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 史
2024.4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处都邑性质的聚落。考古学者在遗址宫城的祭祀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水稻,几乎不见粟和黍,而宫城其他区域出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
A.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B.注重精耕细作的生产
C.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D.以水稻为主要的作物
2.西周在封邦建国的同时,也常常将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留守王畿辅佐周王。如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这种做法
A.实现了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破坏了宗法等级秩序
C.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3.汉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数并非儒家。这反映当时
A.百家争鸣局面仍在延续B,现实统治需要影响治国理念
C.中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察举制度的弊端已日益显现
4.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程、刘“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5.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门生”。宋仁宗后,殿试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为定制。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A.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B.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
C.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D.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
6.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A.高产作物的引进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7.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
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8.下表展示了1901~1947年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俄国(沙俄/苏俄/苏联)、英国、日本、美国四国所占的比重(以各期各国总计为100)。据此推断,表中的丙是
A.俄国B.英国C.美国D.日本
9.下图是1948年刊登在《东北画报》杂志上的一幅年画。该年画可用于探究
A.大生产运动的推广B.土地改革的开展
C.第二条战线的兴起D.农业合作社建立
10.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11.公元前225年至公元前43年间,大量战俘奴隶进入罗马,意大利奴隶人数从60万增加到300万。但公元2世纪后,随着对外扩张战争的结束,奴隶来源不断枯竭。这
A.加深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危机B.表明罗马的政体不断成熟
C.反映了庄园经济的逐渐发展D.增强了罗马的内部凝聚力
12.自11世纪以来,英国王室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自己的直接领地,即所谓“国王靠自己过活”,但到14世纪,税收已成为其主要来源。1374~1375年,英王财政总收入为
11.2万英镑,其中领地收入2.2万,而税收有8.2万。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B.对外扩张获得巨大收益
C.封建王权呈现强化趋势D.脱离教会控制成效显著
13.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英国国内各界几乎都持欢迎态度。但在法国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国国内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产生很大分歧,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向保守并全力镇压内部的激进运动。英国政府意在
A.维持英国现存政治秩序B.打击国内封建势力
C.赢得与法国争霸的优势D.防范北美独立运动
14.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欲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15.1947年,苏联决议在莫斯科建造多栋高层建筑,提出“(它们)应该与城市历史上的建筑艺术和未来的苏维埃宫的形象相协调”。1954年,建成后的莫斯科大学主楼、劳动模范公寓、重工业部大楼等“莫斯科七姐妹”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些建筑
A.反映了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B.体现重工业的优先地位
C.表明新型劳动关系已经建立D.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
16.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主张推动欧洲联合,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他反对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属或“小伙伴”,而应当“在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中间保持法国的面目”。戴高乐旨在
A.建立统一市场,实施贸易保护B.争取独立自主,提升法国地位
C.加强欧洲合作,解决滞胀问题D.缓和法苏关系,保持欧洲均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23—1924年间,民族电影公司纷纷成立,国产影片开始抢占市场。1924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周刊》正式创立,该刊审慎地选登民族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兼以介绍国外电影发展,以期潜移默化地引导电影观念。如该刊当月发表的《赤俄新影片》一文指出,“自经革命,无产阶级专权,其所表现,不同于‘富贵、情人’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臭气逼人,浅一点的描画本国(俄国)无产阶级得政后的生活的安乐,深一点的直痛激地表露人无可解脱的悲哀”。
——摘编自马健《国民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考论》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电影界开始“向左转”,创作出一大批有时代担当、有社会意义的左翼电影作品。如《十字街头》描写了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三十年代的青年们的苦网,和他们的最后觉醒,走向抗敌斗争的时代要求。《都会的早晨》描绘了分属于两个阶级的同父异母兄弟的不同人生,进而肯定劳动人民的善良与伟大,否定了资产阶级剥削者的虚伪与卑下。
——摘编自王纯菲《中国左翼电影的成长范式与价值重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电影周刊》创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翼电影的创作宗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不少知识分子强调语言统一的重要性。1901年蔡元培提出,语言为“接续思想之记号”,文字“又语言之记号也”,传播思想不能“越语言而径凭文字”。因此,他提议“于初级学堂立官话一科”。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提出,“国人所赖以相通相结者,语言也,言不类则心易疑,此涣散之本也”,“统一语言”可以“以结团体”。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贫弱,百废待兴,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党和国家大力推动语言文字改革,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就启动相关工作。到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并围绕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开展改革。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知识分子对语言统一重要性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如何促进国家建设。(8分)
20.卡片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德]布伦纳《月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撰写一篇研究性短文。(要求:至少用到3张卡片中的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B D A D B D B C A C A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物种交流;红花是一种优良的染料和经济作物;红花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设立了专门机构。
(2)影响: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给当地种植园的非洲奴隶带来灾难。
18.(12分)
背景:电影传入中国并且推广;国共合作的开展,国民大革命的进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联俄”政策的提出。
(2)宗旨:宣传反侵略思想;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4分)
(1)认识:语言统一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强化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统一;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2)简析: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新中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这些措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便利了各地的交流,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扫除文看,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凝聚人民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