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书愤》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课题 书愤
年级 高二 班级 班 授课者 唐庆蓉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 今天我们就走进陆游,一起来研读《书愤》,体会诗人的另一种爱国情怀。
二、初步学习 1、题解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就是抒发胸中的郁愤之情。 那么,作者内心有哪些愤懑?我们现在就走进诗文,体味情感。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聆听朗诵,找准字音 (2)集体朗诵,把握节奏 (3)再次朗读,体味情感 诵读指导: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三、文本细读 1、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了哪些事情?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艰”,艰难,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浓缩了作者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整句话的意思是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里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光。“楼船”,高大的战船。“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这两句形象的描绘除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丽。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 “空”徒劳的,白白的。翻译就是,可惜我曾经以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板书设计: 首:“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之愿 2、有人说陆游的《书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那么,陆游表现什么悲愤之情?又是因何而“愤”? 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以意逆志”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的投降派所阻,终未能实现。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地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作品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著名作品:诗歌《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作《诉衷情》《钗头凤》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和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写于此时。 陆游一声“寄意恢复”但此志始终未能如愿。 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四、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呢? (1)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2)对比手法。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和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同安对比。 (3)用典明志。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五、拓展研究 1、比较《书愤》和《蜀相》两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蜀相》着重写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表达对诸葛亮的追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对比,白描。 (3)作品风格:杜甫是沉郁顿挫;陆游是沉郁豪壮。 2、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台书》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的精华的灵魂。这首《书愤》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清末梁启超说“亘古男儿一放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