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重难点:1.辽夏金元诸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建设。2.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知识梳理和重构:(一)辽与西夏1.辽朝的建立(1)概况①民族起源:辽朝的建立者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②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③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制度建设------“蕃汉分治”制度①官僚体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②皇帝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的建立(1)民族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3)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判断正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国号西夏,建立起与宋朝相同的政治制度.(4)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1)民族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3)金辽、金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2.金朝制度(1)基本沿袭唐宋。(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①凡女真民户,统一编入谋克、猛安等组织。②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3.由盛而衰(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的兴起(1)建立政权: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2)领土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建立与统一(1)重心转移: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2)元朝建立: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3)四大汗国: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4)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5)文天祥抗元: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3.巩固统治 ★行省制(1)驿传制度①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②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③影响:提高了物资和信息传递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有效管理,巩固了统一。(2)行省制①概念: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划分依据: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②目的: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地方①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③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④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⑤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新民族的形成(1)蒙古:①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②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2)回族:中亚、西亚的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措施: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西夏、回回等)次之;汉人(原先金朝统治地区的金人和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统治的民众)最低。3.民族融合(1)原因: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2)表现: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四、习题巩固 1.《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在丘处机游历中亚时,当地的居民佩服这两个国家(西辽和西夏)利用汉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利,能在沙漠中生产粮食,并称叹“桃花石(汉人)诸事皆巧”。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民族政权对峙中仍存在经济技术交流C.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D.中国先进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2.辽宋金对峙时、三国都自称是“中国”,蔑称别国是“蛮夷”,直到元朝建立后,承认三朝都是正统,修《宋史》《辽史》《金史》,才解决问题 由此可知( )A.元朝以华夏王朝的正统自居 B.北方民族照搬中原政治制度C.中华文明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D.著史原则是确定正统的关键3.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元朝此举意在( )A.促进不同文化的深度交融 B.彰显政权正统地位C.消除蒙汉之间的民族隔阂 D.注重笼络上层人士4.元朝统治者不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根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形成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的建立旨在( )A.消除藩镇割据的影响 B.推进民族之间的交融C.加速推进政权封建化 D.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5.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中央机构有所创新C.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6.宋神宗曾说:“盖北有狂虏,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尝一日不念之。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据此推知,宋神宗忧虑“二虏”为患的原因包括( )①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封建化倾向 ②吸收汉法,因俗而治③势力逐渐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 ④保持传统,猛安谋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元朝以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大多与经济区和自然区相吻合。元朝时期,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如,江西行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亘其间,又跨越南岭,直达今天的广西。元朝的做法旨在( )A.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B.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