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文明再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出现。
3.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1)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2)经济:农业和工商业比较繁荣,出现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内容:
等级 阶层 权利或义务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贱民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创立佛教,他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外传:
(1)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
(2)路线。
【课堂演练】
1.一个中国僧人眼中的古代印度:“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这些人在街上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森严的种姓制度
B.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国王的无限权力
D.封建制度已经普遍存在
2.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爽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舍,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首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该记载反映的是(  )
A.佛教的信徒等级 B.西欧封建等级制
C.印度的种姓制度 D.阿拉伯文化成就
3.《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留下的两部梵文史诗。其基本内容是神话性质的,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还反映了雅利安人在向东、向南扩展中的一些斗争情况。我们可从中了解到(  )
A.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B.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C.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
D.种姓制度下印度人的生活
4.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  )
A.典型的氏族社会 B.严格的血缘关系
C.合理的分工安排 D.森严的等级制度
5.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这反映了当时的印度(  )
A.社会分工相互协作 B.宗教信仰派别众多
C.社会等级贵贱有别 D.风俗习惯仪式繁琐
6.如图是佛教传播路线图,其中①处是(  )
A.古印度 B.巴基斯坦 C.古埃及 D.古罗马
7.在古代,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特点是从一到九,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8.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9.《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钵那(货币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婆罗门就要罚款150或200钵那,首陀罗则要被处以体刑。这一规定主要反映的是古代印度(  )
A.社会等级森严 B.婆罗门受尊敬
C.货币的使用 D.刑罚手段多样
10.历史课上提到“乔达摩 悉达多”“宣扬‘忍耐顺从’”“古代印度”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1.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宣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倡导“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佛教的教义 B.佛教产生的背景
C.佛教形成的过程 D.佛教传播的原因
12.当代印度某些保守的农村,达利特(贱民)走路要避着人,还有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他们为村子的人工作,却不被允许住在村子里。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
A.奴隶制度 B.法律传统 C.种姓制度 D.佛教传统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划分是按照(  )
A.职业技能 B.财产多寡 C.种族出身 D.精神信仰
14.在《佛本生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是理发师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的少女属高级种姓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会和你成亲的。”该材料反映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种姓制度 D.禅让制
15.古代谚语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列谚语能反映古代印度社会的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我的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16.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阅读材料: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婆罗门主人得强迫其首陀罗执行屈辱的服役,因为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的。”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请回答:
(1)你能否推断出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条文?
(2)这些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由什么人建立?
(3)国王在这一制度下属于哪个等级?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的是哪个等级?
(4)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ACDDC ACBAA
11-15 DCCCB
16.(1)古印度。
(2)种姓制度;雅利安人。
(3)刹帝利;首陀罗。
(4)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