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氓》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及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3、探究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4、掌握《诗经》常用的手法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探究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3、掌握《诗经》常用的手法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1、探究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 2、掌握《诗经》常用的手法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经》的一组诗句,细心的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都与“水”相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 远古人逐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往往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间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诗经》中的水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无论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辗转思念,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亦或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尽惆怅,都足以让人反复吟咏,感慨唏嘘。 其实《氓》中,也有这样一条河流,它叫什么河呢?(淇水)
二、《诗经》知识回顾及文章梳理(10分钟) 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诗经》的了解。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1、正音。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咥xì其笑矣 隰xí则有泮pàn 2、释义。
三、整体感知 1、请你来梳理一下各章情节,理出层次。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相思,相恋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切勿痴情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劳苦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痛苦诀别 2、诗中,几次提到淇水?请从诗中找出来。说说每次提到淇水,女主人公与氓的情感正处于什么阶段?她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一共出现了3次: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 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体会女主公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女主人公第一次渡过淇水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甜蜜、期盼(板书:热情幸福) 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望眼欲穿。 小结:淇水的第一次出现,水光潋滟,宛如女子多情的眼波。是一条温柔河,甜蜜河。 第二次: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一次渡过淇水女主人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沉痛、追悔、怨恨、伤心(板书:沉痛怨恨) 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此时的她流年已逝、人老珠黄。女主公的婚后生活遭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 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至于暴矣,拳脚相加;精神上,不仅丈夫背叛,而且亲人讥笑。 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淇水汤汤,滚滚的波涛无情地溅在车上,打湿了布帷,也打湿了女主公的心,她的眼泪无声地淌入淇水中,但在声势浩大的水流面前,一个弱小女子的眼泪掉入水里看不到一点踪迹。 第三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一次写淇水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失望、清醒、愤恨、决绝 (板书:清醒决绝) 淇水再宽也有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边,万物都有度。但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变化无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女子曾经的梦想,然而此时此刻她却发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愤恨。 曾经氓“信誓旦旦”,婚后却“二三其德”;曾经“言笑晏晏”,如今却是“至于暴矣”;曾经女子“载笑载言”,如今只能“躬自悼矣”。既然是你无情无义,我又何必恋恋不舍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果之前的她还沉浸在失恋失婚的悲伤与痛苦中,此时的她必定已清醒觉悟过来。 课文情节及情感梳理(板书):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相思,相恋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切勿痴情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劳苦处境 决绝 (清醒决绝) 第六章:今昔对比,痛苦诀别 小结:从客观上说,淇水是同一条河。但从主观上讲,它的每一次出现对于女子来说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应该是一条甜蜜河。第二次应该是一条痛苦河。而第三次则应该是一条启示河。 2、淇水在诗歌三次出现。它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1)线索作用: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写到,正好对应“恋爱—婚变—决裂”的情节线索,又正对应着“幸福—痛悔—决绝”的情感线索。淇水在结构上是上下勾连、衔接全篇的行文线索。 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2)暗示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犹如折射人物心灵的镜子,通过它可以窥视到隐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所有秘密。淇水的每一次出现,都暗示着女子不一样的命运。 (3)见证者:一条河水见证了一段爱情。淇水可以说是这个由美丽爱情开始却由失败婚姻结束的悲剧故事的见证者。 对于《氓》中的女主人公来说,淇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时间。在青春之河的这一边,她是美艳的,年少的,也是幼稚的,天真的。她对爱情、对婚姻、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她渡过淇水嫁给氓,也就意味着以人生不可逆转的姿态步入了另一种崭新的生活,当时的她应该是幸福的。但等到她再一次涉水而过时,却已是物是人非。她回到了原来做梦的地方,但时间却早已随着那淇水流逝不返了,她再也不是当初的她了。淇水作为见证者,它看到了女主人公从痴情少女,到悲戚怨妇再到清醒独立的蜕变。 小结:从客观上说,淇水就是一条河,静静流淌,无关情感 。但从主观上赏析淇水,它又是变化的。女子由甜蜜到痛苦,直至最后决绝地离开。爱情的消逝,幸福的消逝,曾经一切美好的情景都化成回忆随水流去,一去不复返。而她也要从此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我们再读一遍诗歌,再次感受女主人公在这一出爱情的悲喜剧中的甜蜜与痛苦、沉迷与决绝。
第二课时
四、课文探究 (一)品读——识其人 1、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分组讨论)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7)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作为颁奖典礼的一个重要环节,颁奖词不可或缺。请为《氓》的女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 补充颁奖词基本写法: (1)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 (2)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思想品质等,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哲理。 (3)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颁奖词在表达方式上,需要将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4)言简意赅,自然流畅。 颁奖词一般很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往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还要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出示学生答案,并点评) 1.挣脱封建礼俗的桎梏,你“策马扬鞭”追逐心中的自由,毅然的背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解开欺诳与背叛的束缚,你迈过层层坎壈,去跋涉真正的幸福;摇曳的身姿,再度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你的清醒与刚烈捍卫了人格的尊严。做女子,应如此! 2.你是纯真美好的少女,追求爱情执着单纯;你是纯朴平凡的农家妇,婚后辛勤劳苦、任劳任怨,起早贪黑理家务;你又是果敢刚烈的觉醒女性,在被丈夫虐待遗弃后幡然悔悟,清醒决绝地离开。你对爱情怀有憧憬,可惜遇人不淑,好在你有一颗如月光般清透皎洁的心灵。清醒决绝,体现了你独立刚强的人格。 3.殷殷相送,满腔柔情,你是天真纯洁的少女;布衣乌鬓,夙兴夜寐,你是勤劳贤惠的妻子;无错被弃,痛定思痛,你是清醒刚强的烈女。 4.你从跨越千年的淇水河畔走来,温柔善良,柔情似水;你贤淑勤劳,甘守清贫,即便辛苦操劳,你也甘之如饴;但当理想中的爱情受到玷污,自己无私付出换来的却是氓的始乱终弃,你态度决绝,刚烈如火,你没有软绵绵临花哭泣,也没有凄惨惨对月伤心。冷静,理性,不妥协,不纠缠,你是妇女觉醒的先驱!(老师示范) 小结: 在这场爱情婚姻悲剧中,她有三个身份: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热烈;作为妻子,她娴淑勤劳、甘守清贫;她还有第三个身份:弃妇,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反思这段婚姻。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由此可以看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   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也许就是因为这些,鲍鹏山先生在《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中认为她是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 引导: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二)问题探究 2、这么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造成女主人公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1)“士”之变心说。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从诗歌内容来看,两人婚后并无子女,这也可能导致他人对女主人公的非议! (3)社会制度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5)女子奉献说 3、文学作品除了给人艺术的享受外,还能让读者认识社会和人生。《花木兰》告诉我们,要做便做自己的将军。《琵琶行》告诉我们,美貌不是一生的资本,自己努力才是。 那么,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告诉了你什么呢?谈谈你的想法。(要求:发言时要言之有据,其他同学注意听,既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质疑。) 提示: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女人不要沉溺于爱情。 女性在婚姻中要独立。 男人不可靠 。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小结:独立的人格与个性魅力是我们应该一生保持的。 (三)手法分析 《诗经》的美不仅仅在于人物的美,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艺术手法的支撑那必然寡然无味。 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斑鸠贪吃桑葚为喻,来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也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比兴的作用: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补充:文中多处对比手法 (1)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3)氓婚前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4)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形成对比。 (5)桑叶沃若与黄陨对比。 课堂总结: 一首《氓》把我们和经典拉近,一首《氓》让我们学会了赋比兴的手法,一首《氓》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完美的女性,有了理性的思考。但是,诗歌的魅力还未结束,让我们借《氓》的余温,继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