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二节《民生画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山西《桃花红 杏花白》、云南《小河淌水》等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歌曲中的韵味与魅力。 能力目标: 1.能够尝试结合音乐要素,对《桃花红 杏花白》《小河淌水》进行分析赏析。 2.能够跟随老师钢琴伴奏哼唱两首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听赏两首地方民歌,在听赏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并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感受山西、云南等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尝试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听赏作品,并能够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对比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科 目 音乐鉴赏与实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序号授课内容 第三单元《音乐与社会》 课型:新课 总课时 1分课时 1课 题 第二节《民生画卷》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山西《桃花红 杏花白》、云南《小河淌水》等不同地区民歌的风 格特点,感受歌曲中的韵味与魅力。能力目标 1.能够尝试结合音乐要素,对《桃花红 杏花白》《小河淌水》进行分 析赏析。 2.能够跟随老师钢琴伴奏哼唱两首作品。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通过听赏两首地方民歌,在听赏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并逐步产生对 民歌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感受山西、云南等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尝试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听赏作品,并能够进行分析。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对比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导入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听辨以下四首音乐作品片段,猜猜分别是 哪几个地区的民歌。 一、《桃花红 杏花白》 1.介绍背景。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讲述的 是一个人翻山越岭去见心上人,隔着一道山崖 远远地给心上人唱情歌,一路上经过桃林看到 桃花红了,经过杏林看到杏花白了的故事。 2.分析欣赏。 带 着 问 题 聆 听 感 悟,并回答。 陕甘民歌《山丹丹 开花红艳艳》 山东民歌《沂蒙山 小调》 江苏《茉莉花》 云南《小河淌水》 听赏作品,学习了 解。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 地区的民歌如何分 辨,不同民族的音乐 风格是否一样。 选用耳熟能详的几 首民歌,使学生猜出 后获得成就感,通过 此环节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导入新课内 容,明确学习目标。1结合音乐要素听赏分析音乐作品。 调式:五声徵调式。 旋律:大幅度起伏,大跳。 唱法:真假声结合,音色力度上形成对比。 风格特点:豪放中不失婉约,歌词质朴自然, 通俗易懂,幽默诙谐。 3.唱奏表演。 感受风格特点(方言)。 尝试学唱。 4.文化理解。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源远 流长。它东倚太行,西南两侧濒临黄河,有“表 里山河 ”之势。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它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创作进入繁荣期,涌 现了大量赞颂新生活的优秀民歌作品。新时代 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正不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 量的优秀作品。 二、《小河淌水》 1.播放音频,感受情绪、韵味。 思考:这首歌曲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歌词中“亮汪汪 ”“清悠悠 ”“我尼阿哥 ” “你格听见 ”都属于云南弥渡方言。 2.结合音乐要素听赏作品。 3.尝试哼唱作品,并填词。 4.文化理解。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了汉 族,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彝族、哈尼族、白族、 傣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 族既保留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又在相互交往中 不断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民族艺 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以民歌为例,民歌在各 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渗透到生 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 其历史、传说、习俗等往往借助民歌来代代相 传。 结合音乐要素,再 次听赏、分析作品。 结合谱例演唱。 跟 随 老 师 伴 奏 演 唱。 学用方言演唱。 学习教材 61 页。 闭上双眼聆听,感 受作品的悠扬旋律 与无尽韵味,思考 歌曲传递的情绪。 再次聆听思考。 在老师伴奏下,填 词演唱。 阅 读 学 习 教 材 63 页。 逐步引导、探究、分 析、总结,解决教学 难点。 知识拓展学习。 感受歌曲韵味。2小结 在云南各族民歌中,山歌、小调、舞蹈歌 曲、劳动歌曲这四种形式较为突出。山歌通常 采用独唱和对唱的形式,对唱时常是先唱一个 长长的引腔,然后唱歌曲的主体部分。 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山歌 将同其他艺术形式一道,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民歌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表达 劳动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具有浓厚的乡 土气息。 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 韵味,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激发爱国之情。3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一节《古韵悠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古琴、古筝,了解其演奏方法。 2.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古琴、古筝的声音色彩。 2.能够参与唱奏表演,尝试分析音乐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文化艺术魅力之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 【教学难点】 尝试听赏、分析音乐作品。 【教学方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科 目 音乐鉴赏与实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序号授课内容 第三单元《音乐与社会》 课型:新课 总课时 1分课时 1课 题 第一节《古韵悠扬》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古琴、古筝,了解其演奏方法。 2.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意境。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古琴、古筝的声音色彩。 2.能够参与唱奏表演,尝试分析音乐作品。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文化艺术魅力之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教学难点 尝试听赏、分析音乐作品。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导入 新课教学 聆听两首音乐作品片段。分辨演奏乐器。 是否认识这几种乐器? 声音色彩上有何区别? 演奏方式上有何区别?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埙、 萧、筝、古琴等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使聆听 者如见高山流水,如沐春风暖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受中国悠扬的古韵! 一、《阳光三叠》(古琴) 古琴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 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谱写而成,我国著名的古琴曲。 1.聆听与感悟。 感受歌曲整体的音乐情绪,感悟前后两个 乐段的情绪变化。感悟歌词的意境! 带 着 问 题 聆 听 思 考。 思考: 作品情绪是 什么? 对 比 前 后 乐 段 变 化,讨论、回答。 提升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导出新课内容。 引导学生听赏作品,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 从音乐的表现手段 去聆听、理解音乐的 良好习惯。12.唱奏表演。 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 请同学朗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学生介绍古诗表达含意和意境。 3.分析欣赏。 再次聆听并思考,分组讨论。 组一:作品的调式、调性是什么?大小调还是 五声调式? 组二:歌曲完整演唱了几遍? 组三:前后两个乐段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参见教材 53 页。 4.文化理解。 播放古琴演奏视频。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 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 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 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 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 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 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 左手有吟、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思考: “三叠 ”。 第一段 对景增悲 古诗朗诵表演。 诗词解析介绍。 聆听并思考, 回答 问题。 讨论: 如何演奏古 琴。 知识拓展,了解。 学习教材 53 页,思 从诗词(歌词)入手, 感悟意境。 小组讨论学习方法, 相互带动思考探究。 知识拓展学习。 逐步引导、探究、分2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 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 十里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 不忍分。 第二段 擎樽话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 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 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 不忍离,不忍离。 第三段 祖道难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嗟商与参, 怨寄丝桐,对景那禁伤情。聁征旌,聁征旌, 未审何日归程,此恨无穷无穷。伤怀,楚天湘 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 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尾: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吿陈。 二、《渔舟唱晚》(古筝) 1.聆听与感悟。 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营造的氛围, 说一说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2.唱奏表演。 演唱三个主题,播放古筝演奏视频。 对比古琴,古筝如何演奏? 古筝知多少。你知道古琴有多少根琴弦, 如何演奏吗? 3.文化理解。 《渔舟唱晚》 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 著名诗作《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该句意为“落日 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 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傍晚 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鄱阳湖 畔;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 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水滨 ”。诗作气韵无穷, 筝曲诗意盎然。诗与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形式,跨越时间与空间,交相呼应, 考 为 什 么 叫 “ 三 叠 ”。 聆听感悟, 思考回答。 随 着 教 师 钢 琴 伴 奏,演唱 ABC 三个 主题。 尝试演奏古筝。 闭上双眼聆听音乐 作品,感受作品悠 扬 旋 律 与无 尽 韵 味。 阅 读 学 习 教 材 55 页。 析、总结,解决教学 重难点。 带领学生尝试演唱 三个主题部分。 教师提前准备教具 ——半筝,请学生们 体验如何演奏。3课堂小结 熠熠生辉。 本节课的两首作品都离不开中国的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意 ”乃“言外之味 ”“声 外之响 ”,把诗词做以歌曲、音乐,使得古韵 更加悠扬。 清丽的作品风格和雅致的意境使它们成为 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感受中国文化艺术 之博大精深。4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三节《时代之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 2.感受合唱的魅力。 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不同的演唱方式。 2.能够参与唱奏表演、课堂互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聆听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演唱方式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辨别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对比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科 目 音乐鉴赏与实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序号授课内容 第三单元《音乐与社会》 课型:新课 总课时 1分课时 1课 题 第三节《时代之声》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 2.感受合唱的魅力。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不同的演唱方式。 2.能够参与唱奏表演、课堂互动。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聆听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教学重点 了解演唱方式的种类。教学难点 能够辨别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启发式、对比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导入 新课教学 辨析歌曲演唱形式。 独唱《英雄赞歌》(第一乐段) 重唱《相约九八》 对唱《刘三姐》 合唱《保卫黄河》 以上四首作品分别是什么时代的歌曲?不 同时代的歌曲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谱 写时代主题。 一、演唱形式 1.提问: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如何听辨区分? 独唱:一个人演唱。按照性别和音色不同,可 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 音、男低音、童声独唱等。 对唱:一问一答(两人或两组人)。 重唱:两个以上的演唱者按自己的声部演唱同 带 着 问 题 聆 听 感 悟,并回答演唱形 式。 思考回答。 学习、 了解各种演 唱形式。 听赏时代不同、演唱 方式不同的四首歌 曲,让学生辨析并感 受不同时代作品的 社会主题,导出本节 课主题《时代之声》。 学习了解形式多样 的演唱形式。(知识 目标)1一乐曲,可分为二重唱(三四六)、男女声二 重唱等。 表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联唱: 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歌曲连贯起来演 唱。 2.听辨《保卫黄河》演唱形式。 合唱:多声部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 种类: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 《保卫黄河》是混声合唱 (女声 VS 男声) 合唱队形 男高(Tenor) 男低(Bass) 女高(Soprano) 女低(Alto) 3.教师总结合唱知识。 根据人数,合唱可分为小型(12-50 人)、 中型(50-100 人)、大型(100 人以上)。 根据演唱形式可分为齐唱、轮唱、领唱等。 齐唱:集体共同演唱一个旋律(单声部的 群唱)。 轮唱: 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间隔一 定拍数,先后演唱同一曲调。 领唱:单独一人演唱一乐段或一些乐句。 3.唱奏表演《保卫黄河》。 全班同学分声部感受齐唱、轮唱、合唱的 演唱方式。 二、讲授《英雄赞歌》 1.聆听与感悟。 感受作品表达的昂扬斗志与革命激情。 2.创作背景。 《英雄赞歌》是影片《英雄儿女》的主题 曲,是一首礼赞千千万万革命英雄的颂歌。 3.作品分析。 《英雄赞歌》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全曲在 稳健舒展的旋律进行中浸透着一种壮美,在不 紧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呈现出 主歌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主歌从多角度多侧 思考回答。 合唱有气势,激昂 振奋。 边听边讨论分析。 随老师钢琴伴奏, 第一遍齐唱,第二 遍二部轮唱,第三 遍合唱。 聆听感悟。 谈谈感受。 学习了解。 层层递进 ,逐步引 导、探究、分析、总 结 ,解决教学重难 点。 体验、感受合唱。 感受不同时代音乐 作品的魅力。2课堂小结 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 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激情 高亢,在此基础上转入副歌。这个唱段呈现大 气磅礴的颂歌气质,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形 成鲜明对比,并推助歌曲达到高潮。 由此,那 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 这一问一答的两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 曲的主题和旋律。 三、课堂互动实践 1.教师播放不同演唱形式的音乐作品请学生来 分辨。 《卖报歌》 《红星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唱祖国》 2.运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作品。 要求:一组一首作品,可用多种演唱形式。 音乐既展现时代之貌又谱写时代之声,能 够表达深刻的时代主题。让我们尽情感受每个 时代的瑰丽之作吧! 听辨歌曲演唱形 式,如童声独唱、 童声合唱、女声独 唱、混声合唱等。 学生分成四组,每 组演唱以上一首作 品,形式演唱多样。 课堂互动实践,活跃 课堂氛围,同时检查 学生学习效果。 情感升华,歌颂音乐 (作品)的伟大。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一节《古韵悠扬》教学设计.docx 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二节《民生画卷》教学设计.docx 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第三单元 音乐与社会 第三节《时代之声》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