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点(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科学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知识点(提纲)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
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模型
1、符号:
★常见符号:单个字母(如v、t、m、ρ、p、I、U、R)、冷锋、暖锋符号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符号、元素符号、分子式……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常见模型: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化学方程式、一张电路图。。。。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一、物质是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水、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别是水分子、氧分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五氧化二磷P2O5、甲烷CH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金刚石C、铁Fe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别是碳原子C、铁原子Fe。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离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硫酸铜CuSO4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铜离子Cu2+、硫酸根离子SO42-。
失去电子——阳离子 如:钠离子(Na+)、铜离子(Cu2+)
得到电子——阴离子 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等
物质 分子 原子 离子
★4、分子原子比较
分 子 原 子
相异点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新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似点 质甚微,体甚小,有间隙,永恒运动,同种性质相同,不同种性质不同。
相关关系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都可以构成物质。
注意 分子比构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说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 分子间的距离 发生了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 间隔变大 。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即生成新的物质 。如: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二、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
2、原子质量在 10-26 千克的数量级。
3、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相同。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1803年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1897年汤姆森:“西瓜模型、枣糕模型” →1911年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波尔:“分层模型” →现代:“电子云模型”。
2、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与金原子核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有较大的空隙。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原因:是因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2、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带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夸克
原子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①、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显电中性。)
②、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④、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微观)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 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1、元素的种类数量: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
2、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是有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有的由分子构成:氯气Cl2 碘I2
有的由原子构成:铜Cu 铁Fe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注意点: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三、元素的分布
★1、地壳中元素:O Si Al Fe
2、人体中元素:O C H
3、海水中元素:O H Al Na Mg
4、有机物中元素:C H O
5、人造元素:是通过核反应制得的。
6、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利用放射性可以检查和治疗一些疾病。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①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②熟记下表中元素名称和符号
1 H 1 2 He 4 3 Li 7 4 Be 9 5 B 11 6 C 12 7 N 14 8 O 16 9 F 19 10 Ne 20 11 Na 23 12 Mg 24 13 Al 27
14 Si 28 15 P 31 16 S 32 17 Cl 35.5 18 Ar 40 19 K 39 20 Ca 40 25 Mn 55 26 Fe 56 29 Cu 64 30 Zn 65 47 Ag 108 53 I 127
★2、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以N(氮)、C(碳)为例:
① 表示一种元素; 如:“N”表示氮元素,“C”表示碳元素
② 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如:“N”表示一个氮原子,“C”表示一个碳原子
③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符号都可表示一种物质。 如:“C”还可以表示金刚石、石墨,“He”可以表示氦气,“Cu”可以表示铜
★3、例1:符号Cu的意义有哪些?
宏观)表示铜元素 ②(微观)表示一个铜原子 ③(宏观)表示金属铜(这种物质)
例2:H2和2H中数字“2”含义相同吗?
H2中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数字位置 数字的意义 实际例子
元素符号前面 表示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数 2H表示2个氢原子; 2Na+表示2个钠离子
元素符号右下角 表示每个分子(原子团)含有某原子的个数 H2中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右上角 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Ca2+中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元素符号上方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2 CaO表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例1、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N Na 3O O3
N:表示氮元素;表示1个氮原子
Na:表示钠元素;表示1个钠原子;表示金属钠
3O:表示3个氧原子
O3:表示一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二、元素周期表
1、110种元素科学的排列起来的表格就是元素周期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排列的。
★2、元素周期表的特点:
①每一横行中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②每一纵列中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③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来编排的。即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有序排列。
3、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
①.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②.18个纵列,每纵行叫做族(8、9、10列合一族),共有16个族。同族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元素周期表的作用:
查找: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判断:元素单质的物理状态,元素分类。元素是人工合成还是自然存在的;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
推测:元素的性质,新的元素等等。
★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书写依据:化学式不能凭空想象。先通过实验确定物质的组成,然后按国际通用规则书写。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3、化学式书写规则
★(一)、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溴、碘这七种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表示。例如:氢气:H2、氧气:O2
(2)除上述七种以外的单质: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石字旁),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例如:氦气:He;铁:Fe;红磷:P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先按照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
(2)再在每种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3)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元素符号顺序:
一般规律:氧在右;氢在左;金属元素在左边;非金属在右边。如:二氧化碳 CO2;如:水 H2O,(CH4 、NH3除外);如:氯化铜 CuCl2。
4、化学式的读法
一般从右到左读 “某化某” 或 “几某化几某”
如:“CuO” 读 氧化铜 ;“P2O5” 读作 五氧化二磷
★5、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一种物质 (宏观)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宏观)
微观上: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微观) 4、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微观)
例如CO2表示1、二氧化碳这种物质;2、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3、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二、离子符号
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钠离子:Na+。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4、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8、原子团:象SO42-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好象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原子团。
9、必须背熟的离子符号:
K+ 、Ca2+ 、Na+ 、Mg2+ 、Zn2+、Al3+ 、Fe3+ 、Fe2+ 、Ag+、H+ 、NH4+ 、Cl- 、O2- 、S2- 、SO42- 、SO32- 、CO32- 、HCO3- 、NO3- 、OH- 、PO43-等
★指出下列式子中 “2”表示的意义:
Ca2+: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O32-:一个碳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H-:2个氢氧根离子
H2SO4: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三、化合价
1、化合价的概念: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3 -2 +2 -2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标在该元素符号正上方。如Al2O3 Mg O
3、化合价数值: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常见的化合物中氢总是显 +1 价,氧总是显 -2 价。
(2)金属元素常显 正价。
(3)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常显 正 价,跟氢化合时常显 负价。
(4)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价。
(5)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6)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 不同的化合价。
(7)化合价记忆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镁钡锌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
通常氧是负二价, 三铝四硅五价磷, 一二铜二三铁,
二四六硫二四碳, 单质化合价为零, 分子式成总价零。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一、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关系。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
★2、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x12
相对原子质量= =
C-12原子的质量x1/12 C-12原子的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1 (单位1一般不写出)
②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二)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1、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且都约等于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2、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对质量可以忽略,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2、例:求二氧化碳、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已知:C—12 O—16 H—1 S—32
CO2(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 12x1+16x2=44
H2SO4(硫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 1x2+32x1+16x4=98
★3、化学式CO2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1)表示该种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CO2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3)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5)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CO2相对分子质量为44 )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间的质量比 = 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原子总个数 : 另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原子总个数。
例1:求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水的化学式:H2O
H : O =(1×2):(16×1)= 1 : 8
答: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8。
例2、某含氮的氧化物里,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 :20,求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设含氮的氧化物为NxOy
N : O = 14x : 16y =7:20
解得 X : y = 2 : 5
答: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N2O5
例3、你能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解: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
H % =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H/H2O =2X1/18 = 11.1%(或0.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O%= 1 - H% =1 - 11.1% = 89.9%
3、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原子个数×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4:求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4+ 1×4+ 1+ 12+ 16×3=79
N 14
N % =×100%= ----------×100%≈ 17.7%
NH4HCO3 79
答:化肥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7.7%
4、纯化合物里含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即 m元素 = m物质 ×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5、计算5吨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
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
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2+16×3=160
氧化铁中铁的质量分数=2Fe/Fe2O3×100% = 112/160×100%=70%
5吨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 = 5×70% = 3.5(吨)
答:5吨氧化铁中含铁3.5吨。
5、不纯物质中,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
元素的质量=不纯物质量x该物质的质量分数x纯物质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6:现有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500吨,问最多可冶炼出铁多少吨?
解:氧化铁的质量 =500吨×80% =400吨
铁元素的质量 =400吨x70%=280吨
答: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500吨,最多可冶炼出铁280吨
6、混合物中某元素的实际质量分数=纯净物中这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纯度
例7、某黄铁矿中含FeS2为72%,计算该黄铁矿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B )(已知杂质不含硫元素) A.36% B.38.4% C.42.6% D.4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