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2024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徕服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B.橘颂 菊花 焗油 局促不安C.惊厥 蕨菜 鳜鱼 猖獗一时D.砧板 苫布 针毡 白圭之玷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_____________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_____的。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A.中止 留传 反映 B.终止 流传 反应C.中止 流传 反映 D.终止 留传 反应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②⑤①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二、现代文阅读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节选自林庚《说“木叶”》)【文段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3)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寒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锌》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三、诗歌阅读7.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其意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说说下列李商隐的两首诗中“柳”的暗示性。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四、解答题8.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2024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解答】A.“徕”和“莱”读lái,其余读lài。B.正确。全读“jú”。C.“鳜”读guì,其余读jué。D.依次读zhēn/shàn/zhān/diàn。故选:B。2.【解答】①中止,指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因为下雨中途停止了比赛。②留传,指遗留下来的传给后代,指传下来或传播开,话本不是留给后代,应选用“流传”。③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把情况;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态度或行动,小说能够表现人民群众思想,应选用“反映”。故选:C。3.【解答】本段文字在描述瘦西湖的美景之妙。④的“最巧”与前句“妙在巧”有呼应关系;②有“回视”,不能排在第一位;①中的“圆拱门”与②“回视小金山”,即先看“圆拱门内”白塔与五亭桥二景,这三者必须连接在一起,应排在最后。故选:C。4.【解答】A.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分号。B.“合于仁道的(真理)”,应是“合于仁道(真理)的”。C.正确。D.“(周邦彦《满庭芳》)”应放到引号外面。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5.【解答】(1)B.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木叶”运用的发展过程。根据文本“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故选B。(2)文段二一共分成四段,根据文本“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一表一里,第一段从总体上交代了意象和词藻的关系;第三段文字论述“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也追求新的词藻”,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整段文字主要是围绕“意象和词藻的关系”展开。(3)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由上联的“永夜”“孤月”可知这里不是实景。“秋风”是实写,面对瑟瑟秋风。这两个意象相对,反倒产生了“心犹壮”“病欲苏”的感觉,显示了杜甫与众不同的伟大而坚强的品格。答案:(1)B(2)意象和词藻的关系(3)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译文:我漂泊在江汉一带,在茫茫天地之间。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与月同孤,时日无多;面对飒飒秋风。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因此,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赏析:“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乾坤”代指天地,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心忧社稷,此腐儒能有几人,是深得诗人用心的。“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孤悬明月的永夜,仿佛自己就与云。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上联明明写了永夜,本联的落日,而是用作比喻,是咏怀而非写景,既见孤月,是自相矛盾的。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就是“暮年心犹壮”,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的诗意。就律诗格式说。“落日”与“秋风”相对。“秋风”句是写实。诗人飘流江汉,不仅没有悲秋之感。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颇为相似。胡应麟《诗薮 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是十分精当的。“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迷惑失道,放老马而随之。“老马”是诗人自比。诗人指出,不是取它的力。我虽是一个“腐儒”,病欲苏,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6.【解答】(1)A.“……第一个艺术特征。由材料一可知,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C.正确。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故选C。(2)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故选C。(3)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A.“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C.“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B.“九月寒砧催木叶”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树叶纷纷下落”,也是秋天的落叶,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第一、二段。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第三,运用举例论证,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如“树的颜色,一般乃是褐绿色;至于‘木’呢,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5)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调子短促,有韵律美。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意境浑然,‘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答案:(1)C(2)C(3)B(4)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5)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③“木叶”意味深厚,不仅显得古雅。三、诗歌阅读7.【解答】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但有时候,却能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章台从掩映,柳色或明或暗,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来当婀娜时”写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正当婀娜多姿时、柔条飘拂的繁茂特点,青楼扑酒旗”写柳树放出如雪的柳絮,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柳》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秋柳,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曾经追逐东风,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而“如何肯到清秋日,已是夕阳斜照。通过与春柳的对比。答案:①前一首中“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盛写到极致,与春柳作比。春日之柳愈是繁华得意。译文:《赠柳》章台柳色垂拂繁茂,郢都的大路旁。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正当婀娜多姿时,眼看柳色要被隔断,我的心也紧随不舍,放出如雪的柳絮,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柳》曾经追逐东风,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秋蝉哀鸣的景象了。赏析:《赠柳》本诗的标题“赠柳”。咏而赠之。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由于年代久远,真实情况。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多至十几首,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章台从掩映。”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无处不在,秀色千里。首联中的“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点出时间是在春天,把柳的蓬勃生机。次联“风流”“婀娜”。柔长的柳枝,春风吹拂,翩跹起舞。“见说”是听见别人说。“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从广阔的背景上,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葱茏翠绿。诗人的目光,向前移去,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向旁一弯,向前延伸,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紧随不舍、柳花似雪之处;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固然美极盛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六句空外传神。结亦情致可思,意境很美,很耐人寻味。《柳》此诗咏柳,后两句则言秋日萧条,乃见时光如流。客观的对比是无情的,则是富含情韵的,品味生命过程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义山诗中一个常见的特点。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你看,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分不清谁是舞女,意境是何等的优美,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春日之柳的繁盛;春日愈是繁华得意。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全诗句句写柳。句句写景。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正是诗人自伤迟暮。2.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然而由于党争倾轧,此时悼念亡妻,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首句中的“逐”有随着之意。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说柳枝追随东风,形象更加生动可爱。春日柳长,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把柳人格化,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左摆右摇。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四、解答题8.【解答】“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可知“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一个是有落叶的因素,“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所以“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样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在说明这种审美意味时、上较说明的方法,再借用诗句进行比较说明,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是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荒居旧业贫,灯下白头人,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据上面分析。答案: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质感、动感均有差别、飘零之意。“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