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5 课件(共20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5 课件(共20张PPT)《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章
中华传统服饰图文
作为一种衣物纹饰,当朝廷将某些样式垄断起来时,更多的样式在民间不断滋长着。
因为人在与天地万物的交汇中,在千万年的生活历程中,总会有所感悟,而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与取舍,使得民间服饰图纹逐渐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这便构成了传递千万年覆盖千万里的种种图式,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的体现。
一、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
1.民间吉祥图纹
民间服饰图纹的传承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约定俗成的。往往前人创新的格局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个别性在不断地模仿认同中就转化为普遍性了。
人们因之认为似乎只有如此才足以表现自己所拥有的世界和心灵,只有这种图案纹饰反映出来的生命信息才是深厚丰润的,能带来充分的诗意联想和美感愉悦。
如龙凤、麒麟、松竹梅兰、秋月、春水、鸳鸯、鹦鹉、高山流水、清水芙蓉等等,它们都是首先在前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的经典服饰中出现,在前人的作品中出现,因其借景抒情、凭图表意,展示美好的人生祈愿却又含蓄得体,恰到好处,便在普遍直接或变形地模仿中成为典型纹饰,成为某种人格的象征和某种人生经验的共名。民间服饰图纹艺术中的图式大抵都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许多吉祥图纹,又称瑞应图或吉祥画,是风行于我国古今的民间表现喜庆福善的图纹。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性发展和历史演变,其间又复合了远古图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重文化因素。
就其生成方式而言,其思维方式有着民间的直率、单纯与天真。有取物之声韵、物之形状、物之属性、物之意蕴等等。
民间吉祥图纹:喜上眉梢
连年有余·马上封侯·连中三元
民间吉祥图纹亦多汉字。
汉字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纹饰,更是一种经验图式。汉字的六书无论是象形、形声还是指事会意,都是对反映对象主要特征的简化或暗示性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汉字图纹就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喜、福、禄、寿”纹饰了 。
汉字纹饰
其一,原始图纹所展示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思维,不只构筑了服饰图纹的世界,而且不自觉地创造和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对线条的美感、对线条艺术情有独钟的文化心理结构初步形成了。
二、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
其二,抽象图纹具有的二重性内涵,它既是有意味的形式又是纯点缀装饰性的形式。  
一方面,这些看似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深化而来,其内容已积淀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线条。
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感情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知、逻辑、要领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受时,便自然成为一种不可用来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
另一方面,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原是有意味的形式──无论线条还是方形圆形还是S形模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其三,稳定的对应与内蕴的抽象干缩。
无论是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八宝还是民间吉祥图案,从形式上,它们的具象已不是原初的自然物象,而是抽象之后选择的理念对应物或抽象图纹,虽具装饰味,却成为直指理念本体的象征符号。
于是,看似人的社会性突出而自然的本体性却丧失了。情景对应是稳定了,但内蕴却干缩了。因为在这种种图纹中,表面看来自然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人的灵魂。深层看来,人也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几个抽象的政治伦理观念或宗教教条。原本内蕴丰厚的自然意象被本相对单一色调的目光刷新一遍,虽然主题突出了,但自然形象和人的整体形象消失了,彼此的丰富性的特征都被忽略被悬置起来,突出的只是与某一抽象观念相对应的自然物的某一特征,并且形成了一种稳态的关系。这样就造成了双重抽象,既是对物的抽象,也是对人的抽象,物的某一特征与人的某一品行教义规范分别被作为一种人与物中分离的元素,而人与自然的真实性、丰富性、多元性都没有了,生命的灵动没有了,生命的内涵浅泛了。这也是后世图纹往往显得轻飘的原因之一。
其四,图纹内蕴的重新阅读:形象大于思想或思想大于形象。对于传统的服饰图纹,用传统的方法去阅读,是知其所以然。但作为服饰文化的现代观照,我们对此应该保持思维的双重错位。
一方面是充分意识到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说那自成系统的十二章纹、明清补子、八吉祥、暗八仙、八宝以及民间吉祥图等服饰图纹的内蕴,应该大大超出了当初设计者的那几点僵硬的对应式的规定,而有着更为博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趣。而这些久久被束缚被压抑、被视为审美盲区的地方,往往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阅读中更容易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思想大于形象,是说阅读者的思想框架和规模远远大于设计图象本身的内存,不断开发出有关美学、心理学、文艺学、文化学等多重角度的阐释与理解来,或许那图纹只是个触媒,成为新感受、新思想的生发点。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