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课题 燕歌行(并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3、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 4、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2、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
二、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 1.江湖漂泊,怀才不遇。 公元704年,其时武后掌权,高适出生。彼时的高适早已家道中落,贫困孤苦。然则少年高适旷达乐观,积极进取,丝毫不以生活困顿为意,一边躬耕自给,自力更生,一边刻苦攻读,手不释卷,一边游历天下,增长见闻。公元731年,正当盛年的高适北游燕赵,欲投将军幕府,渴望建功立业。期间写下了著名的《塞上》及《蓟门五首》,诗以言志,慷慨激昂。 2.长安落第,落寞惆怅。 公元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远赴长安应试,科举落第,再次与仕途无缘。其后十余年间,高适先后寓居淇上东平,漫游游魏郡楚地,江湖游子漂泊,岁月蹉跎匆匆,羁旅愁思满怀。此时的高适尽管未能登上仕途,才华却日益显露,笔力也愈发雄健,先后写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别董大》《燕歌行》等千古名篇。 3.初登仕途,崭露头角。 公元749年,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其也终于在好友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科举及第,授封丘尉,初次踏上了仕途。 期间先后以朝廷低级官员的身份北使边关,进入幕府,逐步展露才华,实现心中抱负。写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作。 4.平步青云,功成名就 公元755年,高适五十二岁,终于官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正式步入了朝廷高官位列。其后的高适胸怀豪情壮志,南征北讨,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官职也随之水涨船高。 公元756年,五十三岁的高适受封淮南节度使,实现了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其后虽因为敢于直言,刚直不阿而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但依然主政一方,功绩卓著。期间写有《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诗作,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二)题目解说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三)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写作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三、朗读指导 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基调:慷慨激昂 《燕歌行并序》是一首七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2、2、2、1”或“2、2、1、2”四拍,相连的两句节拍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文本 任务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一: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理解诗歌意思。 (一)解释加点字。 1.天子非常赐颜色(给予褒奖恩宠) 2.摐(撞击) 3.腓(枯萎) 4.身当恩遇常轻敌(承受) 5.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 6.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 (二)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学生活动二:划分诗节,整体感知。 第一层:1——8句写出师; 第二层:9——16句写战败; 第三层:17——24句写被围; 第四层:25——28句写死斗的结局。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 第二课时 任务二:研读文本第一层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了什么?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烈。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 任务三:研读文本第二层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怎样的心境? 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任务四:研读文本第三层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①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 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无所有! ③战争的惨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3、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 ②比喻。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 ③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任务五:研读文本第四层 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 2、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广将军呢?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 暗含两层对比: 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 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 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任务六:深入思考,探明主旨和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一:探讨主旨 1、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征战)苦 具体表现:环境恶劣、战事惨烈、相思离别。 环境恶劣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战事惨烈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相思离别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征夫,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但是蓟北征人,思家而不得归。 2、思考:是什么造成这些苦?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贪图享乐、轻敌冒进 总结主旨: 明确:①赞颂士兵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②表现士兵离家远戍的痛苦。 ③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 ④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补充: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五、课外拓展 1.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⑴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⑵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⑶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⑸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⑹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2.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对比 (3)衬托 (4)象征 (5)比喻 (6)夸张 (7)用典 (8)渲染 (9)虚实结合 3.边塞诗常见意象: ⑴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 ⑵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⑶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⑷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4.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③怨气候酷寒。 ④怨景色单调。 课堂小结: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揭露了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现象,抨击了将帅们腐败无能,不恤士卒的行径,颂扬了战士们的英勇爱国精神。
六、作业巩固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板书设计: 出师 军情危急 唐军——敌军 战败 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将领作乐 战士——将军 燕歌行 对比 被围 相思之苦 深化主题 征人——思妇 死斗 浴血奋战 古将军——今将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