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郁达夫
飞花令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
古典诗词中的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古典诗词中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秋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活动一:寻文眼
1.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说你的理由。
“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
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北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悲凉”。
活动一:寻文眼
活动二、觅秋景,品画美
思考:故都的秋景中,哪些景物或哪些描写展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并谈谈你选择它的理由。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这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了。
活动三、缘景觅情,体会“我”对故都及秋景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认为“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就是文学里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他自己的散文中更是体现了这一特征,你能体会到本文中郁达夫独特的个性气质吗?
1.解题悟情:
当你的目光落到文题上时,你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文章题名为“故都的秋”,为何不能是“北平的秋”呢?你觉的哪个更好?
故:过去的,曾经的,老旧的,有一种眷恋之情油然而生。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故都的秋”是情景交融的表达语言。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文本寻情: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北国的秋)浓烈情感的句子。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活动四: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走近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1934年11月,郁达夫回到杭州后,将此前在北平所写的八千字日记编写成文《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想在没有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有名的旧日的皇都。……戏院的买卖减了,八大胡同里的房子大半空了,大店家的好货也不大备了,小馆子的顾客大增,而大饭庄的灯火却萧条起来了,到平之后,并且还听见西山都出了劫案,杀死了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也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下。)
写作背景
个人气质与文学审美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主张“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留学日本期间,又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人们评价他:“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小结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描绘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作者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品秋味,以景显情,表达了他对故都秋色的赞颂。而文中显露的郁达夫对悲凉之美的喜爱,源于中国文人的悲秋传统,又融合了郁达夫独特的个性气质。
课后作业:
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季》,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并感受郁达夫在散文中流露的独特的个性气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