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2 课件(共22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2 课件(共22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
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
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
一、抽象纹饰的思维模式与具体途径
1.汉字创造的思维模式与抽象途径
现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汉字是由鱼纹演变而来,仍符合这一模式和途径:近年有人对庙底沟彩陶纹中的鱼形纹研究,认为它是带有表意性的由鱼文化遗存的符号,甲骨、金文中有些字如“四、五、明”等正是由鱼纹变来的。我国最早的辞典《尔雅·释鱼》直接将一些汉字的形态与鱼的形象联系起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鱼鳞谓之甲。”郭沫若认为甲乙丙丁是最古的象形文字,又可证实鱼画、鱼纹与早期象形字的关系。
汉字创造,还有图腾演变一说,认为“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图腾图象”。在远古时代,众多的氏族部落都崇奉图腾,各个不同,为了强调自我族群并与对方区别开来,他们分别在自己居处和物件甚至身体上描绘或雕刻自己图腾的形象与标识。这样,他们便创造了表示自己图腾和氏族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例如,以牛、羊为图腾的氏族,最早创造了牛、羊的象形文字;以熊、猪为图腾的氏族,最早创造了熊、猪的象形文字;以龙凤为图腾的氏族,最早创造了龙凤的象形文字……这种作为图腾图像的象形文字是文字萌芽时期最基本最古老的文字。后来在这些象形文字的基础上滋生了大量的同类字或同根字。
贵州安顺晒甲山红崖天书
伏羲画卦的特殊感悟,汉字来源的三种说法,实可互补而同一。仓颉观鸟兽之痕而造字当不排除以鱼为师,伏羲画卦取法天地亦着意鸟兽之文,而鸟兽原本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两大核心族类,而八卦形体与汉字原本可以互渗互融。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从不同角度都汇入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元文化的奠基之中,似乎成为一种不可挪移的思维轨迹,确乎有着民族集体无意识积淀于其中的共性与规律。再说,无论汉字或卦象本身亦可进入图案纹饰,或因它们的形体本身就是“纹饰”单独成为图纹进入服饰境界之中。
传统图纹的抽象造型,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果仅从其轮廓构形而言,就会发现有三种结构模式比较突出,仿佛是一种纹饰结构的文化原型,在后世的图纹中反复出现;仿佛贯穿历史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在不同时代的乐章中以直接的或变奏的形式展现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三种结构模式分别是方形(含直、折)模式、圆形模式与s形模式。
2.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如果就广义而言,八卦图像与方块字都是多种形态的方形纹饰。如右上图青铜器上的回纹:
但具体在服饰方面亦多方形图纹:
唐·宝相花纹织锦
元明红宝相花纹锦
S形模式图案:龙凤纹
山顶洞文化层中有在葬地撒一圈红色粉末;有穿着小圆孔的贝壳、鱼骨并系绳成为圆环的颈饰;辐员广大的仰韶文化彩色制陶90%以上都是在陶器口沿以红色带纹弦纹涂上一圈。
中华民族自古认为天圆地方。
夏人喜观天,夜晚除北斗星所有的星辰都在天上画圆。
这里含有对四围地平线的直觉感悟、对太阳月亮轮廓的模拟、对四时昼夜周而复始现象的抽象概括以及对圆孔铆隼结构器具如制陶轮盘纺轮等等的神秘崇拜意味。
3.三种图纹模式的原型与内蕴
太极图与纺轮图
从原始时代到殷商许多环形的鸟、兽、虫、鱼造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钱币形式多外圆内方、汉字由圆变方、房屋由圆形大房子变成方形四合院,当非偶然。
再联系汉语词汇“圆通、圆满、圆润、圆泛、圆美、圆活”等褒扬性的语义表达。
传统戏剧小说结构亦是合─分─合的圆环图式。
服饰方面除却上述举例,还有冠圆履方的款式,明清官员补子皆呈方形,而清代皇族补子却呈现圆形的格局……,更觉得方圆模式的体认有着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厚的积淀。
可以比较一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毕氏学派对圆形的欣赏是以数理逻辑为背景的科学审美萌芽,而中国方圆模式的钟爱却是基于神话思维的文化观照。
S形模式图案的神秘意味,诸说不一,但其思路大致是相似的。陈绶祥《遮蔽和文明》一书认为源自龙崇拜。因为龙从开始产生起,其基本造型就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原始彩陶中有大量的由点、线、块、面构成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由于不受具体题材的限制,它反而更能集中地反映人们的审美要求。其中水平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许多定型化的线条处理方式,那些最主要的平曲勾形纹构与联缀方式也与原始类龙形动物造型一样,恰恰是后来龙形的基本造型骨架。
S形图纹:彩陶纹与凤纹
殷商时代,最常见的几何纹样如曲折形、乳钉形、螺旋形与勾边形等基本纹样,不但大量出现在“类龙动物”形体的装饰上,而且许多基本纹样的产生,也与这些动物的鳞甲、躯体、眼睛、角爪等部分的变形、夸张与符号化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许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运用的交织纹样,都在其线条构成的端点部分或转折部分描绘出龙及类龙动物的头和躯体形象,仿佛使人觉得这些复杂的纹样乃是由龙的躯体缠绕而成。秦汉时大量的云纹、云气纹中,我们更容易找到龙的身影。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一书认为S纹是中国古代神灵的一种典型图式。甲骨文凡“神”字均写作“申”。《说文》:“申,神也。”在甲骨文、金文中写法如下:
很明显可看出,虽然弯曲的两边各有一道或直或弯的短线粘附,但它的基本结构是中间一道弯曲的线条为核心,中间的曲笔或方整或圆润,成为Z形或S形两种基本形式。甲骨文或金文,无论是方笔或圆笔,都可以自由地向两个方向弯曲。从“神”字的构型及其变种形态中,可以见出S纹是神的核心符号与象征。而当时及后世不少S形结构纹饰在这一思维模式的释读中有了沉甸甸的涵义。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