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协调人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5.2 协调人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随着碳中和的逐步推进,浙江山区某县积极拓展思路,结合当地茭白和麻鸭共养的特色,实施水氢生物质近零碳示范工程。图1为该工程流程图,图2为茭白和麻鸭共养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发展茭白和麻鸭共养的最大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光热充足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湿地较多
2.实施该工程可实现的环境效益是( )
A.基本无碳排放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减少水能枯竭 D.减轻生物质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做法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 )
①西北地区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
②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③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④华北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我国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海洋权益主要包括( )
①领土主权②内水和领海权益③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权益④大陆架海床和底土权益⑤公海权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稻虾共作一般在稻田内部开挖宽2m~3m、深0.6m~0.8m的环沟养虾,实现稻田综合种养。该模式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得”,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江汉平原稻虾共作面积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稻虾共作面积增长量最少的年份为( )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6.相比常规水稻种植,农户减少水稻肥料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
①可通过增加农药投入提高产量 ②可降低成本提高稻田复种指数
③投放的肥料过多会使水质变差 ④饲料残留物可成为水稻的肥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近年来出现小龙虾“与粮争地”现象,从源头上能遏制“重虾轻稻”行为的策略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降低龙虾价格 C.提高稻谷收益 D.减少虾田面积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开展的主要根底。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进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高 较高 低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低 中 高
8.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发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9.以下关于农业文明时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
B.土地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重要因素
C.人地矛盾普遍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推进,浙江关停了部分中小养殖场,促使饭店泔水由原先直接排放或流向养殖户变为提供给环境集团集中处理。读饭店泔水处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饭店泔水提供给环境集团处理,有利于( )
A.有效控制酸雨 B.循环利用资源 C.提高饭店收入 D.减少经济活动
11.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①发展“种—养—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陕西榆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多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完成下面小题。
12.在煤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石漠化 B.红漠化
C.水土流失 D.盐碱化
13.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下列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经济发展,但环境质量下降
B.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减少水资源消耗,缓解缺水问题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制糖厂、大型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为核心,利用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糖滤泥制水泥、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还蔗田5个系统为框架,通过副产品以及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形成了完善的闭合工业生态模式,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4.若该股份有限公司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最终将导致(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5.该生态工业园完善的闭合工业生态网络,最大的优势是( )
A.减弱了第一二产业间联系 B.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C.解决了当地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了甘蔗的种植面积
16.该生态工业园共生关系的建立,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自然环境恶化 B.市场更加广阔 C.地区吸引力更强 D.大量人口流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藏粮于地”,目的是要保护好现有耕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藏粮于技”,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近年来,吉林省梨树县致力于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推广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成功探索出一种新的耕作方式,被称作“梨树模式”。该模式研制出的免耕播种机具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目前梨树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6%,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截至2022年4月13日,我国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到216个,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农作物。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下两图梨树县地理位置和河西走廊种子生产基地分布图。
(1)从气候角度评价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的条件。
(2)“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秸秆覆盖返田。说明“梨树模式”对改善当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D地某村一些发展资料。
基本情况
面积 4.1km2
人口 1835人
续表
土地
类型
丘陵 5100亩
梯田 2200亩
经济果林 1300亩
甘蔗田 1600亩
湿地 500亩
经济
状况
农业产值 91万元
村办企业 3个红砖厂、1个制糖厂
工业产值 549万元
其他
空气质量 中等
水质 3~4类
(注:1亩=0.067公顷)
(1)近几十年来河口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采取措施改善?
(2)E、F两处中宜建设度假村的是哪一处?判断理由是什么?
(3)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在A、B、C三地中建设一大型能源港口,应选择在哪一地点最适合?理由是什么?新建港口拟实行江海联运,最经济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4)由材料二可知,图中D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请为该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19.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整理不同时期新疆地区农业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作用发展演变的相关资料。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类社会的早期,新疆地区很少有农业活动,人们多聚居在河流附近。
②2000多年前,人们利用新疆地区的地形、土质和地下水资源特点,设计修建了坎儿井,将地下水引流至居住区和农区,灌溉农田,发展起绿洲农业。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③20世纪末,新疆逐步推广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将肥料随水滴直接送达地膜覆盖下的农作物根部。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能节省约80%的水资源,还能减轻土壤盐碱化。
④随着新疆农作物地膜覆盖的面积逐年增大,地膜残膜污染也日益严重,残膜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含水量,削弱土壤抗旱能力,阻碍土壤对农作物的水分供应。对此,当地推广“适时揭膜”和“可降解地膜”等技术,既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减轻残膜的危害。
结合实例,从人地关系演变的角度,论述新疆农业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
20.从“水草丰美”到“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再到如今重现“黄金海湾”,胶州湾在近40年里经历了生态环境的巨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胶州湾是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湾内海水盐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胶州湾的纳潮量(指一个海湾可以接纳的潮水的体积)变化明显,生态环境不断变差。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系列“绿色”治理举措,使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1)修建盐田、港口及围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对胶州湾岸线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从图中信息可知,鱼虾养殖区的扩建主要集中在胶州湾 (单选:A东南B西北)部,原因是此处 (单选:A海岸平直,潮滩广布B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湾内西南部的岛屿主要用来建设 (单选:A盐田B港口)。人类活动使得胶州湾沿岸海岸线变得越来越 (单选:A平直B弯曲),也给湾内水域带来了 、 等生态环境问题。
(2)1966-2018年,胶州湾海岸线的变化使得湾内纳潮量变得越来越 ,胶州湾与外海之间水体交换能力也越来越 ,湾内水体的 能力变弱,海湾生态环境不断退化。
(3)归纳胶州湾表层海水盐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为促使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推测青岛市可能采取的治理举措。
(5)从胶州湾近4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看人地关系,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 2可知,茭白为水生植物,麻鸭也喜水域环境,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湿地较多,适合发展茭白和麻鸭共养,D正确;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相对湿地分布而言,不是最大的有利自然条件,ABC错误。故选D。
2.读图1可知,该工程也有碳排放,A错误;该工程并没有增加生物多样性,B错误;水能为可再生能源,该工程对减少水能枯竭作用不大,C错误;该工程利用废弃的茭白秸秆等进行沼气发酵,可以减轻生物质污染,D正确。故选D。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有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3.B 4.A
【解析】3.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脆弱,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会造成生态破坏.且难以恢复,①错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②正确;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利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缓环境污染,③正确;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利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利于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⑤正确;华北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短缺.危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是国家在海洋中所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根据中国国内法以及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中国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海洋权益主要包括: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①②③④正确,A正确;海洋权益不包括公海权益,⑤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国家在领海区域享有完全排他性的主权权利,这和陆地领土主权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在毗连区享有的权利,也属于排他性的,主要有安全、海关、财政、卫生等管辖权。这个权利是由领海主权延伸或衍生过来的权利。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这是属于专属权利,也可以理解为仅次于主权的“准主权”。另外,还拥有对海洋污染、海洋科学研究、海上人工设施建设的管理权。这可以说是上述“准主权”的再延伸,因为沿海国家是首先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拥有专属权利之后,才会拥有这些管辖权。
5.A 6.B 7.C
【解析】5.图为稻虾共作面积增长率,假设2013年虾稻共作面积为X,2014年面积为1.8X,2015年为3.42X,2016年为4.99X,2017年为10.2X,因此增长量最小为2014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农户减少稻虾田水稻肥料投入的原因是小龙虾养殖过程中需投入大量饲料,而饲料残留物和小龙虾排泄物可以成为水稻的部分肥料,④正确;同时水稻肥料投入过多会使稻虾田水质变差,可能导致小龙虾死亡,影响养殖收益,③正确。农户减少水稻肥料投入,并没有通过增加农药投入提高产量,增加农药投入也会影响小龙虾的生长,①错误;减少水稻肥料投入,对提高稻田复种指数(主要与热量条件有关)没有多大影响,②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7.小龙虾养殖收益与水稻种植收益的巨大反差是农户“重虾轻稻”行为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遏制“重虾轻稻”,首要是依托稻虾共作的生态循环农业特色,打造虾稻米品牌,实现稻谷优质优价,增加农户种植收益,C正确。增加耕地面积,可以增加产量,但由于水稻收入低于龙虾,故增加耕地面积对遏制“重虾轻稻”作用不大,A错误;龙虾价格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无法强制降低龙虾价格,B错误;小龙虾的养殖是在稻田里面,减少虾田面积,也会减少水稻面积,不适合,D错误。故选C。
【点睛】稻虾共作的经济效益:产量提升:通过稻虾共作技术,农民可以收获更多的龙虾和水稻。相较于单纯种植水稻,稻虾共作模式中的水稻亩产量虽然可能略有下降,但龙虾的亩产量却显著提升。收入增加:由于龙虾的市场价格通常较高,稻虾共作模式带来的总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资源循环利用: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虾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8.B 9.B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发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开发利用规模增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效率提高,B正确;人口数量的增大、资源的不断变化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会影响资源开发利用,但不是根本原因,ACD错误,故选B。
9.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所以土地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重要因素,B正确;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A错误;工业文明阶段,人地矛盾突出,C错误;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降低,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分为四个阶段: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10.B 11.A
【解析】10.由图示可知,饭店泔水提供给环境集团处理可以发电,或制成柴油,属于资源化无公害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资源,B项正确。酸雨与大气污染有关,饭店泔水属于水污染,A错误。饭店泔水是免费提供给环境集团的,C错误。饭店泔水提供给环境集团处理不属于经济活动,D错误。故选B。
1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治理污水,①正确。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可以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进行污水治理,②正确。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均会增加污水的产生,不利于污水的治理,③④错误。故本题应选A。
【点睛】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对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2.C 13.B
【解析】12.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区,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A错;红漠化,主要发生在南方低山丘陵丹霞地貌区,主要也是水土流失造成的,B错;陕西榆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由于煤炭开采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C对;盐碱化主要与不合理的灌溉有关,与煤炭开采关系不大,D错。故选C。
13.依据图中模式来看,该模式加强了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A错;资源的深度开发,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B对;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用水量也会增加,可能会加剧缺水问题,C错;该发展模式会对“三废”等污染物进行处理,并不会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D错。故选B。
【点睛】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交界地带,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有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14.D 15.B 16.B
【解析】14.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污染加剧,水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该地位于广西,降水量大,土地盐碱化不严重,A错。水污染并不会直接导致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BC错。故选D。
15.该公司通过副产品以及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形成了完善的闭合工业生态模式,其最大优势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B正确。该工业生态模式涉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糖滤泥制水泥、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还蔗田等系统,加强了第一二产业间联系,发电厂提供了电力,但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AC错。该工业园最大的优势是通过闭合工业生态模式,建设成我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效益高,最大的优势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而不是增加了甘蔗的种植面积,D错。故选B。
16.该生态工业园共生关系的建立,减轻了环境污染,自然环境优化,产品类型增多,市场更加广阔,就业机会增多,有利于吸引人口回流,AD错,B正确。地区吸引力与区域位置、地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地区创业环境等众多因素有关,一个工业园的建立不一定导致地区的吸引力明显变强,C错。故选B。
【点睛】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措施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17.(1)有利条件:夏季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生产优质种子;气候干燥(光照强),利于种子的晾晒和存储;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少。
不利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水源不足;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可育种时间短。
(2)秸秆覆盖可减弱风蚀和水蚀作用,减少土壤破坏,减轻黑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秸秆还田大幅降低其焚烧数量,减轻大气污染。
【分析】本题主要以吉林省梨树县的“梨树模式”为材料,考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的条件、查秸秆覆盖返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农业区位因素中的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年温差、气象灾害等。评价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有利条件: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夏季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利于生产优质种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光照强),利于种子的晾晒和存储;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少,产品品质好;不利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水源不足,成为农作物生长限制因素;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且冬季较长,可育种时间短。
(2)材料指出,“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秸秆覆盖返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秸秆还田大幅降低其焚烧数量,减轻大气污染;在治理生态破坏方面:秸秆覆盖可减弱风蚀和水蚀作用,减少土壤破坏,减轻黑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减少使用化肥;在缓解资源短缺方面:秸秆覆盖返田有利于保水保墒,在干旱年份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增产效果明显。
18.(1)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做好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进入河流的数量。
(2)E处。E处为一小岛屿,F处为近海盆地。
(3)C地。深水航道、避风良港、港区用地广阔。开挖运河。
(4)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关闭红砖厂,对制糖厂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新增农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厂);发展城郊生态农业。
【分析】本题以区域等值线、村落发展资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区域开发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近几十年来河口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越来越大说明河口处深度越来越浅,主要受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改善措施主要从减少河流携带泥沙,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做好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进入河流的数量。
(2)结合等值线图可知,E处海拔高度为0-100m,为一小岛屿,适宜建设度假村;F处深度为100-200m,海水较深,不是陆地,不适宜建设度假村。
(3)结合等值线图可知,AB等值线分布稀疏,C处等值线分布密集,C处比AB处深度较深,适宜建设深水航道、C处海岸呈现出海湾状,适宜建设避风良港,C处少村落,港区用地广阔,且距离河流较近,适宜开挖运河。
(4)结合D村的发展资料可知,该处空气质量中等、水质3~4类,说明存在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来源、增强区域环境自净能力入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关闭红砖厂,对制糖厂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新增农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厂),发展城郊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9.早期,农业活动少,人们多聚居在河流附近,体现了人地关系中适应自然环境;修建坎儿井,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体现了人类开发自然环境;“膜下滴灌技术”技术,体现技术革新和环境意识提升的演变过程;“适时揭膜”和“可降解地膜”技术,体现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农业活动中不断寻求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题以新疆为背景,涉及新疆农业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在人地关系演变的视角下,新疆农业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论述。
早期适应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新疆地区的农业活动非常有限。人们主要聚居在河流附近,利用自然水资源进行简单的农业种植和牧业活动。这一时期,人类对水资源的影响较小,人地关系相对和谐。
初步开发阶段:2000多年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更广泛地利用新疆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通过修建坎儿井等引水工程,人们将地下水引流至居住区和农田,发展起绿洲农业。这一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了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紧张。
技术革新阶段:20世纪末,为了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盐碱化问题,新疆开始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这种技术将肥料随水滴直接送达地膜覆盖下的农作物根部,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并减轻了土壤盐碱化。这一时期,人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更高效利用,人地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环境意识提升阶段:随着地膜覆盖面积的增大,地膜残膜污染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残膜改变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影响了农作物的水分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推广了“适时揭膜”和“可降解地膜”等技术,既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又减轻了残膜的危害。这一阶段,人类在追求农业发展的同时,开始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协调。
综上所述,新疆农业活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从原始的适应到开发、再到技术革新和环境意识提升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农业活动中不断寻求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 B A B A 赤潮 生物多样性减少
(2) 小 弱 自净(净化)
(3)特征:7、8月份海水盐度较低,其他月份海水盐度较高。原因:7、8月份雨带推移至华北平原,降水多,入海径流多,盐度低;其他月份,降水少,入海径流少,盐度高。
(4)通过立法严禁胶州湾围填海;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沿海生活、生产废水、废物入海,避免海水富营养化;科学养殖,减少养殖废水入海;对已污染海域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加强海洋污染的检测与管理等。
(5)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从“水草丰美”到“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再到“黄金海湾”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变化过程(人地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生变化),说明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才能使人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胶州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人地关系、海水盐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鱼虾养殖区的扩建主要集中在胶州湾西北部,相比于东南部,西北部的海岸平直,潮滩广布,利于扩建;湾内西南部的岛屿岸线曲折,岬湾相间,主要用来建设港口;人类活动使得胶州湾沿岸海岸线变得越来越平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赤潮、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读图可知,1966-2018年,胶州湾海岸线不断向外拓展,使得湾内纳潮量变得越来越小;水域面积变小,胶州湾与外海之间水体交换能力也越来越弱;水体的自净(净化)能力变弱,海湾生态环境不断退化。
(3)结合所学知识,我国雨带7、8月份推移至华北平原地区,此时华北平原降水多,大气降水补给多,河流水量大,入海径流多,受到入海径流的稀释,盐度降低;其他月份,降水较少,大气降水补给较少,河流水量较小,入海径流少,盐度高。故:7、8月份海水盐度较低,其他月份海水盐度较高。
(4)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通过立法严禁胶州湾围填海,保证水域面积;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严格控制沿海生活、生产废水、废物入海,做到废水达标排放,废物不入海,避免海水富营养化;科学养殖,减少养殖废水入海;积极的对已污染海域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加强海洋污染的检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提高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
(5)据材料可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从“水草丰美”到“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再到“黄金海湾”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变化过程,不同时期人们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不同,人地关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说明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才能使人地和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三者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