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服饰质料的发现与演变 课件(共59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古代服饰质料的发现与演变 课件(共59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第一章
古代服饰质料的
发现与演变
以植物花、叶、树枝、树皮、葛藤为着装材料,大约是万年以前的情景。稍后,仍有发展,今天仍可见出遗痕。而麻类纤维今天仍盛行不衰。
人类文化学资料:清代野史笔记载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滇黔记游》载滇少数民族“纫叶为衣”;台湾高山族人用芭蕉叶或椰树皮制作衣服;广东有少数民族以竹皮为衣。
《云南志略》:古代僚人用桦树皮做帽子。阿昌族用竹子做帽子。
1. 花叶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山鬼
览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屈原:思美人
鸟夷卉服。
——禹贡·冀州
①花叶为衣的文献资料
庙底沟彩陶中的玫瑰图案
 ②花叶地位的文物与民俗依据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的华山玫瑰图纹在彩陶器物中如此醒目而普遍,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后世戴花在身是一种美饰行为,也是一种崇高的行为。
2006年重阳节民间祭黄帝陵时贡献的祭礼 (孔雀子 摄)
花叶的神圣在延续五千年的黄帝祭礼中仍可见出。花馍是置于中心位置的重要祭礼。民间一般祭奠中纸花仍是荣庭排花之类祭品的核心意象。
在西方文化中,花叶也是有意味的服装材料。在西方文化的元典《圣经》中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用植物枝叶来编织衣服。这也从另一层面传达了服装原初与植物花叶密切相关的历史信息。
③异域花叶为衣的文献资料
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来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旧约·创世纪
无花果的叶子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
“人世难逢开口笑,鲜花须插满头归。”头插花、胸佩花,身上纹花、绣花;衣上画花,都是吉祥、崇高而神圣的事体。从古而今,这一观念,虽有浓淡之别,却一直未曾消失。
树枝伴随着枝叶而成为服饰质料,顺理成章。原因是先民有植物图腾。图腾同体的意识使得执枝在手,佩枝在身都获得了强大的心理依赖。这与后世柳条帽之类的实用理性和形式趣味有一定区别。
2.树枝树叶
《山海经》:“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毂,佩之不迷。……丽膺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扭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宪翼之水多玄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基山有兽如羊,“其目在背,……佩之不畏”等等,毫无疑问,这里因果关系是非逻辑无理性的,但在图腾崇拜的文化框架下显得顺理成章。 看来,将图腾投影到服饰境界中,不只带来敬畏情绪,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因为,这里只要一件佩饰点缀在身,就会有那么具体而明显的功能:或禳祝生育,或呵护生命,或佑助耳目,或增益胆识……
草裙亦是树枝类从杆向皮的过渡,常期的附着在身使得实用性和舒适性日渐萌生且显豁起来。服饰的技术性亦随着着装实践和心理需求而不断进步。
在今天的非澳洲美州的一些民族仍以植物枝叶为衣为饰,给我们猜度远古先民的服饰提供了一种有启迪价值的坐标系。
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包括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据中央电视台2006年探索与发现栏目介绍,海南岛至今还有人会用构树皮做服装。
3. 树皮装
古老的树皮衣服展示(采自云南日报网,www.yndaiiy.com)
台湾高山族人用椰树皮制作衣服;广东有少数民族以竹皮为衣;台湾最近亦有资料介绍这一技术与着装习惯仍在传承。
《云南志略》:古代僚人用桦树皮做帽子。
在勐腊县山区,100余年来,哈尼族祖祖辈辈轮流砍伐自家的明迪莎贺树,取皮制衣。
树皮服装——哈尼族神奇的树皮制品。 (采自网易论坛bbc.)
树皮装可谓是远古服装的活化石。它体现了先民借生物之力以助自身生存的智慧,体现了征服自然万物的精神与技术。而这今天还可作为高端创造的借鉴,以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映衬出现代科学技术下服装创造与制作的弊端。
蓑衣是树皮装的进步与延展,和草裙一样更为柔和,且更多编织技术。先民对植物纤维不断发现,仅蓑衣就有树皮纤维和草叶等多种编织。随着制作技术提升,人类衣生活日渐多样,感受也更为丰富。
蓑衣 牛问耕摄
二、彼采葛兮
葛藤:从纺织到布料
陕西西乡县李家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印有清晰的布纹,距今约7000年。
距今5000~6000年的陕西姜寨、华县泉护、河南庙底沟等新石器遗址上,陶器底部有布纹印痕,经纬线10根/cm2 。
距今5000~6000年的半坡彩陶底也有不少布纹印痕,经纬线10多根/cm2;有大量的纺轮、骨针等。
考古与文献资料
1.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君子朝廷夏服。
——周书
野生之物,鲜嫩时取叶茎为菜;苍老时抽纤维为衣。这里的君子小人之分,固有生活紧迫与从容之别,恐怕更有技术娴巧与稚拙的区分。
2.勾践种葛,使越女织制葛布,献于夫差。
——越绝书
葛藤不只是当时的衣饰必需品,为君王所重,而且在这里成为勾践卧心尝胆战略的组成部分。读史读人,不可不读物。
3.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此语告诉我们,先民以葛衣作夏季服装,而非四季通用的服装。倘有例外,那肯定是陷于寒不择衣的窘迫之中了。
4.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采葛
农业文明中男耕女织,一个家庭的穿戴全部都在女性的两只手上。因而对人的审美上,强壮的体魄、劳动的智慧与能力以及勤劳肯干的品质都显得异常重要,甚至是一生幸福与从容的可靠保证。因而对采葛姑娘的强烈思念中就带入了敬佩与欣赏的心情意绪。
而仅305首诗歌的诗经,谈及葛的达400余处。
5.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白居易诗
白居易的时代,服装面料早已多样化且相对高质量了,葛衣是下层平民的穿着,而且是穿着凉爽的夏装。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冬日仍着一看就凉嗖嗖的夏装,我们就知道着装者的人生境遇,也就读懂了诗人人文关怀的叹息。
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渐被麻纤维所替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关中是苎麻种植和利用较为悠久的地区。西汉,长安聚集的各地麻织物有絺(细葛布)、绉(特细葛布)、苎(细苎麻布)缌(细綀布)等。
魏晋南北朝,军服多麻布。《魏书食货志》载用大麻布充税的全国有40多个州。
三、索麻缕,手指经挂
亚麻的纤维与半成品
苘麻
苎麻:原料纤维与衣装
1.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 ——齐风:南山
麻由野生变为种植。先民在驯服动物的同时也在驯养植物。我们今穿麻布,是享受先民智慧创造的历史性成果。
2.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叔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叔姬,可与晤语。
——陈风:东门之池
夏日采麻之后束捆入池沤以脱胶,如浮船般漂漾,不几日须划动以求沤浸均匀。大麻苘麻得以高质量脱胶以备纺织之用。此际天光云影,池水中所谓伊人,自是一道风景。异性相吸发源于本能,但目标的确定仍有不少社会因素。能提升生存境界的人,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人。
3.清学者桂馥:(云南)土人破麻绳做履。
种麻治麻的文献资料
4.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淮南子·汜论训
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礼运
6.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礼记·礼运
种麻治麻的文献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苘麻的双股线;同时还出土了木制的纺车与织机零件,如打纬刀、卷布轴、梳理经纱用的长条木制齿轮器。距今7000年。
浙江吴兴的良渚文化遗址苎麻织物残片与丝织物遗存。平纹麻布12~26根/cm2,有的经31根,纬线20根.距今约5000年。
埃及人5000年前已织宽帽麻布。
印度河流域居民7000年前用海岛棉织布。
两河流域和南美的一些遗址中,亚麻布的痕迹竟是8000~ 10000年前遗留下的。
中外考古资料的比照
羞怯说
图腾说
纽衣说
植物为衣暗含的服饰起源诸说
四、裘之饰者,见美也
以兽为神:穿着的神圣感
以兽为役:穿着的世俗理性感
以兽为敌:征服者的自豪与自得感
以兽为伴:穿着的充实感
以兽为友:穿着的耻辱感与愧疚感
由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兽的不同心态,因而在兽皮的穿着意念上就有了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与技术不无一定的联系,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人的文化心态的拓宽与变化。
人类对待野兽心态的历史迁延
耶和华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
——旧约·创世纪
《西游记》中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想弄件衣服穿,棒打老虎,剥下整个皮张,割成四四方方一块,围在腰间,路旁揪一条葛藤束定。
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穿着用整张羊皮做的皮衣,夏天正穿,冬天反着。纳西族的羊披肩也是用绳子拴在身上的一块方羊皮。
皮装的神话学与民族学资料举例
共其毳毛为毡。——周礼·天官·掌皮
梁州雍州贡织皮。——禹贡
冬日狍裘。——韩非子·五蠹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胄皮。——汉书舆服志
裘所以佐女工助温也。——班固:白虎通
唐安禄山恩宠无比,其所赐有绣鸱毛毯。——酉阳杂俎
凡取兽皮作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宋应星:天工开物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刘向:新序
裘装文献举例
望而视之,欲其荼白也;进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抟之,欲其无也(加走之底)也;视其着,欲其浅也;察其线,欲其藏也;革欲其荼白而疾幹(加三点水)之,则坚;欲其柔而屋(加月旁)脂之,则需。
—— 周礼·考工记
锦衣狐裘,诸侯之衣也。
   ——礼记·玉藻
裘之饰也,见美也。吊则袭,不尽饰也。君在则裼也,尽饰也。服之袭也,充美也。
         ——礼记·玉藻
裘装的文献举例
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使自身受到图腾的保 护,就有同化自己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辫其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
——弗雷泽
此东北之夷……居住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
——汉书·地理志
河姆渡遗址出土6900年前的纺织机具部件和蚕纹装饰的象牙盅。
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距今5600 ~ 6000年的人工切割蚕茧;辽宁沙锅屯仰韶文化时期的石蚕;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500年的丝织残片。
浙江吴兴山漾出土距今4700年的丝织品。
五、 丝绸:云想衣裳花想容
古代人们的衣生活,大致可分为中国的葛麻丝绸文化圈;印度的棉布文化圈;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羊毛亚麻文化圈;南美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地的羊毛兽毛棉花文化圈。
1.人类不同的衣料文化圈
2.甲骨文中丝绸的记载
左为素纱襌衣,48g,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衣长160cm,袖通长195cm,袖口宽27cm, 腰宽48cm.下摆宽49cm,领缘宽7cm,袖缘宽5cm。
右为当代仿制品,用天蚕丝襌翼纱仿制,重51克。
3.素纱襌衣与仿品
2007年春北京国际时装周T台展示作品
罗马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资金。因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利纽斯(23 ~ 79)和哲学家塞内加(4 ~ 65)都把丝绸当成国家衰败的象征而贬低它,蔑视它,罗马元老院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都不起作用。
罗马人以为丝绸是用树的纤维织成的,以为善饮水的塞尔人能活到二三百岁。
制造丝绸的秘密,5世纪才传到土耳其斯坦,6世纪传入君士坦丁堡,7世纪传入西西里。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里希托芬把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交通网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一名称便流行起来。
4.丝绸的西行
我见过一些丝绸制成的衣服,这些所谓的衣服,既不蔽体,也不遮羞,女人穿上它,便发誓自己并非赤身裸体,其实别人并不相信她的话。人们花费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家进口丝绸,而损害了贸易,却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贵妇人在公开场合,能像在她们的房间里一样,裸体接待情人。
——塞内加:善行
丝绸制造过程复杂,运输途中危险,商人谋利和官方税收,便成为等同黄金的奢侈品。
5.公元一世纪西方有关反应
凯撒大帝头像
  
  这则故事出于《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名伍员,原来是楚国人。伍父奢是楚国忠臣,因进谏得罪了楚平王,与长子伍尚一起被害。伍子胥只身逃出楚国,流亡到吴国,后来帮吴国打败了楚国和越国。其时,楚国的边境县钟离和吴国的边境县卑梁相邻,两地都种桑养蚕。一次,两边的采桑女因争夺桑叶发生纠纷,引发起边民冲突。楚平王闻讯大怒,即派兵攻伐。吴国当然也不甘示弱,派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伐楚。一场蚕桑大战,结果吴国获胜,占领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国诸侯各国对蚕桑的重视,为了争夺几张桑叶,不惜兵戎相见,可见“蚕茧大战”古已有之。
6.掌故:吴楚蚕桑大战
《汉唐地理书钞》、《搜神记》说蚕由一姑娘所变。荀子.赋篇》:“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各伏各而夏游,食桑而吐丝。”
《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反)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中华古今注》卷下:“大古时人远征,家有一女,并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归,吾将嫁汝。’马乃绝缰而去,之父所。父疑家有故,乘之而还......父乃射煞马,曝皮于庭所。女以足蹙之,曰:‘尔马也,欲人为妇,自取屠剥,如何?’言未竟,皮欻然起,抱女而行。父还,换女后,大树之间得,乃尽化为绩蚕于树。”
7.蚕的神话传说
六、棉花
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一些,棉花及棉纺织品已经传入中国。
今天所见的新大陆棉种的陆地棉和海岛棉都是清末民初引进的.此前的都是旧大陆棉种,即非洲棉和亚洲棉。非洲棉和亚洲棉都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据研究,非洲棉是最早变成一年生草本的棉种,很早就在印度克什米尔经并一带普遍种植,然后向四处流传。
亚洲棉则发源于印度的east bengal。此种棉在印度本土13世纪还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它最初传入中国时,还是原状,但很久以后,传入长江流域,纬度升高,气温降低,竟变异为一年生植物,形状也由灌木变为低矮作物。
1.棉花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宋以前,大约有1000年之久,棉花的种植始终局限于边疆的少数民族之间,而未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
非洲棉和亚洲棉经南北两条路线由印度传入中国。
北路从克什米尔以北经西域到达中国西北几省。
南路是从亚洲棉的发源地印度阿萨姆经缅甸的北角传到云南西部,再沿着中国西南边疆繁殖到闽广。
北路:由西域传入的棉花,始入期为公元2世纪。
路线是从西巴基斯坦,进入新疆吐鲁番盆地、阿斯塔娜(2世纪);于田,哈拉和卓、喀什等地(7世纪),再进入甘肃河西走廊,最后到达陕北一带(12世纪)。
译名源自梵语patta 。原意是“条”、“带”,纺织业发生后,引伸为布幅。古印度文献称中国丝绸为chinapatta,即中国布。古印度棉普遍, patta一般指棉布。中译名有白叠、帛叠、钵吒、白曡、白氎等,后又衍生出曡布、氎布榻布等。
《旧唐书高昌传》:“有草名曰白叠,人采其花织以为布。”姚思廉《梁书》卷四五《西北诸戎传》:“高昌国多草木,草裙带茧,茧中丝如细卢(加丝旁),名曰白曡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大唐西域记》写沿途各国“其所服者,氎布等。”
唐长安城内已有白叠布店。李白、杜甫、白居易诸人可能穿过新装。
元孟祺,1273年奉旨编《农桑辑要》卷二说:“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种于陕右。”
此棉生长期短,130天即可成熟,适于西北种植。但品质差,产量不高,且西北干旱空气湿度不够,棉纱易断,只能纺织粗糙的棉布。纤维短,适于做棉絮,日久不易板结而疏松。更重要的是棉花引种愈向内移,愈受到丝麻业的抗拒力。中国早期丝织业都在北方。汉长安设有东织室和西织室,拥有织工数千人。唐时有织染署,下辖25个“作”。由此路线传入的棉花,到陕北已达终点,其竞争力无法侵入关中平原。
到了明清,从南方传来的较优棉种取代了西北各地的草棉。民国初年,陕西韩城还种这种草棉,当地称柴棉。抗战时甘肃偏远地境也偶尔发现有种植者。
南路:由云南传入的棉花
汉初另有条通往印度的捷径,即由四川经滇西,过缅甸北端而入印度的阿萨姆。此地正是木本亚洲棉的发源地。此棉种遂沿此路线带入中国境内。最先到达的是云南“哀牢夷”居住区,汉时属永昌郡。
最早提哀牢夷植棉是4世纪东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不久,范晔《后汉书》再申此说。章怀太子注《汉书》说帛叠是白叠花布,也就是棉花。
由缅甸北端传入云南永昌郡的木本亚洲棉,向西川发展的那一支受到丝织业的抵制,到了唐代几乎完全绝迹。而从永昌郡向东蔓延的结果,则未遭遇重大阻力。棉织品虽不是丝织品的敌手,但比南方番民的土著衣料要优越得多。
大约在汉以后,印度本土的木本亚洲棉已由野生棉演进为栽培棉。植棉首先到达广西及越南一带,译名为“吉贝”。再到海南岛、福建,一路传下来。
差不多同时,两晋南北朝时,汉译佛经把栽培棉译为吉贝、劫贝、家贝、劫波育、迦波罗。
唐梵文专家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劫波育,或言劫贝者,论讹也,正方迦波罗。高昌名氎,可以为布。宾以南,大者成树,经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纫以为布也。”
2.记述棉花传播路线的文献资料
书名 所记年代 地点
南州异物志 220~ 280 南州
吴录 220 ~ 280 永昌、交州、交趾
南史 420 ~ 580 林邑
梁书 502 ~ 556 林邑
墨客挥犀 1023 ~ 1064 闽岭以南
岭外代答 1174 ~ 1190 雷化、广州、南海
诸番志 1174 ~ 1190 闽中
泊宅篇 1180 ~ 1200 闽广、海南
何以推进迟缓?
中国古来用丝麻葛纤维作衣料,且在这方面纺织技术有高度发展。蚕丝是连续的纤维(1500 ~ 2000m),麻是半长纤维。故棉花、羊毛一直处于边缘而难入纺织主流地位。当棉传入中国时,外国纺织技术,远较国人丝麻技术为劣,生产棉货费时价高,无法与丝麻产品竞争。且棉纤维制作要有去籽弹松一两道特有工序,而丝麻故国于此却无可借鉴。因而这些工序变成了棉货生产的瓶颈。因棉是短纤维,纺的技术也与丝麻不同。这些技术最初很落后。差不多直到宋末元初,才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从此才可以在生产力上与丝麻抗衡,问鼎中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3.农耕文明下的女性工艺
   影响棉纺织史的黄道婆
苦行僧用纸衣御寒。
        ——辩疑志
宋朱熹曾送陆游一床纸被,陆致谢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天狐裘软如棉。”
宫女衣皆以纸为护领,一日一换,欲其洁。
    ——明代文献
七、纸质衣料的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