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预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一、学习目标掌握基本的溺水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了解常见的溺水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二、班会内容1. 溺水事故案例分析:(1)通过观看溺水事故的真实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溺水的危险性。溺水事故的真实案例:案例一:4月13日,周六,四川天府新区锦江生态带,一女孩玩耍时不慎跌落水中,两位热心市民见状,果断下水救援,将小女孩救起后默默离开。案例二:4月13日,周六,江苏淮安涟水县古淮河风光带发生惊险一幕,两名儿童不慎落水,其中一名孩子的头已被水完全淹没!危急时刻,退伍军人朱卫华来不及脱衣就跳入水中,用尽全力将两个孩子推向岸边,因救援及时,两个孩子并无大碍。案例三:4月5日,清明假期,厦门蓝天救援队水草队长接派出所通知,一名男孩于5日凌晨5时12分从厦门某大桥掉入海中,还未找到。接到通知后,水草队长和队员立即冒着大雨携带救援装备出队援救。令人遗憾的是,当男孩被救起时,已无生命体征。案例四:4月4日,清明假期,新疆阿图什市公安局格达良派出所巡警在巡逻途中成功救起一名7岁落水儿童。经了解,几名儿童踢球时不小心将球踢进渠中,一名儿童为了捡球不慎落水,其中一名儿童看到正在附近巡逻的民警,立即上前求救。(2)分析案例中的错误行为和防范缺失,如无人看护、不熟悉水性等。2. 溺水原因探究:(1) 介绍常见的溺水原因,如私自下水游泳、玩水不慎等。私自下水游泳:缺乏监管: 没有救生员或监护人在场,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环境风险: 可能不了解水域的深浅、水流情况,以及是否有潜在的危险,如暗流、深坑等。技术水平不匹配: 游泳者可能高估了自己的游泳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水域条件时。玩水不慎:控制能力丧失: 在玩水过程中,尤其是在激烈的运动中,游泳者可能突然失去控制,无法继续游泳。意外情况: 如突然的水流变化、遇到障碍物等,都可能导致游泳者无法预料并应对。体力透支: 长时间的玩水活动可能导致游泳者体力不支,无法保持浮力,增加溺水风险。缺乏准备: 游泳者可能没有携带必要的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浮板等,这些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是救命稻草。环境评估不足: 游泳者可能没有充分评估环境因素,如天气变化、水温下降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游泳安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他们的判断力和风险意识尚未完全发展,可能会因为好奇、冒险精神或模仿他人而进行危险的水上活动。酒精和药物的影响: 酒精和某些药物可能会削弱人的判断力、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加在水上活动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社交活动的影响: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能会因为群体压力或想要展示自己的技能而参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水上活动,这也可能导致溺水事故。这些因素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溺水的风险。因此,在参与任何水上活动时,都应该全面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确保自身安全。(2) 讨论不同年龄层、不同场景下的溺水风险点。3. 预防溺水措施讲解:(1)强调“四不”原则。防溺水的“四不”原则是:不单独游泳: 无论水性如何,都不应单独进入水体进行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动,至少应有一名伴随着或在有救生员的地方游泳。不在无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 避免在没有救生员、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没有救生设备的地方游泳,包括但不限于未经清理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不在饮酒或药物影响下游泳: 饮酒或服用药物后,人的判断力、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都会受到影响,极大增加了溺水的风险。不让未成年人单独游泳: 成人应始终监护好未成年人,确保他们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接近水域,因为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和技能。教授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如呼救、漂浮、使用救生工具等。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呼救技能:声音呼救: 当遇到危险时,大声呼救可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应学习如何发出清晰的呼救声,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紧急程度。手势呼救: 在视线受限或噪音较大的环境中,手势呼救非常有效。学习国际通用的求救手势,如挥手、拍打水面等。使用哨子: 随身携带哨子,并学会如何吹奏产生高分贝的声音。在远距离或视线受阻的情况下,哨子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漂浮技能:静态漂浮: 学会在水中保持身体静止,减少体力消耗。这包括将身体放松,深吸一口气,让肺部充满空气,以及学会使用衣物作为辅助浮力工具。动态漂浮: 在动态漂浮中,通过小幅度的腿部运动来维持身体在水面上的位置。这种技能对于长时间等待救援非常重要。节省体力的技巧: 学会控制呼吸和动作,避免过度紧张,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合理分配体力资源。使用救生工具:救生衣: 学会正确地穿上和固定救生衣,确保在水中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了解不同类型的救生衣及其适用场景。救生圈: 学会如何向水中投掷救生圈,以及如何抓住或爬上救生圈。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救生圈是一个宝贵的生存工具。绳索和救生绳: 学会使用绳索进行自救和互救,包括如何制作简易的救生绳、如何利用绳索进行拖拉和攀爬等。这些基本技能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在他人遇到危险时提供援助。(3)介绍如何识别和避开潜在危险水域。4. 应急处理和救援知识:(1)讲解发现有人溺水时的正确报警和求助方法。发现有人溺水时应采取的报警和求助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在确保自己不会陷入危险的情况下,接近溺水者。如果你不熟悉水性或没有救援技能,不要轻易跳入水中。大声呼救: 立即向周围的人大声呼救,让他们知道有人处于危险之中。投掷救生物: 如果有浮动物体或救生圈在附近,立即投掷给溺水者,让他们抓住,以提供浮力支持。呼叫紧急电话: 在中国,拨打110报警,向接警员说明情况和地点。如果可能,使用手机定位功能提供准确位置。寻找救援人员: 寻找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如救生员,并指示他们溺水者的位置。投掷绳索: 如果有绳索或类似的物品,可以让溺水者抓住,以防止他们下沉。使用长竹竿或类似物体: 如果有长竹竿或其他可以触及溺水者的物体,可以尝试将其拉向安全区域。抛投衣物: 如果附近有衣物或其他可以提供浮力的物品,可以抛向溺水者,让他们抓住。保持冷静: 尽可能保持冷静,以便更有效地指挥救援行动。准备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如果你受过训练,准备在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持续观察溺水者的状态,并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救援策略。记住,在任何情况下,你的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演示心肺复苏术(CPR)的基本步骤,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心肺复苏术(CPR)的基本步骤: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紧急医疗救助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时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下是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除了最后一步,其他步骤相同):判断意识: 轻轻拍打溺水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如“你还好吗?”,观察是否有反应。检查呼吸: 将耳朵靠近溺水者的鼻子和嘴巴,感受呼吸,并查看胸部是否有起伏,时间为不超过10秒。呼叫急救中心: 如果溺水者无反应且不呼吸(或仅有偶尔的喘息),立即指派旁人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并报告心脏骤停。开放气道: 将溺水者仰卧平放,使用“抬头抬颏”法开放气道。这意味着一手按住溺水者的额头,向下轻轻按压,同时用另一手的指尖轻轻向上抬起下巴。给予胸外按压: 双手交叉,掌根放在溺水者胸骨中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向下按压,成人深度至少5厘米(约2英寸),但不超过6厘米(约2.4英寸),频率每分钟100到120次。进行人工呼吸: 如果你已经接受过CPR培训,并且感到舒适,可以在30次按压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将溺水者的嘴巴完全覆盖,吹入足够的空气使胸部明显升起,然后放开嘴巴,让胸部自然回落。确保溺水者的嘴巴与你的嘴紧密封闭,以防空气泄漏。重复步骤: 如果溺水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有专业的急救人员接手,或者溺水者开始自主呼吸、有反应,或者心脏跳动恢复。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如果现场有AED,立即使用。按照设备的语音指导操作,通常包括打开设备、贴上电极片、按照指示进行除颤。请注意,这些步骤是简化版的指导,实际操作时可能需要根据溺水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是否怀孕等)和当地的急救指南进行适当调整。此外,非专业人员在进行CPR时,不要求完美执行,任何尝试进行救助的行为都是有价值的。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学习CPR,因为在心脏骤停发生时,每一秒都至关重要。5. 安全文化建设:(1) 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溺水中的责任和作用。(2)倡导健康的水上活动文化,抵制危险的水上活动行为。6. 互动问答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疑惑,进行现场解答,加深理解。7. 班会总结:(1)强调预防溺水的重要性,重申学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2)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防溺水、保平安。8.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预防溺水的重要性,学习了许多实用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的学习成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做到遵守水上安全规则,还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记住,安全无小事,预防为主。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珍爱生命,远离溺水!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通过这样的班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宝贵的水上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