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设计授课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主备教师 主备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授课题目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时 共1课时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是: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认识辛亥革命。教材分析 时空观念: 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 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的查找、收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正确认识解释三民主义。 家国情怀: 通过让学生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初次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比较复杂,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图片等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他们去深入了解孙中山,感受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知道孙中山由改革走向革命的原因,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结合史料,归纳20世纪初的革命著作和革命组织,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解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学习孙中山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和为中华复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上课前,提前朗读课本两次,熟悉课本。 2.提前准备好笔记本、课本、高效通。教学策略 归纳做题方法,知识应用,小组讨论课堂教学过程学习目标 实施过程 二次备课1.通过史料,知道孙中山由改革走向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由技术变革——制度改良——制度革命。 〖任务一〗阅读教材和图片资料感知孙中早年的 技术——制度的深入革命的原因,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革命活动,小组合作整理出相关笔记。 医人—医国— 改良—革命—兴中会—广州起义。 提示学生:绘制时间轴。 预留1-2分钟时间,识记背诵。2.结合史料,归纳20世纪初的革命著作和革命组织,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任务二〗 自主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著作及代表人物。(革命思想的传播) 列举革命团体——导出同盟会的成立。 合作探究:整理同盟会的相关资料信息,探知三民主义的内涵。 特别是:三民主义与同盟会刚领的对应。3.理解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学习孙中山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和为中华复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任务三〗 感知革命之精神,孙中山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努力奋斗、不懈探索的一生。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他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他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业评价反馈 (学习效果检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语:安全是离家最近的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