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2024年4月份高二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h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所讲的西方佳人是一个神仙一样美丽的女子。我与这个女子是“悦怿未交
接,晤言用感伤”。这个女子“挥袖凌虚翔”,在空中飞翔,经过我的旁边。“交接”就是交往。
我只是看见她了,很欣赏她,可是没有交谈的机会,所以“晤言用感伤”。这个女子是一个喻
托,比喻一种高远的理想和追寻。在我的理想里,我仿佛是看见了,可是没有真的得到。
《诗经·蒹葭》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就是一种恍惚,你好像看见了它就在水中间,可是真的去追,你没有真的能够掌握,没
有真的能够获得。这是高远的美、象征的美,不只是一个人的美。凡是美的理想,一切美丽
的愿望,都是美。
曹植所写的南国佳人,也是一个喻托。他替这个女子讲话:“时俗薄朱颜,为谁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他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世俗的人,不重视“朱颜”,你真正是美丽
的,可是世俗并不看重你。中国的比喻和寄托,是很多方面的。屈原《离骚》里的喻托,美色
代表贤德才能的美好,这个美是“好”的意思。所以曹植说“时俗薄朱颜”,当时的世俗不看
重这种贤德美好的、有才智的人才。而看重的那些人是什么?是用谗佞,用不正当的方法、
曲媚的方法拍马逢迎。自己本身没有美好的才能,用拍马和逢迎的手段取得了地位,而真
正美好的才能不被人看重。
《诗品序》中说“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这里外表容貌的美反而指拍马逢迎,因为它
跟“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的“士”是相对的。“士”是有才德的人不被重用,可是以美色、

以外表容颜的美丽反而得到宠爱,这是对比。曹子建用的是屈原的传统。曹子建所用的是
屈原《离骚》里的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幕”。有才能的人不被人欣赏,而人的
生命有限,转眼之间你这一生就白白过去了。
我举这几个例证是给大家做一个比较,中国诗里哪些句子可以有喻托,为什么有喻托?
这是读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诗词喜欢讲喻托。那么,怎么判断中国诗词
中的喻托手法呢?有几个因素:时代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叙写的口吻。
一个是时代的背景。阮籍生在曹魏时代,你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司马家族要夺取曹
【高二期中调研测试·语文第1页(共8页】山西2024年4月份高二期中调研测试·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A项材料一第一段说“我只是看见她了,很欣赏她,可是没有交谈的机会,所以‘晤言用感伤’,并非是因为无法交往而
伤感;B项“并非是指一个人的美”错,材料一第二段说“这是高远的美、象征的美,不只是一个人的美”;D项“也表现了她
在遭遇丈夫抛弃之后的清醒和决绝”无中生有。)
2.C(张冠李戴,根据“中国的诗歌有一种传统,就是既常常吟咏美女和爱情,又常常在相思和怀念之中蕴含一种象征的可
能,以引起人的联想”可知,是“在相思和怀念之中蕴含一种象征的可能”引起了联想,而不是由“吟咏的美女和爱情所蕴
含的象征”引起的。)
3.B(曹植的诗歌和《诗品序》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不是本文第三四段运用了对比手法。)
4.(1)先通过列举阮籍《咏怀》、《诗经·蒹葭》和曹植的诗歌中运用了喻托手法的例子,来证明中国诗词喜欢用喻托手法的
观点(2分)。(2)接下来分别从时代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叙写的口吻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怎么判断中国诗词中的喻托手
法。(2分)
5.我赞同王的评价(1分)。理由如下:(1)曹植因为与哥哥曹不竞争王室继承人,遭到了曹不的排挤,空有才华却不被重
用,因而失意悲观;(准确分析曹植身世,2分)(2)在《美女篇》中,作者刻画了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却没有遇到知己,因
而只能虚度年华,独自悲伤;(准确分析美女形象,2分)(3)曹植在《美女篇》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美女的遭遇来比
喻作者自己的怀才不遇。(分析比喻手法,1分)
6.B(去码头打工让老渔把式们感到兴奋,这是重回熟悉的环境,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为了赚钱。)
7.D(第④句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8.①经验丰富。没遇上平稳侧风,老朱不敢妄动,甚至为了等风,凌晨仍然警觉,可见其海上经验丰富。②沉着冷静。察
觉到情况诡异,老朱立马叫醒众人,立马起锚,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精准的判断,沉着冷静地指挥众人,最终死里逃生。
③敬畏自然。老朱见识过自然的巨大力量,生死一线之际,心中徒留对自然的无限敬畏之情,可见其有敬畏之心。(答
到其中任意一点给2分,两点4分)
9.①以画面作结,呼应前文老渔把式们说古爱以船结尾,结合文中说古的具体情节引发想象,加深读者对群体的印象,让
文章余韵悠长。②比拟(暗喻、比喻、拟物均可)手法,将小舢板比喻成剪刀,剪开了黎明,形象生动。③通过合理想象,
展现他们踌躇满志、满怀希望、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共同特点,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与赞美。④象征手法,小舢板
剪开黎明,朝阳腾空而起,象征着鱼把式们对于大海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期望。⑤语言简洁精炼,描绘老渔把式出海的
经典画面,“古铜油亮”展现老渔把式身体健壮,“剪”字让人联想到小舢板两头尖尖的外形,“朝阳腾空而起”写出他们满
怀希望在海上拼搏前行。(任意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3点给6分)
10.BE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华的学识优异而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聪敏而多才,图卦谶纬方技
之类的书无不详览。“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为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故BE处需停顿;“图纬方伎之书”是“莫不详览”
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
11.A(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词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属,通“瞩”,关注。《屈原列传》中的
“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为“连续”,与其意义不同。)
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悲痛万分以至于失礼”错误,原文“哀毁过礼”是指张华哀痛过度。“皇帝亲自
前来安慰”说法有误,原文“中诏勉励”意思是武帝下诏劝勉他。)
13.(1)后来,羊祜病重,武帝派遣张华到羊祜那里拿伐吴之计来询问他。(“疾笃”,病重;“诣”,到…去;“问以伐吴之
计”,介宾短语后置句。)
(2)这不符武帝的本意,略微有些违背旨意,于是离间的言论便得逞了。(“忤”,违背;“间言”,离间的言论。)
14.①羊祜生前制定了伐吴之计,张华将之沿袭下来;②武帝坚定支持张华伐吴;③张华自身信念坚定,运筹帷幄,有谋划
之功。(每点1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帝潜与羊祜谋伐吴”“与故太傅羊
祜共创大计”可知羊祜生前就制定了伐吴之计,张华将之沿袭下来;②由原文“帝日:‘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可知
武帝坚定支持张华伐吴;③由原文“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可知张华自身信念坚定,运筹帷幄,有谋划
之功。)
15.A(“下句则是说自己爱好赋诗,通过诗歌表达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和眷恋”表达错误,应该是感慨自己一事无成,只好
作诗消遣,饱含怀才不遇之无奈感伤。)
16.①首联寓情于景,先写十月的秋风令人伤悲,点明时间和环境;②接着直抒胸臆,前一句表达了自己客居在外的伤感,
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接到好友书信(信中说准备前往看望自己)的喜悦;③前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一悲一喜,对比鲜
明。(答到“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任意一点,有分析,给2分)
【高二期中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