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
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苏联模式。
难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核 心 素 养
唯物史观:运用规律的特殊性理论,看待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观点看待苏联模式。
时空观念:认识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文史料、图片并搜集史料,探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背景、过程。
历史解释:通过课文学习并搜集资料,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及苏联模式的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实践意义,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树立社会主义制度必胜的信心。
自 主 学 习
1.概述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道路及意义。
2.什么是苏联模式?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
3.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宁简介: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斯基,生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列宁是化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2.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爆发起义。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反抗,矛盾激化。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
①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火,
②组织: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
③地点:彼得格勒,攻占冬宫。
④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革命道路:城市为中心
阿芙乐尔号
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十月革命的意义
(1)是俄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
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
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
历史的重要内容。
比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1)政治与军事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
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外战争,经济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失败。
2、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名称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企业国有化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⑤其他:劳动义务制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三).苏联成立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沙俄--苏俄--苏联
国旗
国徽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
(四).斯大林体制或苏联模式
1、背景:
(1)1924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③实行五年计划,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方面:权力集中。
3.成就:
①到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②苏联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
(1)、积极方面: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消费水平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苏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启迪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