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6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6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韩愈
师 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等信息,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学会有破有立的论述方式,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3.正确认识师者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师说》题解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古文运动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世人耻于学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字词注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通假异读
注意读准停顿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翻译第一段
学者:即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的原因”。
2、“用来 ‥‥‥的”“凭它(他)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
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动词,有疑惑。
从:动词,跟从,跟随。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相当于介词“于”,意思是“在”。
其:人称代词,他。
闻:知道,懂得。
也:语气词,表停顿。
固,本来
乎:相当于介词“于”,意思是“比”。
从: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从而:两个词,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师:名意动,“以……为老师”。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反问语气,岂,哪。
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无论,不分。
所: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翻译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嗟乎:感叹词,唉。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尊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传:流传。
欲:动词,想要。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啊!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犹且:尚且,还。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下:低于。
耻:形意动,“以……为耻”。
于:介词,向。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前一个“圣”,圣人,名词;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益:更加,越发。
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大概。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代、副、连
副,表示语气
1、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反问语气,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3、商量或希望的语气 还是 吾其还也
4、祈使语气 一定、应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其…… 是……还是…… 选择关系
是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以……为耻”,意动。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彼:指示代词,那些。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其:指书。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所谓:所说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大: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大的方面”。
遗:放弃。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之:这些
耻:“以……为耻”,意动。
相师:拜别人为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
云者:如此之类。
则:连词,就。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他。
相若:同“相似”,差不多。
道:道德学问。
谀:谄媚奉承。
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呜呼:唉。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复:恢复。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及:比得上。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翻译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常:固定。
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及:比得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攻:学习、研究。
如是:如此。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翻译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欢。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六艺:另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嘉:赞许。
贻:赠送。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文本研读
破立结合
研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反面论述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择师的态度和标准: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研读第二段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3
提示:这张表其实已经给了一些信息,比如有3组正反对比的对象,作者分别对他们对从师对态度和做法、他们的结果进行描述。大家尝试来填写下,时间5分钟。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1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提示:这张表其实已经给了一些信息,比如有3组正反对比的对象,作者分别对他们对从师对态度和做法、他们的结果进行描述。大家尝试来填写下,时间5分钟。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纵比
自比
横比
研读第三段
孔子事例/名言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举例/引用论证:以孔子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证明观点
研读第四段
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他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师说
学者必有师(立)
批判“耻师”
(破)
教师的职责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圣人无常师
(立)
写作缘由
孔子从师而学
嘉奖后学
批判耻于从师 提倡尊师重道
文脉梳理
全文结构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教师的职能,从师的重要性及择师的标准。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段:说明写作缘由。
针砭时弊
1、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论证方法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以能者为师。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本文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以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又富有气势。如第1段先用四个散句立论、解释、反问、说明,然后用两个小句对举,阐述自己从师的态度,再用一个反问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用一个整句得出结论,整句散句交替变化,富有节奏感。又如第2段是三组对比,对比之后的结论意思是相同的,使用的句式却有变化,语气也越来越强烈:“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语气,“吾未见其明也”是肯定且略带责备的语气,“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语言特色
《劝学》与《师说》的异同:
两篇文章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论述的重点不同:《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等,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师说》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
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主要是比喻论证,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文章字词积累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代词,他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凑足音节,无意义
代词,我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 往
一词多义
文章字词积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他
代词,指圣人
代词,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一词多义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文章字词积累
 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tuò ,寒光照铁衣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夜里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寒冷的月光映照在士兵的盔甲上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文章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文章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文章字词积累
词类活用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章字词积累
特殊句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文章字词积累
修辞探微
文章课后练习
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粪土当年万户侯
1.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2.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意思。
4.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5.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6.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