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早期国家的特征;
“任”字的甲骨文构型(上图-甲骨文)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侧立行走的人形,右边是一个骨针的符号,在此用作穿通之意,两形会意,指能够穿过丛林或冲出重围的人。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一:何为 文明?
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文明”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的人在日常生活交流之时,也会产生一些比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物品和风俗习惯。如果这类东西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文明”。
——摘编自《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达到文明的状态。
文明的标志:城市;邦国(国家的初始形态);文字等。
良渚文化遗址: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二: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二: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葬数据
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遗址和龙山文化中的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遗址都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并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有专家甚至认为已进入国家初始状态,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三:根据教材,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
史料1: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
史料2: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王震中《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认识古代早期国家的诞生:
(1)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2)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机关的建立。
(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阶级或阶层的出现、城的出现、文字成熟、礼制的形成等。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三:根据教材,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四:根据地图,思考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特点?
特点:旧石器时代分布主要在江河附近;数量少,零星分布且较广泛;
新石器时代:数量多;分布广;出现聚合发展的特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自成一系;
时间 古人类/文化遗存 生产力水平 生产生活状况 社会组织及特点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至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1万多处
距今约7千至5千年
距今约5千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渔猎、采集、用火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彩陶、种粟
种水稻、养蚕缫丝
“蛋壳陶”、玉器、宫殿、天文建筑与大墓
玉器、祭坛、积石冢
玉器、祭坛、古城墙
母系氏族社会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邦国林立
原始人群
仰韶文化(黄河)
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 (长江)
龙山文化(陶寺)(黄河)
红山文化(辽河)
良渚文化(长江)
元谋人(长江)
北京人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五:用表格梳理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变现?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也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竹书纪年》、《尚书》等文献中有关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制定刑法,军队、监狱、世袭制)的记载。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因无夏文字发现,夏朝历史尚不清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竹书纪年》书影
实物史料:一手资料
传世文献:二手资料
二、从部落到国家
学习聚焦六:夏朝真的存在吗?
王国维先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学习聚焦六:【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史记 ·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 ·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答案】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理解: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叙述和解释。材料一认为是益主动将王位禅让给启(和平过渡),二材料则认为启是通过政治斗争,打败益而夺得天下(政治斗争)。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此种史学现象通常与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史料掌握、研究方法、个人身份和立场、阶级属性等因素有关。
看待:历史研究要尽可能掌握更多史料(不同内容和类型),并对其进行合理甄别和筛选,坚持孤证不立和史料相互佐证的原则,去伪存真。
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历史有不同的记述。《史记 夏本纪》应是来自于夏朝官方的说法。《战国策》的记载则站在民间的立场。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七:早期国家的治理模式
内外服制度: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还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采用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七:早期国家的治理模式
分封制的影响: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治秩序;
2、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
3、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有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4、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宗敬祖”、裙带关系等;
2、嫡长子继承制→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3、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唯上是从工作作风;
礼乐制度的作用: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七:早期国家的治理模式
村社份田收获获归自己;土地使用无所有权
贵族占有,村民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
井田制的特点:
1、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实质:奴隶主贵族私有制);
2、土地只能世代继承,不能买卖;
3、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的集体劳作(诗经中有对该时期生产状况的描述:千耦其耘)
4、产品分配:如左图
①权力分配:分封制;②权力继承:宗法制;③权力认同:礼乐制;④政治制度设计的基础:井田制;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七:周朝治国思想有怎样的进步?
文字 ①商朝甲骨文:占卜记录,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文字成熟);
②商周金文:因周朝把铜叫金,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教育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
历法 ①夏人制作夏历《夏小正》;
②商朝改进夏历为殷历,开始使用干支纪日法辅助农业生产。
思想 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
西周:“敬天保民”(以民为本)
“明德”“敬德”(崇德)
观念变化:从尊天事鬼到敬天保民
进步: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八: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 血缘亲属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所取代,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酋邦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经济 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仍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
思想 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西周时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三、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九:试解读商周之变的内涵?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课堂小结
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
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
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
解析:C 古蜀国和中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格,但从生产技术来讲却有相同之处,体现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这只是在国内的评价,无法判断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A项;“最重要”说法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典例研析】
夏、商国王无谥号,其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武丁等。西周国王谥号则变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谥,厉王、幽王等恶谥。这一变化反映(   )
A.敬天保民具有历史传统 B.舆论评价影响统治行为
C.统治观念出现理性趋势 D.王权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解析:C 从题干信息夏、商国王以天干命名,反映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神权观念,而西周根据周王行为以德行定谥号反映的是统治观念中出现了以德治国的观念,这是一种理性的统治思维,故选C项;从题干信息中无法推知西周的统治观念有敬天保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舆论评价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夏、商王的称号的命名到西周谥号的命名无法反映王权的集中,排除D项。
周人创造了与各部族均无血缘关系的“天”,并赋予其凌驾于众神之上的绝对权力。周王以“明德”方式承天命,并告诫诸侯如果放纵邪僻,违抗王命,“我则致天之罚”。这一举措旨在(   )
A.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 B.加强政治整合能力
C.增强王权的神秘色彩 D.维护等级尊卑秩序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周王借助“天”来加强对各部族的统治,故选B项;据材料“并告诫诸侯如果放纵邪僻,违抗王命”可知,这一举措是告诫诸侯服从王命,而非缓和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我则致天之罚”可知,增强王权的神秘色彩是表象,而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据所学,周代主要通过礼乐制维护等级尊卑秩序,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