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海洋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陆续出现了北极熊的尸体。调查显示,北极熊的数量正在下降。
材料二夏威夷群岛是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旅游胜地,其旅游和制糖产业直接收入情况见图甲。
材料三有关DDT在食物链中的富集情况见图乙。(注:DDT为20世纪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农药)
1.造成北极熊死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受海豹群攻击受伤所致
B.患了严重传染病
C.长途游泳觅食,找不到大块浮冰休息而被淹死
D.遭遇突发暴风雪和严寒
2.根据图甲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饮食习惯改变,吃糖减少
B.制糖业废水污染海洋,影响旅游业
C.气候变化影响当地的甘蔗生长
D.旅游业和制糖业之间没有关系
3.根据图乙,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食物链使得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
B.一级消费者体内DDT的含量比三级消费者高
C.任其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D.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当前,跨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话题。东南亚的跨境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跨境烟霾。跨境烟霾是在特定时间内,由于土地或森林火灾,造成一国空气污染物跨境并对他国的生物生存和气候造成有害影响的大气污染。读湄公河地区烟霾及起火“热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东南亚跨境烟霾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为意外纵火 B.干旱和气候异常 C.农民烧荒耕种 D.地形封闭,风力弱
5.对比两次烟霾的影响范围和起火“热点”数量,可以判断( )
A.2月份东北风较强 B.2月份较4月份干燥
C.4月份西南风较强 D.4月份治理效果较好
下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属于图中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7.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粤港澳沿海水域易出现“赤潮”现象,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与其形成原因相关的图中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地区棕色云团的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分别为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棕色云团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地面反射减弱 D.地面辐射增强
9.为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从污染物来源方面应该( )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限制氟氯烃的使用 C.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下面图1为“环境负担”公式,图2为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2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增加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11.从图1的“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增加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读下面漫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资源枯竭 D.全球性环境问题
13.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当降水pH值大于等于4.5、小于5.6时,为弱酸雨;当降水pH值小于4.5时,为强酸雨。酸雨污染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示意泰山(海拔1534米)2006—2010年和2016—2020年月平均降水pH值与月总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泰山酸雨污染( )
A.夏季是污染高峰 B.季节变化幅度减小
C.近年来程度加重 D.强酸雨频率下降
15.2006—2010年9、10月份泰山酸雨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水减少 B.燃煤取暖 C.焚烧秸秆 D.节能减排
16.与泰山山顶相比,泰安市(地面站点)的酸雨污染较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植被 D.光照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3)N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 。
18.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左图为该流域示意图,右图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以“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为目标,当地对蛇鱼川流域开展生态治理。
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1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某中学组织学生对抚仙湖北部水质进行研学考察,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流域较封闭,水体更新慢,水温全年温差不大,全年平均水温17℃左右,最高达22℃左右,最低达12℃左右。下图为抚仙湖流域示意图。
推测抚仙湖北部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说明学生们选择在抚仙湖北部进行研学考察的原因。
20.[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碳达峰指的是某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大,经历平台期,然后持续下降的过程。闽三角(厦门、漳州和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也是碳排放中心,闽三角的碳达峰对福建省“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厦门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下图示意2005~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状况。
简述2005~2017年闽三角地区碳排放状况,并为闽三角碳减排和碳达峰提出可行性建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解析】1.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极冰日益融化,北极熊可能因长途游泳觅食,找不到大块浮冰休息而被淹死,C正确。跟受海豹群攻击受伤所致、患了严重传染病、遭遇突发暴风雪和严寒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根据图甲分析可知,制糖业产生污染,而旅游业需要优美的环境,因此制糖业会影响旅游业,故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制糖业的产值会下滑,B正确、D错误。跟当地饮食习惯改变,吃糖减少、气候变化影响当地的甘蔗生长无关,AC错误。故选B。
3.由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消费级别越高,体内 DDT 的含量越高,三级消费者体内 DDT 的含量比一级消费者高,A正确、B错误;任其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环境失衡,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C正确;农药残留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影响很大,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点睛】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消融且间距增大,影响到北极熊的捕食和活动,导致北极熊的数量减少。
4.B 5.A
【解析】4.根据材料东南亚跨境烟霾是在特定时间内,由于土地或森林火灾,造成一国空气污染物跨境并对他国的生物生存和气候造成有害影响的大气污染。人为意外纵火不能出现在特定时间里,不符合题意,A错误;图中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气候干旱,干旱环境容易出现火灾,B正确;起火点多分布在北部的山地,这些地区耕种的土地少,农民烧荒耕种关系小,C正确;图中东南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区山河相间,呈南北纵列分布,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地形,处于季风气候区,风力不弱,D错误;故选B。
5.根据图中烟霾的影响范围2月份影响范围位于南部且北部起火点没有受到烟霾影响,说明北部的起火点产生的烟霾由东北风吹到了南部,2月份东北风较强,A正确;4月份影响范围位于北部,且起火点在北部比较集中,不能判断4月份西南风较强, C错误;根据起火“热点”数量可知,4月份起火热点数量更多,4月份更干燥,治理效果不好,B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分析认为,东南亚跨境雾霾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首先,一些东南亚国家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当地农民和种植园企业主为了获得可耕种的土地,放火焚烧土地、森林,因为土地中的残留物燃烧后能补充土壤养分,为即将到来的种植季节提供肥料。
6.C 7.D
【解析】6.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箭头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箭头③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④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输出废弃物。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不当行为,即图中的箭头③。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7. “赤潮”的发生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的废水所导致的。而箭头④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向环境输出,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赤潮是一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它与浮游生物的突然大量繁殖有关,会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赤潮海域水体会呈现红、黄、绿和褐等色。
8.C 9.A
【解析】8.从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辐射。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故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地面反射减弱,C正确,ABD错。故选C。
9.从棕色云团的成分(主要成分有黑碳、 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看,主要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有关。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才是从根源上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的方法,A正确;氟氯烃的使用导致臭氧的减少,与棕色云团暴发无关,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吸烟滞尘,但不是消除污染物来源主要措施,C错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可以减弱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但治标不治本,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D错误。故选A。
【点睛】冰雪下垫面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和很低的热传导性,反射太阳辐射热量,阻止陆面下大气散发热量,所以其对近地面大气有强冷却作用,变脏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会导致冰雪融化。
10.C 11.C
【解析】1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人均耕地=可耕地面积/总人口数,可以得出人均耕地面积比单一的人口变化或耕地面积变化更能反映人口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更能反映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环境负担加重。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AB错误,C正确。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不能反映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D错误。故选C。
11.由于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等方式没有体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ABD错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广良种,提高单产,能够体现科技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能减轻环境负担,C正确。故选C。
【点睛】人均耕地是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数量。我国的人均耕地是依据统计部门上年末人口总数与耕地总数之比计算的。计算公式为:人均耕地=年末耕地面积总数 (亩)+年末人口总数。人均耕地的多少,对于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影响。
12.D 13.A
【解析】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冰山越来越少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该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3.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和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14.D 15.C 16.A
【解析】14.读图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在秋冬季达到峰值,A错误;2016—2020年降水pH值的年内变化较2006一2010年大,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幅度增大,B错误;2016—2020年降水pH值较2006—2010年大,说明近年来酸雨污染程度减轻,强酸雨频率下降,C错误,D正确。故选D。
15.9、10月份正是山东秋收的季节,燃烧秸秆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加剧酸雨危害,C正确;由图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程度并不与降水量呈负相关,A错误;9、10月份还没到燃煤取暖的季节,B错误;2006—2010年9、10月份降水pH值最小,酸雨污染程度高,不可能是节能减排所致,节能减排会使酸雨污染程度减轻,D错误。故选C。
16.北方地区土壤多呈碱性,空气尘埃呈碱性,对酸雨具有中和作用;泰山山顶空气洁净,空气中尘埃等含量少,对酸雨的中和作用弱,故其酸雨污染较地面严重,A正确;与气温、植被、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另外,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17.(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向较差状态演变。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分析】本题以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为材料背景,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较好状态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主要是一般状态地区,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主要为较差状态地区,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
(3)N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18.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分析】本大题以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保护水质的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甲地: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山区,应当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传力度,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平原地区,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防止水体污染;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要严禁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
19.水体富营养化。北部流域范围大,河流多,受人类影响更大(污染物来源更多);聚落规模大,生活、工业废水排放较多;坝子(平原)面积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污染排放较多;磷矿开采带来水污染。
【分析】本题以抚仙湖水质考察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1道题目,知识点涉及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结合图例信息可知,抚仙湖受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影响,污水进入湖泊,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问题。学生们选择在抚仙湖北部进行研学考察的原因是因为北部环境问题典型明显。结合图例可知,抚仙湖北部流域范围大,河流多,受人类影响更大,河流携带污染物来源更多;北部聚落规模大,生活、工业废水排放较多;坝子(平原)面积较大,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较多,农业污染排放较多;磷矿区处在抚仙湖北部,磷矿开采带来水污染,汇入抚仙湖北部。
20.状况:总体上,闽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增长趋势;泉州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最高;厦门碳排放总量居中、增长缓慢,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漳州碳排放总量最低、增长迅速,碳排放强度先升后 降、变幅大。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出行,建设低碳城市等。
【分析】本大题以闽三角地区碳排放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碳排放状况及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状况:读图可知,总体上,闽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泉州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最高;厦门碳排放总量居中、增长相对缓慢,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漳州碳排放总量最低、增长速度快,碳排放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幅度较大。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并淘汰碳排放高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出行,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低碳城市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