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4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
历 史
本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每题3分,16题共计48分)
1.表1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统计表
墓地 随葬品
170号 仅有灰罐1件,粗双耳罐2件
176号 仅有小垂罐、侈口罐各1件
197号 共66件,其中有斧、锛、凿等生产工具,有罐、壶等彩陶
243号 彩陶壶1件、侈口罐1件及一残陶器底部
表1
据此可知( )
A.阶级分化初步出现 B.氏族内部分工明确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农耕文明特色明显
2.汉中后期,随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影响力的扩大,毁伤遗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此后,中国医学解剖传统趋于消歇。材料反映出( )
A.医疗技术的发展定型 B.国家主流意识的扩散
C.法律规范了医学发展 D.伦理观冲击法律观念
3.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
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
4.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故城边有卖花翁,十亩芳菲为旧业”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
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
5.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6.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A.分化了内阁事权 B.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催生了权臣干政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7.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1861年后,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11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统筹规划地方洋务新政 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C.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D.提升对涉外事务的重视
8.1896年,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名著《国富论》,在原文中加入批注“欧人之拓展外属(殖民地)也,既尽其利,必残其民”,英国尤其如此,例如对于鸦片贸易,英国就无法做任何辩解。严复的批注意在提醒国人( )
A.警惕列强竞相扩张在华势力 B.独立自主是近代化的前提条件
C.学习西方政制挽救民族危亡 D.认清鸦片危害以提倡文明生活
9.1938年前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早年制定的《矿业法》,强调“中华民国领域内之矿均为国有”,只有获经行政院核准后,才可与外国人合资经营矿业,但半数以上的股份应为中国各级政府所有,并有半数以上董事系中国政府之代表。国民政府此举( )
A.旨在与日本争夺重要的战略资源 B.呼应了民间的提倡国货运动
C.有助于应对国防建设的经济需求 D.示好西方以便争取战时外援
10.1956年,中国推广了一种可以批量建设的住宅基本模式集体宿舍(图1),由开向长走道的单元房间组成,共用卫生间、盥洗和烹饪设施。这一模式( )
图1
A.反映了“多快好省”的建设路线 B.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C.传承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式样 D.吻合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诉求
11.公元200年左右,西亚及临近的非洲东北部地区出现了驼鞍,改变了骆驼很难管理和驾驭的状况,使得用骆驼驮运物品成为了可能。这一改善在当时( )
A.减轻了地理障碍对交流的阻滞 B.助推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C.拉高了亚洲商品在西方的价格 D.加快了贵金属流往欧洲的速度
12.公元9世纪,英国僧侣宣称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布鲁特斯(Brutus)是第一个定居在不列颠的人,证据是不列颠(Britain)源于“布鲁特斯”,两个世纪后历史学家杰弗里在其虚构的《英国诸王史》中更明确布鲁特斯于公元前1170年登陆。据此可知当时( )
A.资产阶级推崇希腊古典文化 B.出现早期民族探源意识
C.科学理性观念影响学术研究 D.君权神化催生民族语言
13.殖民时代的西属拉丁美洲,来自西班牙的破产地主、批发商人暂居此地,却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教会的高级职务,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压榨、排斥“克列奥人”——本地出生的白人后裔。尽管后者人数是其10倍,但在160位总督中,克列奥人只有4人。据此可知当地( )
A.由宗主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B.存在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
C.潜藏脱离宗主国独立的火种 D.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14.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女工群体,用道德话语来伸张自身权益,试图获得资本家的怜悯。一些资本家抓住可乘之机,推出应对措施将工厂精心包装为“模范社区”,赢得不少社会赞誉,但却回避了女工遭遇残酷剥削的事实。据此可知当时( )
A.基层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B.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差距
C.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女性群体社会地位降低
15.1956年,美国国务卿发表演说,批判一些国家的政治中立,宣称“自由世界比以往更强大,和平比以往更有保障”,大部分美国政要也认为国家在政治上选择中立是负面行为。美国由此积极敦促中立国加入联合国,要求它们配合所谓“自由世界”的战略。材料表明( )
A.联合国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B.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
C.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16.1981年,围绕苏联铺设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欧美之间迸发激烈争执,美国政府下令在欧洲的美国企业阻止管道重要零件的运输,欧洲人则指责美国一方面阻止欧苏贸易,另一方面又把谷物卖给苏联。这场争执的主要原因是( )
A.石化燃料污染成为国际性难题 B.欧盟寻求独立的政治立场
C.美国试图要垄断苏联商品市场 D.欧苏缓和冲击了欧美关系
二、主观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身体史”是一股新的史学浪潮,主要研究身体器官、生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在身体生理结构、身体损伤及遗体防腐技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统计,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此外,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
——摘编自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材料二 按满族旧俗,服丧之人百日内不剃发,“以全孝道”。乾隆在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尽管历代皇帝竭力维持“满族特性”,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此次丧期内发生多起满汉官员的剃发案。犯官多称“不得剃发”作为习俗从未正式写入条例或会典,诏书中也未明言。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让乾隆甚为恼怒的是,大臣们在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
——摘编自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身体的认知实现巨大进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皇帝要求百官为皇后服丧的目的,并对其惩治官员的行为进行评价。(8分)
18.侨汇是指近代以来,海外华侨汇款回国内的款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洋是近代华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地区。据统计,侨居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之一)的华人1931年为170.9万人;1934年为190.7万人;1938年达到222万余人。华侨中,“千百十万之富豪相继出现”,锡矿、橡胶等产业都被华侨掌握。侨汇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1902-1936年中国侨汇年均2.5亿元。1937年则达到4.74亿元,1938年国民政府在南洋“加紧吸收华侨汇款”,侨汇更达6.44亿元。
——摘编自林金枝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由于遭遇经济封锁,中国的外贸规模很小,平衡国际收支困难。1950年-1988年,我国外贸逆差共计61.24亿美元,而同期侨汇约96.1亿美元,其中给侨属的小额赡家款占多数。国家通过提供专供生活物资等手段,将这些侨汇集中起来,同时又积极争取投资性侨汇。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投资公司吸收的资金,以1952年为100,“到1955年就为305%"。
——摘编自任贵祥《新中国三十年侨汇政策研究(1950-198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后期南洋侨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侨汇在新中国初期所起的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希腊人的城市规划以市场为中心,几何形状为轮廓,内部街道呈网格状分布的基本布局已然成型。在此背景下,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在雅典的推广下日臻完善,在希腊化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欧洲现代城市的基本要素。
——摘编自刘峰《建构“理想国”: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 伦敦在19世纪后半叶集中了1/6的人口,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仓库码头区、工人居住区,城市的公共区域和公共建筑被大量挤压,布局越发混乱。进入二十世纪后,伦敦当局在周边规划一些卫星城市,并用铁路将它们与伦敦联系起来,从而迁出了一些人口与产业。与此同时,钢铁的产量大增,钢铁构件大量用于建筑,电梯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城市往立体方向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单位人口容积率,也为公共区域的建设腾出了一些空间。
——摘编自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城市规划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伦敦城市布局混乱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伦敦后来改善这种混乱局面的举措。(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4年,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当遥远的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些世纪,并象我们现在研究埃及历代王朝那样把它们缩短来看时,他们很可能把最近四百年描述为哥伦布时代,并且说这个时代1900年以后很快就结束了”。
——摘编自[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地理的枢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赞同、修正或反对,并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计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A C B D A C B A B C C D D
二、主观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1)政府重视(官方推动);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重文轻武、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印刷术的发达促进医学知识传播(技术的进步);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目的:维护专制皇权(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推动政治认同;彰显家国一体;维护满族特性(维护满族传统习俗、维护满族特权地位)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评价:有助于强化对官僚群体的控制(有助于加强皇权);强化了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强化儒家伦理道德)以礼俗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8.
(1)趋势:南洋侨汇迅速增加。(2分)
原因:华侨人数增多;华侨较良好的经济状况(华侨掌握锡矿等重要产业);全面抗战爆发,华侨迸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政府在南洋吸收侨汇)。(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有助于打破欧美各国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有助于平衡新中国的国际收支;有助于改善侨属的生活;有利于经济恢复;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有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9.(1)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受城邦制度的影响 以市场为中心,棋盘式布局;受理性精神影响;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补充: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体现人文主义;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特点;可以酌情给分。)
(2)原因:工业革命使得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工业革命”、“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两个要素必须同时作答,只答其中一点给1分)(2分)举措:采用新型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城际交通;采用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得城市往立体化方向发展。(创建卫星城市、提高单位土地的容积率、迁出部分产业人口)(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0.该题是观点评析类。
观点部分2分:
1.看法(赞成、修改、反对皆可)土作者具体观点2分,即两个明确:态度明确、观点明确,只有看法或只有观点不给分。
观点可以是开始和结束的大时段也可以围绕某个时间节点,比如我赞成“哥伦布时代是150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的观点。比如我赞成“哥伦布的海外探索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观点。比如我反对以哥伦布海外探索作为时代的分界线,我把工业革命作为历史发展的分界点。比如我反对哥伦布时代1900年以后很快就结束了。我认为哥伦布开启的全球化时代持续至今,并非结束于1900年。
论述部分8分:
1.如果学生观点是长时段,应从开始(史实+分析4分)和结束(史实+分析4分)两个时间节点论证。
2.如果学生观点是具体某个时间点或事件,应着重分析为什么、怎么样,至少两组史实+分析8分。
总结2分:总结和观点千模一样0分,总结升华最好两行2分。
答案示例1:)
俄赞成“哥伦布时代是150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的观点。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开始了海外新航路的探索。此前,世界相当数量的文明处于孤立发展的状态。哥伦布及同时代的探险家将美洲拉入人类文明的大家庭,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1900年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人类交往交流愈发密切,世界各地紧密的连接到一起,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哥伦布时代是一个世界由分散孤立到逐渐紧密交流的时代,是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
答案示例2:
我赞同哥伦布的海外探索开启了一个时代。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开始了海外新航路的探索。此前,世界相当数量的文明处于孤立发展的状态。一般认为,当时欧洲人与亚洲东部的联系主要是辗转进行的,要通过阿拉伯人等开展;美洲、澳洲也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非洲南部内陆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也非常陌生。哥伦布及同时代的探险家将美洲拉入人类文明的大家庭,开启了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全球化由此开始。后续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益发密切,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哥伦布的海外探索是世界各地开始直接联系的里程碑,人类文明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答案示例3:
我反对以哥伦布海外探索作为时代的分界线,我把工业革命作为历史发展的分界点。
近四五百年,人类社会不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现代化最主要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经济的基本样态,工业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主要产业。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喃,促使它们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因此,工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演进为工业文明,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样态,工业革命才应该被视作历史的分界点,并用于标示现代社会。
答案示例4:
我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极不均衡的,不能简单用特定的历史事件来标示全人类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发展。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了美洲,是欧洲人进行的一系列海外探索活动中的一件,其意义重大,但不可高估。即使对欧洲而言,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宗教改苹、启蒙运动、资本主义苹命和改革等,都是特定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它们并不都能直接归因于哥伦布的探索。同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等世界很多其他地区,哥伦布活动的直接影响力是有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依然沿着自身的道路在陂进,后续因与欧洲文明的接触而改变发展历程,也不能直接归因于哥伦布。
因此,哥伦布探险的意义不可过高估计。用罚伦布时代标示后续四百年的历史,是欧洲人站在特定视角生成的认知,隐含着对其他历史事件、其他地区文明发展的忽视。
答案示例5:
我反对哥伦布时代1900年以后很快就结束了。我认为哥伦布开启的全球化时代持续至今,并非结束于1900年。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开启的新航路开辟探险活动,开启了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全球化由此开始,随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使得世界备地的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更加细化、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化程度越来起高,二战后,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起,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当下,虽然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反全球化活动时有发生,但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接受,“一带一路”发展良好,全球化仍是当下的主旋律。
因此,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海外探索开启的全球化时代并未结束,我坚信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维护下,全球化有望健康有序发展,全球治理也将得到不断地优化。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