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十一章 高分子化合物第一节 氨基酸一、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结构分子中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的化合物叫氨基酸。H — C — COOHNH2H甘氨酸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2、命名天然氨基酸的命名一般采用俗名,即根据其来源或性质命名。氨基酸的系统命名法是以羧酸为母体,氨基及其他羟基等作为取代基来命名。每种氨基酸都有缩写符号(即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母)和中英文代号。氨基酸 构造式 符号 字母代号 汉文代号甘氨酸 H-CHCOOH Gly G 甘赖氨酸 H2N-(CH2)-CHCOOH Lys K 赖NH2NH2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3、分类*根据氨基和羧基的位置*根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中性氨基酸:氨基数目= 羧基数目碱性氨基酸:氨基数目>羧基数目酸性氨基酸:氨基数目< 羧基数目R – CHCHCH2COOH -氨基酸: R – CHCOOHβ-氨基酸: R – CHCH2COOH -氨基酸:NH2NH2NH2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大多数天然氨基酸都为无色晶体,少数为黏稠的液体,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中,它们具有较高的熔点,且大多数在熔化时会发生分解。除甘氨酸外其他天然氨基酸都有旋光性。氨基酸是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双官能团化合物,所以它们既具有羧酸的性质,又具有胺类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这两种官能团相互影响而赋予它们的某些特性。二、氨基酸的性质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1、氨基酸的两性氨基酸中有两性基团,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它是两性化合物。实际上杂氨基酸分子内,氨基与羧基作用生成一个两性离子,氨基酸的晶体就是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的,这种两性离子是分子内氨基与羧基成盐的结果,故称为内盐。-R – CH – COOHNH2R – CH – COONH3+内盐(亦称为偶极离子)氨基酸具有高熔点和水溶性,就是其内盐性质的表现。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在水溶液中,氨基酸的两性离子存在下列平衡:R – CH – COOHNH3R – CH – COONH3+R – CH – COONH2OH-OH-H+H+--+阳离子两性离子阴离子(氨基酸正离子)(氨基酸负离子)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2、氨基酸的等电点丙氨酸在纯水溶液中可形成以下的平衡:OH + CH3CHCOOHCH3CHCOOCH3CHCOO + H3O-NH3+NH3+NH2正离子两性离子负离子--+H2OH2O氨基酸中羧基的解离能力要大于氨基接受质子的能力。在这里,酸性基团—NH3+和碱性基团—COO–的相对强度不完全等同,即前者的给质子能力大于后者接受质子的能力,所以丙氨酸的两性离子容易从—NH3+给出质子形成较多的负离子。在平衡体系中,负离子数目多于正离子,使丙氨酸带有一定数量的净负电荷,其溶液略显酸性(pH值略小于7)。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如果在丙氨酸水溶液的平衡体系中外加酸,则可抑制负离子的生成,而使正离子的数量增加(平衡向左动)。当加入适量的酸时,可以使正负离子相等,丙氨酸的净电荷等于零。调节氨基酸溶液的pH值,将此溶液置于电场中,使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即处于电中性(等电)状态。这个净电荷为零的氨基酸所在的溶液的pH值就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常以IP 表示。等电点必须加入酸或碱来调节。由于各种氨基酸中的羧基和氨基的相对强度和数目不同,所以各种氨基酸的等电点也不同。中性氨基酸 IP=5~6.5酸性氨基酸 IP=2.8 ~3.2碱性氨基酸 IP=7.6 ~10.8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氨基酸的等电点并非是它的中性点。在等电点时,两性离子的浓度最大,溶解度最小。★根据等电点可以鉴定氨基酸,而用调节等电点的方法可以分离氨基酸的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其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小,可以将某氨基酸从混合溶液中沉淀出来;二是利用在同一pH下不同的氨基酸所带电荷的不同而进行分离。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3、氨基酸的受热反应a) -氨基酸加热生成交酰胺或肽CH3-CHCO OHNHHCH3-CHCONHNHCH-CH3OCHNHCH-CH3HO OC交酰胺(二酮吡嗪)H2N – CH – CO – OHR+H – NH – CH-COOHR△H2N – CH – CO –RNH – CH-COOHR二肽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b) - 氨基酸加热生成 、 - 不饱和酸:RCH – CH - COOHNH2HRCH = CHCOOH 、 - 不饱和酸+NH3c) - 氨基酸加热生成内酰胺:R – CHCHCH2COOHNH2△RCHCH2NHCH2C = O内酰胺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4、氨基酸的颜色反应 -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在碱性溶液中加热,发生氧化、脱氨、脱羧作用,最终生成蓝紫色物质。这是检验氨基酸的灵敏方法。也叫做茚三酮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脯氨酸不能发生茚三酮反应。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第二节 蛋白质一、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及结构1、组成由元素分析知,蛋白质的组成中含有C、H、O、N及少量S,有的还含有微量的P、Fe、Zn、Mn等元素。一般干燥蛋白质各元素含量为:C O H N S50%~55% 20% ~ 23% 6.0%~7.0% 15%~17% 0.2%~3.0%蛋白质的相对分于质量很大,通常在10000以上,有的达几万、几十万,个别的甚至上千万。如烟草斑纹病毒的核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己超过二千万,腺病毒的核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2、分类蛋白质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它们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按化学组成分单纯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结合蛋白质核蛋白糖蛋白血红蛋白按形状来分纤维状蛋白:角蛋白、丝蛋白等球形蛋白:酶、胰岛素、抗体、血红蛋白等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功能都依赖于它们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相当复杂,通常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来描述。(1)一级结构也称作初级结构,指各种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构成蛋白质肽链骨架,为蛋白质的基本结构。1955年,桑格首次确定了胰岛素的完整结构后,相继获得了多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胰核糖核酸酶的一级结构3、结构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2)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并非是直线型的,而是排列成盘曲或折叠状,这就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α- 螺旋形,另一种β- 折叠形。β- 折叠形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3)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弯曲折叠,构成具有特定构象的紧凑结构,有的称此为“螺旋的螺旋”。维持三级结构的力来自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二硫键、氢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引力(离子键)、疏水基团的亲和力(疏水键)等。这些作用总称为副键。1957年肯笃(J.Kendrew)用X光衍射技术成功地测定了肌红蛋白(M=17800)的三级结构。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立体构象图。从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 4)四级结构许多球状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每条肽链都有各自一、二、三级结构。这些肽链称为蛋白质的亚基或原体。各个亚基聚合成大分子的方式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如血红蛋白,它是由二条α- 链和二条β- 链构成的四聚体。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二、蛋白质的性质1、两性和等电点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也是两性物质,也有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其等电点也不相同。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或提纯的目的。2、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胶体性质)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形成的颗粒直径在1~100nm内,具有胶体性质。所以蛋白质溶液不能通过半透膜(如玻璃纸)。因此蛋白质具有高分子性质。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3、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溶液与其他胶体一样,在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下,也会从溶液中析出沉淀。沉淀蛋白质的方法盐析法:加入NaCl 或(NH4)2SO4 、 Na2SO4等电解质。加入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亲水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加入重金属离子:如Hg2+、Pb2+ 等。蛋白质的沉淀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可逆沉淀是指沉淀出来的蛋白质分子的个级结构基本不变,只要消除沉淀因素,沉淀物能重新溶解。不可逆沉淀则否。例如,用盐析法沉淀的蛋白质是可逆的,用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则是不可逆的。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4、蛋白质的颜色反应蛋白质能够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具有特征颜色的物质,故可用来鉴别蛋白质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黄色反应缩二脲反应茚三酮反应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三 酶1、定义酶:是对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也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辅酶:与酶蛋白松弛地结合的辅助因子辅基:与酶蛋白紧密地结合的辅助因子全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2、分类按结构分为单纯酶:由单纯一组蛋白质组成。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加非蛋白质部分组成。按催化反应类型分水解酶转移酶裂解酶异构酶连接酶氧化还原酶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3、酶的特性1)催化效率高:比一般无机或有机催化剂约高108~1010倍。2)化学选择性高:一种酶只对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某种底物起作用。麦芽糖酶:只能使α-葡萄糖苷键断裂。苦杏仁酶:只能使β -葡萄糖苷键断裂。3)反应条件温和4)条件剧烈变化下会失去活性:当pH值、温度剧烈变化下会失去活性。回到主目录返回最近感谢观看THANKS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