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
(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托古改制
2、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3)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裁剪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方面 体现性质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学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
运动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4)特点:范围广、力度大、操之过急
(5)局限性:
①没有实行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等措施,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②改革策略比较激进,且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④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干涉的办法开展运动。
4、结果:“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知识点2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3)其他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
(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2)各方态度:
①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②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
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4、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清政府支持,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知识点3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客观原因: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过
(1)开始:1900年6月,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2)发展:义和团配合清军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3)高潮: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4)结果:慈禧太后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点4 民族危机的加深
1.签订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3)《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习题巩固
1.(2023河北保定二模)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力证西学乃过去中国古文化西传所成,他说中国今日学西学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西学不但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学西学不是耻辱,不学西学反而是耻辱——是对“中国本有之学”的大不敬。上述思想(  )
A.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B.为国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可能
C.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D.表明维新派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
2.(2023江苏扬州调研)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  )
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
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
3.(2023重庆八中模拟)1896年10月,梁启超撰文指出:“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汉世亦有议郎、议大夫、博士、议曹……以下士而议国政,所以通下情,固邦本。后世恐民之讪(讥讽)已也,蔑其制,废其官。”这反映了梁启超(  )
A.为变法寻求依据的努力
B.意在推动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C.坚决反对君主制的决心
D.致力传播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
4.(2023湖南永州三模)1897年10月,梁启超发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指出:“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这一主张意在(  )
A.强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B.说明近代民主宪政具有普适性
C.说明尊重张扬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阐述帝制与君主立宪的差异性
5.(2023北京西城二模)1898年7月,林辂存上书推荐一种拼音文字方案,认为以此为基础,“正以京师官音,颁行海内……无论蒙古、西藏、青海、伊犁,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  )
A.该方案有利于边疆各族创造自己的文字
B.清政府试图发展东亚传统的宗藩关系
C.维新运动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
D.旨在文化普及的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6.(2023辽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