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二章中华服色的远古演进众所周知,服色是服饰的三大要素之一。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服饰的最初印象与感受,首先是从色彩开始的。而对色彩的神秘感受,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大重要特征。中华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始于地老天荒的原始神话时期。从原始蒙昧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汉时代,在那漫漫长途的色彩发现与感悟的审美历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从一到二再到四再到五的历史性色彩图腾崇拜式的演进。简单地说,一是红色,二是黑白二色,四是青红白黑四色,五是青红白黑黄五色。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服色谱系。一、洪荒时代的一色独尊:红色崇拜需要说明的是中西不同的服色研究方法。牛顿以三棱镜析出太阳光线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之时,西方将色彩分析也和他们的文字创造一样,变为几乎是纯抽象的形式,以冷静的零感情介入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色谱定量研究的可操作模式,特别是电脑的介入可以将一种色彩分为数万层级。而中国的色彩观却是别有意味的。它以历史积淀和生命体验为依据,感悟定性,应称为色彩的人文研究或文化研究。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色彩都因其特殊的意味而构成意义世界,每一种色彩的内涵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与积淀过程。都云色彩美,谁解其中味?从考古发现来看,距今两三万年(18000~27000)左右,我们的先民,山顶洞人就对红色情有独钟。20世纪2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有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据当事人贾兰坡记述: 发现了完整的人头骨3个、躯干骨一部分。在躯干骨 之下有赤铁矿粉粒,还有装饰品和石器。我国很多地方都 有埋葬死者时洒赤铁矿粉的习惯。……在最下部的红色土 层中,发现了一块人的上腭骨……装饰物外,我们还发现 了鲕状赤铁矿碎块,其中有两块似人工从中间剖开,还可 以合在一起。它们表面有平形的纹道,表明当时的人们从 上刮下粉屑,当作颜料使用。因为我们发现一块椭圆形砾 石,表面被染成了红色。另有一块铁矿石碎块,一头磨得很圆滑,很可能它被当作画笔使用过。1. 山顶洞人的撒红粉活动:问题的提出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李泽厚:美的历程(猜测1)火崇拜的投影。似乎可以说,原始先民那里,一切观念的获得都需要在生活直觉中条件反射般地萌生,而这种观念从萌生到相对定型成为一定的认知模式,大约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历程。也许是一次无意中发现,是熊熊火焰让腥臊难咽的肉食突变为香味四溢的美味佳肴,人们便震惊于火红色那神异的功能和独特的魔力。2. 中华先民何以崇拜红色 先民狩猎图(猜测2)血液庄重神秘感受的升华。也许在为生存而出击的狩猎或战斗过程中,石掷棒击使得兽血喷溅或敌人血水成河,那刺激的红色自然意味着恐怖威胁的解除,胜利的获得,安全的预告,生存食品的保障,特别是成为可炫耀的英雄胆略与力量的验证。(猜测3)感恩太阳的闭目注视印象。 在先民原初的感受里,日落意味着一切的死亡与消失。周围的一切神秘深邃而恐怖。也意味着寒冷孤独。经过漫漫长夜无助的期待,而日出则意味着新生。周围熟悉的一切又由太阳送回,安全感因之滋生。温暖又使甚至冻得僵硬的自己渐渐活泼。逐渐的生理心理的愉悦产生感恩意识。感恩首先要注视。而太阳恰恰以其强烈的光芒不可注视。在轰响般的光芒面前不得不闭目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太阳鲜红的颜色。这一点遂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太阳最红,是天下最鲜艳的颜色。(猜测4)花果因红而甜美芳香的灵异。也许在山野游玩中那花朵鲜艳的红色有着醉人的芬芳,特别是那说不出的亮丽与美感。也许到处采拾野果的先民在反复品尝中发现,许多青绿的野果往往苦涩,而一旦染就红色就香甜可口,成为填充辘辘饥肠的美味佳肴了……1. 夏尚黑①夏尚黑的文物文献资料夏文字虽不可识,但夏文化的代表,龙山文化出土陶器却以黑色最多、最精美而被人称为黑陶文化。二、夏商二元对立:尚黑尚白《礼记·檀弓》明确指出:“夏后氏尚黑”。《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文献也有类似的说法。墨子及其弟子尊夏禹行夏道,衣服全然黑色布料。韩非子说禹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而涂漆,自是尚黑观念在生活领域的全方位观念。文字考古:家家庭的出现是原始部落解体夏王朝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驯化的动物主要是猪,而只有猪的大量饲养和拥有,小家庭因这一生活资料才能存在下去,“家”字的奇特创造与构型(宝盖下面一豕──会意字──屋宇内有猪才能成家),正彰示了这一远古的生活情态和文化心理。夏代不仅是龙图腾,而且也多猪图腾甚至熊图腾。特别是早期玉器龙饰因头部猪形而被人们称为猪龙,就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联想空间。② 夏何以尚黑 文字考古:婚、娶夏代作为一个从原始公有制破壳而出的私有制朝代,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已由群居的部落变而为以夫妻为轴心的小家庭,婚姻制度也由群婚对偶婚裂变而为夫妻婚姻。“婚”古字为“昏”,正是结婚定时为黄昏的写实;“娶”古字为“取”,会意字,耳是耳朵,又为手,只手拧着耳朵恰也积淀着男性抢婚征服中霸道无礼的文化密码。如郑玄注《周礼》说:“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熏裳缁衣,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者,执烛前导。妇亦如之。”《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周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黄昏时分,新郎及其随从黑衣乘黑车,新娘亦从黑车,仅用微微的蜡烛之光引路照明……,又不举乐,没有张扬狂欢的举动,静悄悄地,靠漆黑的夜色掩护,不是抢婚是什么?黑色的重要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③传统婚俗的文献资料黑色是休息的期盼与象征。原始苦焦的奴隶式劳作,劳动与收益的脱离使得劳动变成苦役,使得夜晚的降临才能戴月荷锄归,这黑色岂不是意味着休息与安逸吗?祖先崇拜黑色。祖先崇拜也因家庭出现而确立。生者占有了光明的天地,逝者只有飘逸于黑暗的王国,不只是亲自将逝者葬于黑暗的地下,而且生者只有在黑夜的梦中才可与逝者交游,黑色在这里无疑就有了神圣与威严的色彩了。刀耕火种下的土地评价。特别在刀耕火种的方式下,那烧荒造成的黑灰堆积层愈厚愈黑面积愈大,则必然导致收获愈多,那么,黑色岂不意味着粮食的丰收和生存的保障?④夏尚黑的猜测与假说①商尚白的文物文献资料《王制》有商“缟衣而养老”的记录。缟衣即素白之衣,用它来作为尊老养老的表示与象征,显然非尊贵之品不足以承当的。《吕氏春秋》:商汤之时,“其色尚白,其事则金”云云。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多次发现玉蚕、丝织品残片和青铜器上的蚕纹、各种玉人像的服装都显示出当时人们大量穿着的丝织品。2.商尚白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商之白陶与夏之黑陶构成了美丽的对峙形态。夏商不仅是先后朝代,而且也是东西并列同时发展起来的朝代。夏在西,商在东;夏为龙图腾,商为凤崇拜。西方为日落处,尚黑自有神秘与厚重;东方为日出处,尚白当是明亮与开阔;龙崇拜者,以龙多潜藏,隐身云里雾里水里,故爱其黑得深邃;凤图腾者,以其展翅翱翔亮丽无比,故崇尚白的圣洁。②与夏对峙的思维判断汤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以请雨者,为民也,若必以人祷,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以身为牲,祷于桑林之社。言示已,而大雨,方数千里。——皇甫谧:帝王本纪当我们看到甲骨卜辞中一再醒目地出现蚕的内容时,便不难感知这一神奇生物在先民心目中的非凡地位。商人重蚕而尚白战国铜壶采桑图商代青铜器上蚕纹拓片商代人穿绣衣石像残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