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
【基础梳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发起者)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特点)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原因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2)根本原因:
(3)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把 看做其最大障碍;
(4)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3.冷战的表现
领域 国家 措施 时间 影响
政治 美国 1947.3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苏联 1947.9 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和斗争阵营
经济 美国 1947.6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 1949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统计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美国 1949.4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苏联 1955.5
地缘 美国 1948.6 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德国分裂
苏联
4.两极格局的形成:特点: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5.两极对峙格局的特征
(1)不对称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
(2)阵线分明:美苏对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3)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4)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5)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6.“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1)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②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消极: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对抗。
(2)表现
1)缓和:美、苏开展对话;2)对抗:①1958年11月的 ;②1962年10月 。
(3)影响: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欧共体--1993欧盟
(2)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3)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4)第三世界的兴起
1)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2)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3)标志: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会议举行,提出 原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意义: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补充: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办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5)多极化趋势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归纳: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陷入侵越泥潭,引起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②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③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④1973年石油输出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⑤美苏军事实力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补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冷战的新变化(由对抗到缓和)
(1)对抗: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
(2)缓和: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3)表现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表现:苏联放任“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2)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拓展: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
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③苏联的退让和妥协;④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2.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俄)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3.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
4.冷战和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影响
(1)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
(2)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史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
史料二 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史料三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1)史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史料二中马歇尔所说:“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含义是什么?他所说的“自由制度”是什么制度?
从目的角度看,如何理解史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
【课时作业】
1.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2.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4.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5.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
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
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 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6.图3为1949年2月美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日本被描绘成“还没有能力独立行走”的发条玩具男孩形象。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图3
A.日本成为美国争霸的工具 B.日美两国关系趋于正常化
C.美国社会对日本人的嘲讽 D.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7.20世纪60 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8.
表1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9.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10.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 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1.图3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图3
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 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2.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
13.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14.在科索沃危机期问,欧盟坚持召开朗布伊埃和谈,希望在欧盟的主导下解决问题。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决定设立外交和国防总代表一职,充分表现了独立解决欧洲问题的决心。这表明(  )
A.欧洲已实现政治一体化 B.欧盟在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欧盟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5.1951年,西欧六国政府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一个管理煤钢事务的超国家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  )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 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 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17.二战后,美苏争锋,冷战局面出现。下图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
①美苏核赌博造成的危机是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
②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
③美苏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
④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日本学者注意到这种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的是发展经济”。这种观点表明战后的日本(  )
①政府积极推行微观调控政策 ②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 ④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答案
【合作探究】
(1)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目标:遏制社会主义,称霸世界。
(2)含义:帮助战后的欧洲恢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扶持和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服务。
【课时作业】
1-5 CCABC 6-10 DCDDC 11-15 BACDA 16-18 DD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