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面具文化非遗文化宣传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傩戏面具文化非遗文化宣传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傩戏面具
戴上面具,与万物之灵共舞
“人有难,方有傩”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


傩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面具作用
民俗文化意义




傩戏面具




傩戏面具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傩文化,其中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的娱神舞蹈。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傩戏面具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傩戏面具
《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
《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则指出从周代开始有驱傩活动,虽然二书关于傩祭之始在时间上相差上千年,但无论如何,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所以《论语·乡党》说,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就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庙之阼阶观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祭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
傩戏面具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胃,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这段文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带有明显的戏剧特征。
释道隆《大觉禅 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这首诗讲的是 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
从傩嬗变到傩戏,大约是宋代的事情。宋代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分布及种类




分布及种类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
分布及种类
天子傩·国傩·乡傩
中国古代有三大祭祀。腊祭,也称“八腊”,祭典神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雩祭,也称“打旱魃”是干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有“天子傩”、“国傩”、“大傩”之分。“天子傩”为天子专用,仅限于太社的范围之内,诸侯与庶民不得参与,“国傩”不得越出国社的范围,供天子与诸侯共同享用,“大傩”下及庶民,举国上下共同举行,故又称“乡傩”。
赣傩是属于“乡傩”范畴。“天子傩”或“国傩”较早进入“雅”文化范围,步入宫廷成为礼制,逐渐走向封闭僵化。而“乡傩”则一直活跃在“俗文化”范围,成为民间礼俗,延绵几千年,仍有遗存。
分布及种类
南丰傩面具
南丰傩木雕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正神类
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祗。雕刻艺人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将其塑造成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色彩柔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祗,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凶神类
如开山、钟馗、魁星等。他们都是一些勇武、凶悍、威严的神祗。雕刻艺人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竖眉暴珠等,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印象深刻。
世俗人物类
这类傩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有神气和鬼气。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赵云等,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丑角人物如猪八戒、孙悟空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给人以幽默滑稽之感。在傩舞,扣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喜剧色彩。
分布及种类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戛的村寨。
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内涵。
撮泰吉面具
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随彝家。
分布及种类
"撮泰吉"面具一般用杜鹃、漆树之类的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简单:先把原木锯成33厘米左右长,一剖为二,用斧头砍成毛坯,然后凭借制作者大胆的想象力,粗略的刻凿出五官即成。
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分性别和年龄。色彩单一,不用色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成黑色,显得古朴厚重,演出前用石灰粉抹在脸上、额头画出道道白线。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
关于它的含义,当地彝民有的说那是表示"撮泰"老人年岁的苍老,有的说那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学者则认为,可能与彝族先民图腾崇拜有关。
撮泰吉面具
分布及种类
面具的造型特点:鼻子比较修长,眼睛上扬,嘴巴横向呈半月形,表情单一呆板,仿佛刚走出原始状态人的写照,线条较为粗犷,色彩一黑一白,整体形象显得格外憨厚质朴和简单。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阳界的工具,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的消逝,他们以祖先神灵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并逐家逐户的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
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贵州高原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箐中自生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
撮泰吉面具
分布及种类
1949年前,傩堂戏面具在贵州流传十分普遍,估计全省在万数以上,其中有一些是明清时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国后,傩堂戏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禁止,"文革"中更被作为"四旧"遭到横扫。因此,现在剩下的古旧面具已经不多了,其中很多面具是巫师冒着风险藏在山洞中或埋藏在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据调查,德江县现在尚有古旧傩堂戏面具641面,这应为全省之冠;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287面,数量仅次于德江县。
傩堂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在民间,傩堂戏面具素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而在实际演出中,二十四个面具常常不够用,民间艺人便根据剧情需要另添加一些面具,或让几个外貌和性格相近的角色合用一个面具。
傩堂戏面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艺术上比较精细。雕刻时一般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将其摹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能任意驰骋想象,自由地即兴发挥,因此,即便是同一角色,不同傩坛的面具在造型上往往各呈异彩。
傩堂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贵州傩堂戏虽然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但大部分角色在造型上都有固定的模式,例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地尖角,地盘和尚没有下巴,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乡的仙锋小姐面具,发冠上便没有凤鸟,岑巩县大有乡侗族的开山莽将面具上便没有双角,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对研究傩堂戏面具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傩堂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为了突出角色性格和加强演出效果,民间艺人把一些面具(例如土地、山王等)的眼睛和下腭制成活动的,用绳子和竹棍将面具的主体部分边接在一起,称为"活动面具",又叫"动眼断腭面具",表演时以舌头操纵绳子,眼睛和下腭便会上下开合,逗引观众发笑。
还有一些面具(例如二郎,孽龙等),用10厘米左右长的野猪獠牙嵌在嘴部,以增添其威猛之势。山王面具两耳各刻有一个抱耳神,以表示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撵路狗、地盘和尚没有嘴巴和下颌,以逗引观众发笑。
这些虽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但表明民间艺人制作面具时,的确是精心设计,很费了一番苦心。这些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其在工艺方面的成就,全体现在神秘古朴的面具制作中。
傩堂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傩堂戏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
1.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赭石或土黄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上几遍,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帽子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图案有龙凤、云纹、兰草、牡丹、菊花、福寿等等。
2.重彩用红、蓝、绿、黄、黑、赭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勾画涂抹,一些细致的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地加以描绘。总的说来,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意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的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斓,酷似陶器或青铜器,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傩堂戏面具
分布及种类
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因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民间认为可以避邪。
造型偏重写实,也予以夸张,具有凝重实感。
色彩较为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却以雕刻手段产生各种不同造型来完成戏中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的刻画。由此产生出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等角色。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而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
傩堂戏面具
面具作用




面具作用
在傩祭中,傩戏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摊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
<<周礼.夏官>> 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
面具作用
在摊戏表演中,傩戏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傩戏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民俗文化意义




民俗文化意义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傩戏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傩戏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傩戏面具,傩戏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傩戏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民俗含义
民俗文化意义
尽管傩戏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文化意义
民俗文化意义
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 面的不同而有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傩戏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文化意义
感谢观看
戴上面具,与万物之灵共舞
“人有难,方有傩”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