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届西藏林芝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包括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诸A候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16.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
(2)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赞叹。
(3)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常作为具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干诗歌中,“白鸥”便是如此,如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还有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时代感强的作品,观众往往以更为苛刻的标准评判,因为这种饱含民族共同记忆的内容,既不容轻慢,亦不容夸大。《大考》以①___________的创意、生动流畅的叙事、短小精悍的体量,真实展现了封校过年、居家办公、上网课等一系列疫情时期的特殊印记,又将洪灾导致高考延期的真实事件融入其中,极易令观众尤其是近年参加高考的②___________及其背后的家庭产生共情与共鸣。“太真实了”“真心好看”等,成了观众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
电视剧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映照,更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和精神引领。在剧中,金和县的市井百态、中学校园的场景、鼓舞人心的誓师大会、埋在书本里的课桌以及贴满墙壁的奖状等,都充满了纪实感和亲切感。此外,两位校长翁婿关系的建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非典”时期的巧妙勾连等,又在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镜像和互文效果,赋予了剧作兼具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审美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③___________,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诸多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④___________的创作灵感。虽然《大考》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纵深感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仍不失为一次紧跟时代脉搏,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粗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B.还有人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永远不要放弃你对“未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这“未知”之中。
D.还记得“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吗?如今她当了党的二十大代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蜂虽然形体不大,但它尾部的尖刺却是致命的,①___________,将其体内淡黄色的液体注入,里面潜藏的致命毒素便可能使人在短时间内死亡。科学家发现,胡蜂的攻击力是有区别的,②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斑点越多的胡蜂攻击性也越强。如果用空手道来打比方,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就是黑带高手。画对“思觉”胡蜂,不仅人类要保持高度警惕,连它的同类也要礼让三分。胡蜂还是昆虫世界中最优秀的“飞行员”。科学家在珠峰海拔5600米以上的地方发现过它们,据认为这是所有昆虫飞行高度的最高纪录。胡蜂还能辨识出彼此的面孔。科学家认为,胡蜂的辨识能力主要依靠头上的触角,触角一旦受到损伤,③___________,就像哺乳动物失去了灵敏的鼻子一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长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这个份上!面对大学们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材料二:4月21日,一名女子乘坐从济南开往北京南站G334列车时,发现自己靠窗的位置被占了。她试图跟男子要回自己的位子,没想到对方却理直气壮地说:“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现在你有三个选择,要么你自己站着,要么你坐在我那个座位上,要么你自己去餐车上坐!”脸皮之厚,让人咋舌。女子无奈只能请来乘务员来交涉,他的无赖嘴脸尽显:“我站不起来了。”乘务员问:“你到南站也站不起来?”他说:“是啊,你给我弄个轮椅呗!”男子得逞之后还得意炫耀自己的“胜利成果”:看来他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男子占座视频被发到网络上之后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无奈之下他只能公开道歉。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规则与素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错。原文是“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可见“北极动物”中有一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北极动物”范围大,并不是仅仅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故选D。
2.答案:B
解析:B.“降雨骤减”错。原文是“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可见造成北纬30°附近亚热带地区受行星风系控制干旱少雨: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但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干旱少雨的。故选B。
3.答案:C
解析:A.“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错。原文是“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可见应是“进一步抬升”,而非“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大兴安岭”错。原文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可见应是“大兴安岭以东”;D.“平原地区……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错。原文是“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地形不同,因而行星风系的控制会有变化,不能得出“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的结论。故选C。
4.答案: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第二问: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解析:第一问: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根据原文“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可知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第二问:根据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可知青藏高原影响了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5.答案: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
解析:科普文是指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其要素应该包含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和通俗性。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本文介绍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中国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这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介绍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了一个术语——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这些都体现出了文章的科学性。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文章先介绍青藏高原的成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然后依次介绍对地貌的影响,对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地貌影响到了气候,气候又影响到了水系,最后影响到生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严谨。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如“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中“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使表达严谨:如“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中“囊括”“绝大多数”也体现了表达的严谨性,而诸多数字的罗列则体现出精确性。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如把青藏高原比喻为一座大型“抽风机”,生动地解释了青藏高原是如何影响到中国北纬附近地区的气候的,体现了文章的通俗性。
6.答案:C
解析: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
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
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故选C。
7.答案:D
解析: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
故选D。
8.答案: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解析:结合原文“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分析可知,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态度却从容不迫;
结合原文“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分析可知,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结合原文“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分析可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答案: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
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解析:在紧张的战争环境这一社会背景烘托下,和“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新加坡”“我是做工的”等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本文通过“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等分析可知,文章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沉稳、好学、羞涩的性格特征;结合“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分析可知,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10.答案:FIK
解析: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做下一句的状语,“者”后断开;“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做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断开。
所以FIK三处断开。
11.答案:B
解析:B.“意思相同”错误。我的坟墓也要筑(或保存)在这里。存:保存/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存:问候,探望。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C.“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原文为“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意思是“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兵力,并非齐晋同时出兵会击败吴军。
故选C。
13.答案:(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2)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解析:(1)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私:占有;切:深深;为:替;恐:担忧。
(2)彼:他,指吴国;福:福分;必:必定;临晋:对付晋国。
14.答案: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解析:材料一原文为“德行:颜渊,闵子骞”,据此可知颜渊的特点在“德行”;“政事:冉有,季路”,据此可知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言语:宰我,子贡”,据此可知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
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由“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可知,孔子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
15.答案:D
解析:D“写出狂夫年迈体衰……行将就木,故……”错误。颈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写诗人故人朋友音书断绝,他的一家人处在长久忍饥挨饿情况中,现实生活中处境十分窘迫。由此可推,尾联中的“欲填沟壑”是为了顺接上句的思想情感,意为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并非是因为自己年迈体衰,行将就木。
故选D。
16.答案:①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
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解析:结合“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篆”“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所以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
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17.答案:(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但见群鸥日日来;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18.答案:独具匠心;莘莘学子;休戚与共;取之不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修饰“创意”,肯定《大考》的创意与众不同,可以用“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第二空,根据“参加高考”可知指的是众多学子,可以填“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第三空,语境强调文艺与国家和民族联系紧密,可以填“休戚与共”。“休戚与共”,本义是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后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第四空,根据前文“诸多”可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的灵感是比较多的,可以用“取之不尽”。“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19.答案:《大考》虽然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纵深感等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但仍不失为一次紧跟时代脉搏的用心实践,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或:《大考》虽然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纵深感等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但仍不失为一部紧跟时代脉搏,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虽然《大考》……”语序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应该在主语后面,改为:《大考》虽然……。
第二处,成分残缺,“不失为一次”缺宾语中心词,可以在“脉搏”后补充“的用心实践”;也可以把“一次”改为“一部”,然后在“价值”后加“的作品”。
20.答案:D
解析:例句表特定称谓。
A.表引用。
B.表否定、讽刺。
C.表强调。
D.表特定称谓,与例句相同。
故选D。
21.答案:①一旦刺入人的皮肤;②头部有黑斑的胡蜂攻击性最强;③胡蜂分辨彼此的能力就会减退;
解析:第一空,结合“将其体内淡黄色的液体注入,里面潜藏的致命毒素便可能使人在短时间内死亡”可知,黄色的液体注入,便可能使人在短时间内死亡,说明尾部的尖刺刺入了人的皮肤,才使淡黄色的液体注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旦刺入人的皮肤”。
第二空,结合下文“一般情况下,斑点越多的胡蜂攻击性也越强。如果用空手道来打比方,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就是黑带高手”可知,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攻击性也越强,这就是胡蜂攻击力的区别之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头部有黑斑的胡蜂攻击性最强”。
第三空,结合“科学家认为,胡蜂的辨识能力主要依靠头上的触角”可知,胡蜂的辨识能力主要依靠头上的触角,那么触角一旦受到损伤,分辨彼此的能力就会减退,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胡蜂分辨彼此的能力就会减退”。
22.答案:①比喻。用“空手道”比胡峰的攻击性,用“黑带高手”比头部有黑色斑点的胡峰,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②拟人。以“礼让三分”描述它的同类对“黑带”胡蜂的畏惧,生动有趣,突出“黑带”胡蜂强大的攻击力。
解析:句子“如果用空手道来打比方,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就是黑带高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手道”比胡蜂的攻击性,用“黑带高手”比头部有黑色斑点的胡蜂,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句子“画对‘思觉’胡蜂,不仅人类要保持高度警惕,连它的同类也要礼让三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礼让三分”描述它的同类对“黑带”胡蜂的畏惧,生动有趣,突出“黑带”胡蜂强大的攻击力。
23.答案:略
解析:这道题涉及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复合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就是“规则”。材料一中国留德大学生对德国人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就是德国人认为,只要是规则就需要遵守。材料二是一个中国男乘客不顾规则,践踏规则,最终遭受人们的谴责,无奈公开道歉。
德国人的做法看似刻板,但是体现他们对规则的敬畏,而德国人对规则的敬畏,体现他们的高素质。也就是说,素质越高的人对规则越存敬畏之心,而越是敬畏规则的人越体现他们的高素质。而高铁男乘客的表现则说明这个人素质极其低下,因此他破坏规则,而破坏规则本身体现的就是素质低。因此说,素质与规则有着内容的关系。素质越高的人越遵守规则,素质越低的人越破坏规则。
要求写作的主题是“素质与规则”,首先说我们应该倡导遵守规则,规则是约束人的一道红线,规则可以保护守规则的人,守规则的话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当然,素质高的人也会遵守规则,这样社会就会良性循环,我们就会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大家才能够安居乐业。如果都像那个男乘客一样,因为素质低而充当规则的破坏者,并且对自己破坏规则洋洋得意,那样,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会很混乱,人们的素质就会低下,并且大家的幸福指数就会低。因此说,全民需要提升素质,而提升素质的其中一项就是要遵守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就会不断提升。
写作时,开篇可以引出观点:提升素质,做规则的遵守者。主体部分可以安排成正反对比式:遵守规则,社会就会风清气正,人们的素质就会不断提升;不遵守规则,社会一片混乱,人们的素质得不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不会高。最后,点明为了人们的幸福,我们需要提升素质,做规则的守护者。
立意:
1.遵守规则,提升素质。
2.做遵守规则的高素质人。
3.遵守规则从我做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