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如表所示是1953—1955年我国商品流通中公私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商品批发 国营和合作社商业 62.9% 89.3% 94.8%
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化商业 0.5% 0.5% 0.8%
私营商业 36.6% 10.2% 4.4%
商品零售 国营和合作社商业 49.4% 67.5% 67.3%
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化商业 0.3% 6.4% 15.2%
私营商业 50.3% 26.1% 17.5%
A.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C.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D.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如图为创作于1950年的漫画《正义的控诉》。衣冠楚楚的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时,被一只巨大有力的手撕去面具,露出了丑恶嘴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政府在联合国会议上的首次博弈。下列各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中国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C.表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控诉了美国干涉中国和朝鲜的内政
4.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准则,强调“如这些原则为一切国家所尊重,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解决了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纠纷 B.推动了两极格局下国际体系的变革
C.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D.体现了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后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改名为遵义医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改名长沙工业院,后为国防科大;北京矿业学院搬迁至四川,改名四川矿业学院。这一转移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
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6.1961年,上海工业企业开展“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强调数量的多转变为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
A.促进了工业的有序发展 B.遵循了七千人大会精神
C.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7.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A.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8.“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是1984年人们对青岛电冰箱厂的描述。而1985年以来,青岛电冰箱厂却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这种变化缘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乡镇企业的支持 B.对外开放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企业活力
9.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由此可见,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举办
A.创新了两岸交流的模式 B.消弭了两岸文化隔阂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加强了两岸之间交流
10.2023年4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
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
11.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间,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表明
A.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 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 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12.在古代印度,由种姓制度衍生出现的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佛教也深受民众喜爱,并且影响广泛;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形成的锡克教在其北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信徒。这表明古代印度
A.种姓制度与佛教相互渗透 B.对伊斯兰文明影响深远
C.印度教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D.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13.在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的基础上,伊凡四世与僧俗、大贵族协商,颁布新法典。新法典取消了封邑王公的司法特权,在诉讼程序中增加了国家管理机关和司书官僚机构的比重,强化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此举
A.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B.使伊凡四世获得了至尊的权威
C.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 D.排除了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14.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A.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15.14世纪,阿兹特克人定居于特斯科科湖沼泽地区的一个岛屿上,面对不便利的地形,阿兹特克人从湖底挖掘出肥沃的淤泥,在湖中建成一块块“浮园”,用来种植玉米、番茄等作物,有时耕种者每年甚至可以从浮园中收获七次。“浮园”的发明
A.体现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 B.得益于海外物种的引入
C.巩固了印加帝国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发展
16.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四小题,合计52分,17 题 14分,18题 12分,19 题 14分,20题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撮开经济形势,单说政治生态就恶劣异常,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平着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腾的巨大蘑菇云,震撼了整个世界;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空中传来清晰的“东方红”乐曲,它是如此悦耳动听,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 ——摘编自潘志华《中国科技走向辉煌》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所致。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神舟飞船”计划的成功,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它的经济效应将不断放大。
——摘编自冯留建《中国科技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不同影响。(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英国物价急剧上升,大量穷人和乞丐因饥饿而死,社会秩序混乱。面对这一危局,当时英国政府针对物价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和遏制政策,而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管制工具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王室敕令这一法律形式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弓箭盔甲等6类商品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鉴于伦敦在全国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铎政府对伦敦的价格管制高度关注。为保障物价管控效果,都铎政府严惩违抗限价命令的官员。这些举措为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
材料二:解放初,物价飞涨,投机商们首先从捣乱金银开始。短短23天,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圆价格上涨了1.98倍,市场物价上涨了2.7倍以上。面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决定开展打击,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有效地制止了银元上涨而引起的物价波动。此后,投机商们并不甘心认输,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物资,集中抛售,降低物价,给投机商们以毁灭性打击。
——摘编自《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行物价管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执意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中,他的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开拓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哥伦布远航之前,世界上许多航海家已经进行了远距离航行,如迪亚士绕非洲西海岸航行。在哥伦布远航之后,还有达·伽马沿非洲海岸航行。
——摘编自沈敏华《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
材料二 1992年春,据造船部门专家估算,中国自建破冰船需要三到五年的周期,累计花费可达3亿元到5亿元。而当时乌克兰“赫尔松”船厂正好有破冰船出售。苏联解体前,“赫尔松”船厂承造了8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当时仍有3艘在建,每艘价格约1750万美元。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同意,同年10月,中国与船厂签下预订协议书,并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订金。1993年年初,这艘破冰船被命名为“雪龙”。“雪龙”号于1994年10月开始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还在1999年承担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重任。2019年10月,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一位船舶设计师表示:“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摘编自路涛《贾根整:我与南极二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开展海上新航路探索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极地探索的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人类海洋探索给你的启示。(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3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工作,扫除了旧中国的文化痼疾,由此可见,天安门标语字体的简化适应了当时国内文化建设的需要,①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②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可知,天安门标语的变化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自身获得解放的同时仍然心系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团结世界人民的伟大胸怀,③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53—195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相对于1953年,1955年的国营和合作社商业无论是在商品批发还是商品零售上都占优势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3年完成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这种变化是公有制确立的表现,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确立的表现,排除C项;商品流通中公私比重的变化属于经济领域的内容,无法反映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1950年”“美国”“首次博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关于朝鲜问题在联合国的博弈,中国控诉美国干涉中国和朝鲜的内政,D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是在1971年,排除A项;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在联合国博弈,与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材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亚洲国家对于超越意识形态、共建和平共处国际关系的期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解决而非“解决了”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领土纠纷,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未改变两极格局,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同国家的和平共处,而非强调国际经济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将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学内迁至中西部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正处于冷战期间,为了防止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国政府决定将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构转移到内地,即所谓的"大三线"建设。这些大学的内迁也是这一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的目的是确保中国在战争或冲突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资源能够得到保护,不是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普及”的说法太夸大,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年的“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讲到,上海工业企业进行“比学赶帮”活动,活动的主旨逐渐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强调质量第一、这一转变是基于对经济严重困难的反思,能够促进工业的有序发展,A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召开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建设是1964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78年到2008年,乡镇企业产值增加,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例增加,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的建设,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B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84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5年以来,青岛电冰箱厂从一个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变成世界闻名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也发展起来,D项正确;青岛电冰箱厂并非乡镇企业,且其生产的原料并非直接来自农业,即该厂的发展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乡镇企业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加强了两岸之间交流,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节的举办是交流模式的创新,排除A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两岸之间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而缓和了中东局势,说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沙特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沙伊之间恢复外交关系,未涉及两国经济的合作,排除B项;伊朗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世界)。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这种相似性表明人类文明发展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B项正确;地理条件影响而非决定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而非农业文明,排除C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印度。材料“由种姓制度衍生出现的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佛教也深受民众喜爱”“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形成的锡克教在其北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信徒”体现了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并存,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D项正确;题目材料不涉及种姓制度与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锡克教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并非古代印度对伊斯兰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印度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才出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发生变化后才出现印度教,并非印度教促进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沙俄)。根据材料“新法典取消了封邑王公的司法特权,在诉讼程序中增加了国家管理机关和司书官僚机构的比重,强化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可知新法典强化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这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伊凡四世的至尊权威,排除B项;伊凡四世代表的就是封建势力,排除C项;材料显示伊凡四世与僧俗大贵族协商改革,并没有排除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至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古西欧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商业趋向专业化,贸易往来增多,社会环境相对自由,教育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学校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学习拉丁语的学校相较之下实用性不强,C项正确;材料是对比两类脱离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教权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的数量多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扶持或具体的政策,无法得出其对教育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人因地制宜,在湖中建成“浮园”,用来种植农作物,体现了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外物种的引入,材料主要反映了阿兹特克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排除B项;材料与印加帝国无关,材料涉及阿兹特克文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种植园经济,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人极强的适应自然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 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不能得出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如果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贸易量过大”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中国周边环境恶劣;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6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 20世纪70年代: 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迈入航天时代,打破了美一苏等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粉碎了西方大国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巩固了国防,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4分)
新时期: “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推动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促进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4分)
【详解】(1)背景: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根据“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平着中国大地”得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中国周边环境恶劣;根据“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得出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影响:根据“它是如此悦耳动听,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迈入航天时代,打破了美一苏等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粉碎了西方大国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巩固了国防,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可知新时期“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推动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促进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
18.(1)特点: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混乱;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偏重于生活类的限价;首都伦敦为重点整治对象;效果显著。(6分,任答3点即可)
(2)措施:以行政手段政府查封证券大楼、惩处投机分子、调运物资;利用经济手段,抛售物资、统一财经。(或答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也可)(2分)
意义:巩固了政权;党和政府赢得了民心;结束了长期物价暴涨的局面,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物价急剧上升,大量穷人和乞丐因饥饿而死,社会秩序混乱”可知特点是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面对这一危局,当时英国政府针对物价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和遏制政策,而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管制工具得到充分运用”可知特点是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根据材料“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弓箭盔甲等6类商品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可知特点是偏重于生活类的限价;根据材料“鉴于伦敦在全国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铎政府对伦敦的价格管制高度关注”可知特点是首都伦敦为重点整治对象;根据材料“这些举措为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可知特点是效果显著。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可知措施是以行政手段政府查封证券大楼、惩处投机分子、调运物资;根据材料“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物资,集中抛售,降低物价,给投机商们以毁灭性打击”可知措施是利用经济手段,抛售物资、统一财经。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从政治角度分析意义是巩固了政权;党和政府赢得了民心;从经济角度分析意义是结束了长期物价暴涨的局面,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理论角度分析意义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后世角度分析意义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19.(1)历史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支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进取精神;天主教会的传教需求。(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发展趋势:从对南极的常态化考察,扩展到对北极开展综合性考察;核心装备实现由引进到国产。(4分)
启示:海洋探索有利于增进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交往;政府应在海洋探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的海洋探索应强调合作共赢,遵循国际法;海洋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的维护。(4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历史条件:结合所学,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国家支持、人文主义、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的进取、教会传教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支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进取精神;天主教会的传教需求。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承担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重任”可分析出从对南极的常态化考察,扩展到对北极开展综合性考察;根据材料“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可分析出核心装备实现由引进到国产。
启示:结合国际交流、政府主导、合作共赢、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海洋探索有利于增进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交往;政府应在海洋探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的海洋探索应强调合作共赢,遵循国际法;海洋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的维护。、
20.(12分)示例1: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示例2: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示例3:(上述两个观点的结合也可)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类,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题干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设问及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可知,中世纪是“黑暗时代”;其次,结合“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可以提炼出观点:“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考生如果选择中世纪是“黑暗时代”,那么根据所学知识论据有: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过于强盛,教权高于王权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因此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农民被老,牢牢束缚住土地上,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考生如果选择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根据所学知识论据有: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由于科学的发展,天主教势力逐渐衰落,在王权和教权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脱离庄园,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庄园经济开始走向解体,城市自治兴起。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