拜天……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即可。
(2) 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答案]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具有民族独立意识。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9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1936年”“他们……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及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8. [2023新课标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示例 选择:关中地区。史实 政治文明:商鞅变法壮大秦国实力,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条件;西周、秦朝、西汉、隋朝、唐朝都定都于此;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物质文明:郑国渠、西汉修白渠、六辅渠。精神文明: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解析]首先,选择地域时,一定要选择史实比较丰富或自己熟知的地区,为得高分打好基础。如选择关中地区、中原地区、江浙地区等。其次,要注意中华文明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内容,作答时,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做到线索清晰,史实明确。最后,阐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将所述史实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
9. [2021湖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2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主要体现在其地位上。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的地位虽受到佛教与道教的冲击,但其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4分)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等学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如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等。(4分)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内容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改变,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历史地位始终未变。(2分)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确定主题是“变与不变”;时间限定是中国古代历史——秦汉至晚清。然后,选择作答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切入作答即可,但还是要看自己擅长从哪个角度入手。如从政治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是不变的,但具体的制度是变化的。从经济方面来说:以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例,重农是不变的,但抑商政策出现过松动。从文化方面来说: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是不变的,但具体思想内容是不断丰富、有所变化的。考生可据此选择答题角度,作答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题组二
限时:34分钟 满分:38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7页
一、选择题
1. [2021河北,3分]《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B )
A. 加强君主集权 B. 恢复周礼 C. 宣扬礼法并用 D. 发展私学
[解析]由材料可知,周王室衰微时,讽刺时政的《关雎》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便由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发布。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编订《诗》《书》。故孔子编订《诗》《书》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故B项正确。
2. [2021海南,2分]《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B )
A.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 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 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 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解析]由“移史馆于禁中”“多以宰相监修国史”“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重视修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朝兴衰得失的教训,维护统治,教化百姓,B项正确。
3. [2021江苏,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D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 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 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 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文人可以从事农业、工商业,从事工商业、农业者可以学习文化,农夫可以学习“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即人们的职业观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
4. [2020天津,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 )
A.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解析]设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中的“这”指的是材料中的“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38年”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因此只有A项与这一时期特点相符,故A项正确。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B、C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城乡差别缩小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1海南,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撒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 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答案]变化 题材: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再到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反映地区:由北方州郡到南方地区;内容:由表现民间农业生产到反映统治者重农思想;存在形态:由墓室图到书画作品。原因:牛耕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推行。(10分)
[解析]第一小问思路如下:
角度 材料信息 变化
题材 “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等 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再到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
反映地区 “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楼璹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等 由北方州郡到南方地区
内容 “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 由表现民间农业生产到反映统治者重农思想
存在形态 由墓室图到书画作品
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阶段特征,从牛耕技术、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等方面进行简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答案]史料价值:从形式来看,耕织图属于实物史料,反映了古代百姓日常生活;从内容来看,它较好地反映了农业生产中的分工情况、生产情况等。(6分)
[解析]《耕织图》属于实物史料,从其反映古代百姓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情况等方面进行说明。
6. [2023年1月浙江选考,11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处于顺差状态,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新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简史》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6分)
[答案]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分)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5分)
[答案]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5分)
[解析]从借鉴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情、道路、政策、人民利益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题组三
限时:45分钟 满分:4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8页
一、选择题
1. [2020天津,3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 (1分)B (3分)C (1分)D (0分)
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题干中提供的史实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抗争史,即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探索史,即各个阶级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据此可知,A项说法正确,但认识不够深刻,故选择A项得1分。通过题干中的史实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联,如太平天国运动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失败,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但C项并不是认识最深刻的选项,故选择C项得1分。D项说法违背了唯物史观,故选择D项得0分。B项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质问题,即通过各个阶级的不断抗争与探索,近代中国历史呈现出不断进步的基本趋势,通过以上四个选项的对比,可以得出B项认识最为深刻,故选择B项得3分。
2. [2020全国卷Ⅰ,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B )
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指示强调保存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有利于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与推行公私合营、确立国营经济主导地位无关,故A、C两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实行,体现不出调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 [2021北京,10分]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答案]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原因: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西周与汉代两个时期明堂的名称、形态布局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二小问结合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等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2)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答案]① 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4分)
[解析]结合北魏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等)、思想文化(学习汉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 [2022湖南,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
[答案]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苏联经验的借鉴等方面考虑。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
[答案]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3分)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3分)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3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阶段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阶段特征 阐述变化
1949—1978年 “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 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年 “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006年至今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 [2022天津,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订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答案]历史主题 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具体史实:①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15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作答时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本题实质上是为国内的某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写一个近现代的发展史。建议选择自己熟悉的、历史信息丰富的城市或地区。其次,注意要拟订一个历史主题,即用一句话概括该城市或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论述时从不同的角度(方面)介绍该城市或地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角度说明。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题组四
限时:24分钟 满分:37分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答案:168页
一、选择题
1. [2022江苏,3分]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C )
A. 官僚政治的腐朽 B.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制度的变动 D.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解析]由“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可知,当时陈国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化的现象。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依然是贵族政治,A项错误。“国人”与农民阶级不能等同,B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挑战诸侯权威无关,D项错误。
2. [2021重庆,3分]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D )
A. 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 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 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 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解析]隋朝沿用了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这一制度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故当官员占田违限时就受到处罚,这反映了当时均田制的贯彻实施,故D项正确。
3. [2022湖北,3分]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D )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解析]材料表明唐末五代时,张议潮成为河西节度使割据敦煌,将“张”姓列于《敦煌百家姓》首位,宋朝建立后因开国皇帝是赵匡胤,《百家姓》以“赵”姓为首。这种现象是由传统的门第观念所致,故D项符合题意。
4. [2023全国卷乙,4分]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 )
图1
图2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融入传统的戏曲、诗画等元素,坚持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体现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立足于民族文化,并未提及中国动画片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外来艺术形式,且"摆脱"说法错误,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 [2022年1月浙江选考,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5分)
[答案]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5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新儒学体系——理学”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为朱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5分)
[答案]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5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进文化转型等方面回答。
6. [2022广东,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8分)
[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历史时期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 简析原因
材料一 全面抗战时期 “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前期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2) 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
[答案]新内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意义: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探索。(6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信息,从民主、文明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从其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意义进行简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