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何以中国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 概念明晰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在中华文明的时间范围大概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2. 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表格梳理
时间 地域 代表性古人类/文化遗存 文明表现(特征/生活状态/代表性器物)
旧石器时代 北方
南方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北京人
元谋人
仰韶文化(姜寨聚落)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彩绘陶器,栽培作物粟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蛋壳陶)
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3. 地图回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观察两幅图片,说说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江河附近,平原地带;
遍布南北、分布广泛;
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1. “三皇五帝”(部落时代)
古史相传 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
五帝时代:
考古学证明 万邦时代(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 特点:
典型遗址:
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事迹较为具体;炎黄部落联盟;”禅让制“
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较明显,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陶寺遗址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材料】
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东南......不同的氏族葬区在墓葬规模和坑位密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里的墓大致可分为三类。
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 (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领骨数个至数十个。这类墓占墓葬总数的近10%。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
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
生产力的发展
产生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产生
出现贫富分化
原始社会解体
国家产生
阶级产生
不同类型墓地的区别?为何出现如此参差?
贫富分化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建立过程
世袭制
国家治理
文化遗存
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灭亡
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夏朝末代统治者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的汤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禹死后由其子
启继位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学思之窗】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功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了哪两种说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呢?
《史记》认为伯益主动让位给启,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而《战国策》则认为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继位,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和平过渡。
这两种说法体现了对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不同态度。
说法不同的原因既是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也因史书记载基于人物立场、时代观念、认知水平等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建立与迁都
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龟甲、兽骨,上面刻写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源头。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
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了解商朝历史细节;
甲骨文作为原始实物史料也可以印证后世文献中关于商朝的历史记载是否可信。(孤证不立)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青铜器
四羊青铜方尊,出土于湖南,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建立与迁都
甲骨文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国家治理

商朝灭亡
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就是内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就是外服。
(商朝作为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还没有被完全打破,商王朝没有能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区域。)
建立与迁都
甲骨文
青铜器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和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纣王暴虐奢靡,引起公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周军攻进商都,商朝灭亡。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西周推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共和行政”——烽火戏诸侯,内乱外患,西周终结——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建立与迁都
宗法制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2. 早期国家的建立
制度 内容 目的 作用 关系
宗法制
分封制
按照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
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不仅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而且使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互为表里,
互相补充。
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早期国家——成熟国家
土著首领——分派诸侯
血源亲属关系——臣属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3. 奴隶社会
【材料】奴隶社会中,奴隶被视为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也就是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并实行人剥削人,这样的社会就叫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历史纵横】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曶鼎铭文记载了有关奴隶买卖的价格,五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
我国奴隶社会在早期国家中的发展历程?
夏建立
商和西周发展并走向繁荣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3. 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青铜农具极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井田制 :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史料阅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4.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中华文明的雏形——从部落到国家
4.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政治上:王位世袭、家国一体、神权色彩、等级森严、出现公共权力但尚未集权......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文化上:出现成熟的文字、青铜文化、早期民本观念......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组织形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