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二、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第一、二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诞生、扩展和交流,世界古代各大文明虽然有扩展和交流,但都是区域性的,而新航路开辟是文明全球扩展和交流的开始,后面几个单元则是世界文明全球扩展和交流的深入。其次,第一、二单元还展现了世界文明诞生之初具有多元的特征,相对平衡;新航路开辟是多元、相对平衡的文明被西方文明打破的开始;后面几个单元则是西方文明占主导并全球扩张的过程。本节课共三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他们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内在联系:新航路开辟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出现了物种的全球交换和疾病传播的现象,使全球在人文地理格局上的联系初步建立。而人文地理的全球联系又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流动,使得全球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而商品的广泛流通可以创造高额的利润,这又促进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因此,本节课将以“甘蔗与蔗糖”为主线,分为“甘蔗流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蔗糖贸易——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大国蔗糖——早期殖民扩张”三个部分进行讲述。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内容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关于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抽象性知识知之不多,也未形成知识系统。不少学生仅对史实感兴趣,缺少分析、理解、概括史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史料情境,运用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史料以及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四、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掌握特定时空环境下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物种、疾病、商品等世界性流动的基本史实,理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以及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提高阅读史料的能力、形成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字等相关材料的分析探究和对“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等概念的历史解释,,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给世界各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而解释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阅读材料,由表及里、逐渐深化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认识,理解如今世界问题的复杂性,升华家国观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球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和影响。2.教学难点:理解全球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世界整体格局演变。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好!结束了第六课的学习,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的内容。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对比以上两个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说说它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15世纪的世界地图,对世界认识模糊不清,而16世纪的地图和现在认识基本一致。教师引导: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全球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新航路开辟以后,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进入新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进。【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三个学习目标,一是要知道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基本史实、二是通过商品的世界流通了解海上航路给世界经济带去了哪些变化、三要理解殖民扩张的产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一、甘蔗流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教师活动: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猜一猜材料一中描述的是那种经济作物?材料一:“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 ——杨孚《异物志》学生活动:甘蔗教师活动:没错正是甘蔗,甘蔗的原产地在东南亚地区,原本主要在亚欧大陆进行种植,但是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区域却在美洲。那甘蔗是如何传播到美洲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材料二:“大西洋诸岛地形狭窄,欧洲各国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广阔的甘蔗种植地。所以哥伦布在第二次向西半球航行时会随船带着甘蔗幼苗。”———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学生活动:全球航路的开辟(哥伦布的航行)发现了到美洲的新路线。教师活动:没错,美洲早先的甘蔗正是人类沿着全球航路开辟的路线带过去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把由于哥伦布及其他水手的远洋探险,导致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现象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的航海探险在东西半球和大洋洲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使得全球联系初步建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新航路开辟促使了甘蔗传播到美洲,并以点到面,引出哥伦布大交换这一历史事件,并正式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一).人口迁移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从而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书本p39)2.表现:材料一: 材料二: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地图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表现?方向:①②③从欧洲移民到非洲、美洲、大洋洲(主动)④从非洲移民到美洲(被迫)表现:①欧洲:大批的欧洲人到达美洲②美洲:大批土著居民被屠杀、人口锐减③非洲:大批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3.结果:出现了族群混居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混血儿,而且美洲成为世界上居群混居程度最高的地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并且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过渡】:材料一:1500年——1800年全世界人口总量的变化图材料二:“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本特利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1000-18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P204教师活动:那么我们现在来看1500年——1800年全世界人口总量的变化,如果我们按一百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百年人口增长的速度都在变快,特别是1700年——1800年人口增长近3亿。那我们说为什么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增长速度会变快呀?正如材料所说,因为这个全球粮食作物和动植物随着人口迁移而带来的交换所带给人的食品营养的改善。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时期物种是怎么交换的。(二)物种交换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换。2.表现: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找出哥伦布物种交换的主要表现。学生活动: 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等地欧洲的马、牛、羊、橄榄、葡萄等传播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等又传到了欧洲、亚洲等地3.影响:教师活动:并且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那这种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0页历史纵横和PPT材料。材料展示:学生活动:提高粮食生产量、丰富物质生活、促进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教师活动:是的,我们从图片和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信息。随着玉米、番薯等外来物种的传入和推广,无论是从种植区域的扩大还是品种的增多都将有效的提升粮食的产量。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又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会推动人口的增长,而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我们又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人地矛盾尖锐,人们开始开垦越来越多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从而破坏自然环境。与此同时,玉米甘薯原产于美洲,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2/3的物种均来自美洲。因此,全球性的物种交换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影响着经贸和自然环境。【设计意图】展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意在引导学生以多角度观察历史,体会不同视角之下,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亦会不同,也可为后面分析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奠基。(三)疾病的传播材料:面对新疾病,印第安人的抵抗力极其脆弱,和西班牙人几乎人人免疫恰成鲜明对比。后者在来美洲之前已取得免疫力,又在免疫流行的古巴再度加强。两下对比,想必令美洲原住民印象深刻。当然他们很快就领悟到,科尔特斯和羽蛇神根本没有任何关联。而且西班牙人……他们竟不会被天花击倒———铁定只有神,才能有这等护身盾牌。———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教师活动: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面对新疾病,印第安人的抵抗力极其脆弱,和西班牙人几乎人人免疫恰成鲜明对比,因此也造成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而当原住民因疾病大量死亡的时候却发现将疾病带过来的欧洲人却没有一点事,就像材料中说的那样“他们竟不会被天花击倒———铁定只有神,才能有这等护身盾牌。”也就使得他们的信仰开始崩塌。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和信仰的崩塌也是后来欧洲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原因。二、蔗糖贸易—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过渡】: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换又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比如原先随着人口迁移从亚欧大陆传播到美洲地区的甘蔗,经过大量的种植和加工形成以“蔗糖”为代表性的商品开始在全球流动。首先我们看一则材料,近距离的了解这种全球性流动。材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其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上,将这一穆斯林饮料(咖啡)介绍给他的天主教贵族,他们以中国瓷器啜(音“绰”)饮加了糖的咖啡,然后来根弗吉尼亚香烟,享受岙云吐雾之趣,而加在咖啡里的糖,产自非洲大西洋岛圣多美岛的奴隶种植园(后来用巴西奴隶种植园的糖)。有些贵族更爱喝巧克力,英格兰人则渐渐爱上中国茶。巧克力是阿兹特克帝国的贵族饮料,在西伯利亚,中国茶则变成货币。——摘编自[美了彭慕兰、史蒂文 托皮克著,黄中先、昊莉苇译:《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9-10教师活动: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学生活动:路易十四的一次聚会上我们可以发现来自全世界的商品。比如他们喝着来自穆斯林的饮料-咖啡,用来自中国的瓷器装盛添加进咖啡的糖。而糖是哪里产的呢?来自非洲或是巴西的种植园地。喝完咖啡再来一根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香烟,简直不要太惬意。教师活动:所以我们从欧洲贵族的一次小聚会上可以看出、普通的一个饮品,可以看出来自全世界商品,包括英国普通人的下午茶。其实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商品的世界流动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近,包括今天亦是如此。那这种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大洋贸易。【设计意图】紧密围绕“甘蔗-蔗糖”的教学主线进行过渡和衔接,再以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史料对商品的全球性流动进行解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全球性流动的特点。(一)三大洋贸易齐头并进教师活动:书中第一段提到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三大洋贸易。(二)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占据优势教师活动:首先我们看到印度洋,为什么说印度洋是一传统贸易呢?咱们之前说的那一条商路经过印度洋呢?学生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教师活动:书中说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那这种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看这样两幅示意图,然后说出你的看法。材料展示:学生活动:新航路开辟前亚欧之间是一个间接贸易,阿拉伯作为中间商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但是,新航路开辟后直接贸易就不需要中间商了,也就意味着欧洲商人直接获利,占据了更多的优势。(三)大西洋:“三角贸易”【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看大西洋贸易,也就是大家平时听到的“三角贸易”,同时也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其实从三角贸易的这么个历史事件中同学们也就能明白资本积累就是在这过程中发生的。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资本积累吗?或者还记得资本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活动:用来生钱的钱就是资本,用来生钱的钱越来越多,也就是攒钱的这么一个过程就叫做资本积累。教师活动:那什么又是“三角贸易”呢?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0页,快速浏览三角贸易的含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0页的三角贸易教师活动:其实,如果没有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也就不会有这么个三角贸易,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这样倒过来看教师活动:通过三角贸易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运到欧洲的不仅有黄金白银,还有蔗糖和烟草。有黄金、白银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产于美洲的烟草和蔗糖也要运到欧洲呢而不就地卖呢?学生活动:美洲地区的产量大,价格低,不能卖出高价从而获得高额利润。所以需要运到市场需求大,但产量少的地区欧洲进行售卖,这样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这其实就是一个全球贸易的思维。材料展示:教师活动:我们又知道,美洲地区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几乎灭绝,那在美洲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所以这个时候就想到从非洲运劳动力。那这么多黑人要怎么抓?这个时候欧洲生产的那些手工艺品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们被冠以“神”的名义拿去给非洲部落酋长交换大量的黑奴,而非洲本身也没有这些手工艺品,被蒙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再加上欧洲人对非洲部落的挑唆,帮助一方取得胜利后,又加快了获得黑奴的速度,自此大量的黑奴就掉进欧洲人的手中了。欧洲人再把黑奴装进船里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这个过程我们又称之为中程或者黑奴贸易,这个过程也是最黑暗最罪恶的。为什么这是没说呢?我们可以来看到当时运输黑奴的这个船。教师后动:这艘船呢有两层,黑色密密麻麻的都是黑奴。那中间的这些空隙是什么呢?学生活动:过道教师活动:不是过道,我们再仔细点是不是可以看到人形啊,这就说明这些黑奴要么被扔下去了或者死掉了。那为什么要把人任下去啊?学生活动:封闭密集的环境,害怕一个人的疾病传播到整船人,让他们的生意泡汤。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看这一船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来看一段一位亚历山大大号船上的军官在议会上的证词对真实场景的描述。教师总结:无论是资本积累,或者是今天的市场经济其实都是一种利益关系,我们说看利益办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只有利益。如果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任何规矩和道德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简直就是泯灭人性啊,就像这场罪恶的黑奴贸易!所以我们明白即便是在任何一种状态之下,规则和道德的约束都必不可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从蔗糖贸易所需劳动力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对非洲黑人的恶性影响,体会黑奴贸易罪恶感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规则和道德的深刻意识。(四)太平洋:白银贸易网【过渡】:接着我们根据这幅地图我们一起来梳理太平洋贸易的内容。教师活动: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形成了以中国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这个贸易网络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葡萄牙商人将中国的商品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从果阿转运到欧洲各国换取欧洲的白银。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中国的市场上需求量不大,因此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第二条,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也间接参与中日之间的贸易,日本的白银也大量的流入中国。从地图可知,葡萄牙经营的印度洋贸易跨越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对商品的全球性流动起这重要的作用。材料展示:与此同时,西班牙商人在经营的太平洋贸易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西班牙经营的太平洋贸易主要在其占领的两大殖民地进行——菲律宾和墨西哥。请同学们看到地图上的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分别找出他们位于那个地区。每年六月西班牙的商人将中国的商品经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美洲的白银,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回马尼拉,大部分的白银流入中国。同时,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贸易路线我们也叫做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材料展示:教师活动:经过三大洋贸易,欧洲、日本、美洲的白银大部分输入中国,一个围绕白银输入的中国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在世界贸易网络的过程当中,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学生活动:中心地位材料展示:教师活动:从这个地图当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白银输入的中国网络跨越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与大西洋主要的三角贸易连接在一起,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网络开始形成。那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形成的白银输入的贸易网络形成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在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万历时给事中郝经说:“今海内行钱,惟此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铜)钱之所行无几耳”。一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材料二:(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西,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一摘自(清)叶梦珠《阅世编》学生活动:1.白银成为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2.推动明朝后期的赋役改革3.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聚集,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5.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教师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白银流入中国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者中国的文化。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现象,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地图展示,加深学生对太平洋贸易航线的理解和认识,更清楚的知道白银是如何一点点输入进中国的。再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白银流入中国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神史料阅读的能力。【过渡】: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人口的迁移、物种的交换和商品的流动我们称之为全球性大流动。全球性流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过程,全球性的流动促使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葡萄牙、西班牙不仅成为了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也是最早在新航路中进行商品贸易并获利的国家,于是一场凭借着新航路追求更大利益的早期殖民活动也由此展开。三、大国蔗糖——早期殖民扩张问题导入: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开辟美洲殖民地种植甘蔗,巴西曾是重要的蔗糖中心,但17世纪荷兰却成为重大的蔗糖贸易国,18世纪蔗糖中心则转向了英属西印度群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一起往下探索)(一)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教师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毫无疑问的揭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凭借着新航路西班牙、葡萄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材料来简单了解两国的殖民地都有什么特点。材料展示:教师活动:通过所展示的地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红色的区域为葡萄牙和它的殖民地。但是我们先来看到这么一个特殊的殖民地——巴西,巴西是葡萄牙在美洲唯一的一个殖民地,也是现如今最大的葡萄牙裔国家。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了非洲和亚洲,而这些殖民地又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而且都是在沿海地区的优良港口处的,这样以来就有利于葡萄牙垄断商路。所以说葡萄牙的殖民特点就是“以亚非为主要殖民重点,建立据点,垄断商路”教师活动:对着葡萄牙再来看西班牙,紫色的区域就是西班牙和它的殖民地。我们还是先看到一个特殊的殖民地—菲律宾群岛区域,它是西班牙在亚非地区的唯一一处殖民地。除此之外,我们看到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地区,而且相较于葡萄牙一小块一小块的殖民地,西班牙的殖民地都是一大块连成片的。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拿这些地方挖金子挖银子,做大种植园种咱们之前说的烟草甘蔗是吧。所以西班牙殖民的重点是“以美洲为主,掠夺金银,做大种植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利益的驱使,双方都想占领更多的殖民地,于是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材料展示:教师活动: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这时教皇于1493年出面仲裁,这才有了教皇子午线的出现。这条线虽有推移,当总的意思没有变,也就是教皇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它的出现实质上就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瓜分势力范围的的开始。(二)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活动材料展示:教师活动:可遗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虽然较早的开始了殖民扩张活动,但将掠夺来的财富大量的挥霍、浪费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奢侈品,而没有能够转换为工业资本,因此能很快衰落下去。到了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相继崛起,荷兰更是凭借强大的造船能力使其海军和商船游于世界各大洋,从事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到了17世纪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拥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18世纪以后,英国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国家,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坐拥世界各大洲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三)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教师活动: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的荷兰英国法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都采取了诸如烧杀劫掠、黑奴贸易、种族残杀等野蛮残酷的手段,不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称之为早期殖民扩张。那么欧洲国家为主导的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到底对美洲、非洲、亚洲及欧洲等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概括早期殖民扩张对美洲、非洲及亚洲文明的影响?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在登录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揉蔺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一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以黑猎黑促使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的民族过程中断,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一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第二版)16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东南亚一代形势自此大变。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满刺加(中国澳门),继之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荷兰于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了据点。西方殖民者开辟了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新航线,把东南亚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一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下卷学生活动:对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美洲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对非洲:人口大量流失,经济凋敝,文明破坏对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教师活动: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到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 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一摘自(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教师活动:那这一场商业上的革命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和亚洲、非州、美洲的贸易日益发展,世并市场扩大了,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世界贸易的中心也转移了。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业等商业成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学生活动: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教师活动:与此同时,在欧洲商业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股份制公司已具备了近代经济的特征。这种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材料展示:教师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社会经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我们将这一系列的变化就称之为“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促使了欧洲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加速了欧洲社会转型。材料:教师活动:与欧洲价格革命相伴随的是“价格革命”,那何为“价格革命”呢?学生活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之后,各洲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根据我们在政治课堂中学习到的价格规律可知,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从而导致金银的贬值和物价持续上涨。人们把这经济一现象就称之为“价格革命”。教师活动:“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佃农更加贫困,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一切又使得欧洲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四)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利用商业贸易、黑奴贸易以及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最终将这些财富转化为了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崛起。资产阶级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人类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但同时,欧洲的崛起也给非洲、美洲和亚洲带来沉重的灾难,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相对平衡各自孤立走向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联系加强的时代。八、课堂小结九、教学反思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本节课通过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疫病传播和商品的全球流动让学生认识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对“早期殖民扩张对不同大洲之间带来的的不同影响”的对比,让学生知道了到以欧洲为主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存在不足,有待改善和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