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柿子滩遗址中,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出自本地,而蚌壳则来自山东沿海。由此可知( )
A.私营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 B.不同地区存在交往和联系
C.柿子滩是华夏文明发源地 D.多元一体文明特征的呈现
2.下表是有关汉代的部分资料。据此可知,汉代( )
材料 来源
(汉武帝元封元年)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王充《论衡·程材篇》
汉皇室在齐郡临淄设服官三所,称为三服官。起初丝织物每年不过十箱。汉元帝时,三服官扩充到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费钱数万万,专制冰纨、方空毂、吹纶絮等精细丝织物 范文澜《中国通史》
A.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B.手工纺织技术高超
C.丝织生产兴盛发达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3.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主流
C.商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4.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主流思想注重修身宗族和睦 B.宗族势力已成为统治基础
C.修撰族谱成为当时社会时尚 D.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力度
5.《海国图志》问世后刊印千册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但此书在流入日本后却成为畅销书,仅1854—1857年就被集中翻版重刊20余次,并成为日本了解西方、抵御外侮的知识指南。这反映出( )
A.师夷长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
C.师夷长技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D.契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种种要求
6.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共有682个,其中政治团体就有312个,围绕着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说明( )
A.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B.中国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C.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开始尝试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
7.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8%。这些做法( )
A.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利用外资增强市场活力
C.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8.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止暴,和平谈判解决分歧:另一方面,提出大国在处理热点问题时,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带头遵守国际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材料反映了中国( )
A.坚持和平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B.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
C.倡导进行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D.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
9.古代不同地区分别诞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在距今4000多年的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在印章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出现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将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深刻地反映出( )
A.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 B.殖民侵略扩张的残酷
C.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 D.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11.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将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由此可见,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冲破了天主教会思想束缚
C.提出未来社会制度构想 D.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2.一战前后,英国议会不断通过授权立法,使内阁获得不经议会参与可直接发布行政命令以代替议会立法的特别权力。这反映出英国( )
A.权力结构发生了异变 B.战时管理体制的正式建立
C.政治体制的高度完备 D.议会对政府权限局部调整
13.《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中提及:“1945年以后,美国的兴起,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全球化常常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引领了一场迅速的——但是局部的——经济重新全球化的潮流。”这主要表现在( )
A.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进行的相应干预
B.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利用政治的手段来巩固西欧社会的秩序
D.开启了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4.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自董仲舒始,儒学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赋予神秘色彩;宋明理学则将儒学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由此,你认为如下观点中更为准确的是( )
A.儒学的演变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B.儒学的产生来源于中央集权相应需求
C.儒学的发展与人们认知进步紧密相关
D.儒学影响因自身内涵不断丰富而深远
15.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将大量原属于一国的内政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少数民族和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放入全球范围内加以研究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和法律文书。这深刻地反映出( )
A.国际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B.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C.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不安 D.各国相互依存度提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1937年家书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而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攻占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然后在近东会师,把苏联隔离起来,然后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那么欧洲就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2年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谢晋元这封家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哪一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的话反映了二战发展到哪一阶段,并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3)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别,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是狄更斯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一个工业市镇的描述。
——狄更斯《艰难时世》
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 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郡内的地方简化政府结构,郡变成了一个居民对郡事务进行民主治理的政府机构。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
——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山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蚌壳来自山东,这说明山西和山东两地区有交往和联系,B项正确;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私营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说法错误,排除A项;只是出土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无法得出柿子滩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到柿子滩遗址,没有其他地方比较,不能得出多元一体文明特征的呈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汉武帝出巡赏赐大量丝织品,齐地妇女掌握高超的纺织技术,汉皇室更是在齐郡设置了规模较大的官营丝织手工作坊,反映出汉代丝织生产兴盛发达,C项正确;仅从丝织生产,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丝织生产的信息,并不是纺织技术高超,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与材料主旨丝织生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将一些市场逐渐放开,这体现了当时的商业经营环境相对比较宽松,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体现私营工商业有所发展,看不出成为主流,排除B项;商业发展和政府的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多关于引导风俗、修身重德、和睦宗族等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当时程朱理学的主张,反映了当时主流思想注重修身宗族和睦,A项正确;宗族并非明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族谱内容,并不能反映出修撰族谱成为当时社会时尚,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被列为禁书,说明中国保守势力强大,阻碍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化社会转型艰难,B项正确;“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必要和迫切的,排除A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很多政治团体,是当时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起来的表现,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说明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开始尝试,C项正确;清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结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属于政治党团者312个”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积极进步的现象,而不是混乱不堪,排除B项;“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逐渐展开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强调利用外资,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世界)。面对巴以冲突,中国中国政府一方面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止暴,和平谈判解决分歧:另一方面,提出大国在处理热点问题时,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带头遵守国际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些主张有助于解决巴以冲突,反映了中国在解决地区冲突时坚持和平和公平正义的原则,A项正确;巴以两国和中国并非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排除C项;中国没有提到反对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南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章文字是南亚古印度的文字,位于②,B项正确;①是埃及,排除A项;③是两河地区,排除C项;④是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在各地流通,欧洲的疾病也带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D项正确;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侵略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征服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将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勾画了未来社会制度的蓝图,提出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思想,构建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国度,C项正确;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材料“将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的主旨,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已冲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与启蒙运动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后,面对战争的特殊需要,英国议会不断通过授权立法,使得英国内阁权力扩大,说明议会对政府权限局部调整,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对政府权限局部调整,“异变”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对政府权限局部调整,不属于战时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对政府权限局部调整,不能说明政治体制的高度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5年(美国)。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美国的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二战后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C项属于政治举措,而非经济举措,排除C项;开启西欧国家一体化的并非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宋明,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得更加精致而周密,这是由于时代发展需求,促使儒学不断发展完善,A项最佳;人们认知的进步会推动儒学的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次佳,题干主旨是儒学的演变,而非儒学对于后世的影响,D项次佳;儒学产生于春秋末期,中央集权还未建立,排除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九十年代以来,联合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问题放入全球范围内加以讨论并制定国际条约和法律,这有利于规范全球治理,使得国际治理体系日益完善,A项正确;全球化强调的是人员、资本、技术等全球性流动,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国际局势动荡,排除C项;各国相互的依存度更多体现在贸易、金融及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背景:全面抗战开始,日军入侵上海,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意义: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战,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2)相持阶段。贡献:牵制了大部分日军
(3)选择材料一。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淞沪会战的背景和惨烈程度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有重要价值。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全面抗战开始,日军入侵上海,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意义: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战,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相持阶段。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选择材料一。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淞沪会战的背景和惨烈程度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有重要价值。
17.(1)状况:出现许多新兴城镇;市民阶级形成并分化;建立大学。
意义: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也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2)变化: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
(3)趋势:地方治理贯彻“主权在民”原则;地方治理职能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地方治理主体多元化。
认识:地方治理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地方治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地方治理可以提高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一“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可知,出现许多新兴城镇;据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可知,市民阶级形成并分化;据材料一“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可知,建立大学。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可知,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可知,政治上,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也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可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据材料三“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可知,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据材料三“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可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时间19世纪中后期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
(3)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四“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可知,地方治理贯彻“主权在民”原则;据材料四“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可知,地方治理职能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据材料四“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可知,地方治理主体多元化。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治理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地方治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地方治理可以提高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18.论题: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试图以“仁”的思想和恢复西周礼乐文化来稳定社会秩序,孟子进一步提出“义”。到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发展需要,董仲舒在吸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创建了新儒学,儒学得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成为历代王朝的精神支柱,三纲五常则成为古代封建社会长期遵循的基本社会伦理规范。经过魏晋南北朝与佛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隋唐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朝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儒学又走向了义理化的方向,并形成了儒学哲学化新阶段“理学”。南宋末年,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成为科举制应试重要内容和标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塑造了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综上所述,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并传承创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精神之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可宏观论述,如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微观论述,如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变迁等。如根据材料“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论题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围绕论题进行阐述,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试图以“仁”的思想和恢复西周礼乐文化来稳定社会秩序,孟子进一步提出“义”。到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发展需要,董仲舒在吸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创建了新儒学,儒学得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成为历代王朝的精神支柱,三纲五常则成为古代封建社会长期遵循的基本社会伦理规范。经过魏晋南北朝与佛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隋唐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宋朝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儒学又走向了义理化的方向,并形成了儒学哲学化新阶段“理学”。南宋末年,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成为科举制应试重要内容和标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塑造了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总结,综上所述,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并传承创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精神之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