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孔子的服饰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3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孔子的服饰理论与实践 课件(共33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七章
孔子的服饰理论与实践
本章内容
正本清流,灵活圆通
比德思维,衣人合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传身教,敬畏服饰
“服使之然也”──服饰对人心的雕塑作用
推崇覆盖装身,反对袒露体肤
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
古今中外,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二个像孔子这像的圣人,他是如此关注服饰:从款式结构到服色,从制作衣料到穿着态度表情,都要反复论说,尽可能地身体力行,并以之用于教学过程,用于人际交往,用于品评人物,辨别是非,梳理历史……,也许人们会对孔子从伦理角度对梳理服饰的方式会见仁见智,但无碍孔子的服饰观穿越时空,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正本清流,灵活圆通
面对着服饰领域礼崩乐坏的种种现状,孔子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给予服饰以灵活而圆通的解释,使之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具有人文意味的礼制框架之中。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在服饰领域,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制度与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周代贬损的白服色此刻似乎成为引人注目与敬重的时髦服色,在《诗经》中我们不断地听到了对白服色近乎崇拜般的向往与歌颂。
周代尚赤的传统屡遭践踏。
冠冕等级制度自然很难有效地约束和推行了,人们在种种服饰上多有僭越……
对于如此这般的“礼崩乐坏”,对于种种服饰领域的逾礼行为,在孔子看来,也许有着“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忧虑与愤怒,但在直接面对时却更为冷静和从容。他似乎觉得凡事应吸取鲧禹治水的经验教训──堵截不如疏导更为有效而长久。
其一是对麻冕丝织的宽容
其二是对婚服僭越的默认
历代婚服僭越之源在于孔子的宽容态度
其三是对大禹陋装的高度评价
其四是衣评管仲
原则不让,抨击齐国流行紫色
齐恒公像
二、比德思维,衣人合一
如果说《周礼》将垂衣治天下的命题创造性地转化为世俗伦理政治的等级服制,那么,在孔子奠定的衣人合一的比德思维模式中,则将《周易》服饰说的神秘命运感与《周礼》僵硬的外在规定融化为内在的情感需求了。
《礼记·聘义》 中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解读玉饰。
如果说衣人合一的观念能够成立,衣装具备着与人一样的地位和尊严,那么倒过来想,一旦出现对衣装的强制剪割或肆意亵渎,沿着这一思维模式推演,那么就自然会被理解为对人的严惩与侮辱。
事实上古代相传的象刑,就是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相传上古尧舜时无肉刑,仅用与众不同的服饰加诸犯人以示辱,这就是所谓的象刑。
或许,上古有了象刑的传统或传说,孔子以异质同构的联想思维将其整合成为衣人合一的理念。
或者倒过来说也行,也许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孔子衣人合一的论断成为滋长象刑传说的思想土壤。
荀子释读传统象刑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春秋时代,虽说孔子理论认定衣人合一,但现实中衣与人并非水乳交融,有时甚至呈矛盾状态。而孔子一方面看重并思考盛装美饰精神性内涵,另一方面又要从人品人格的角度梳理衣人关系,提出文质互补的美饰原则。
信阳战国楚墓出土彩绘组佩木俑
孔子讲学图
文质互补的美饰原则
其一是君子正其衣冠
首先意味着重容饰,即外在形式上衣冠端庄
周正,符合礼仪规范,才在内蕴上显示为君子。
其次还表现在着装者的自觉意识,即只有君
子才能意识着装所涵蕴的衣人合一的重要性。
若逆向考虑,自然会推出衣冠不正者即非君
子的结论。倘若衣装歪邪,人品亦在贬损之列。
子路像
其二即文质合一观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鸟纹玉佩
人本衣末:与鲁哀公论舜冠
左:舜帝衣冠想象图; 右:舜帝陵舜帝象
重神轻物:评子路戎服
人品第一:曾子破衣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
四、言传身教,敬畏服饰
五.、“服使之然也”──服饰对人心的雕塑作用
孔门弟子听讲图
一定的服饰所积淀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观念,自然会在穿着时释放出来,要求穿着者以特定的仪容、言谈、举止来与之相适应。
汉服高揖(选自汉渊轩博客)
六、推崇覆盖装身,反对袒露体肤
冕服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七、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
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子以其解放自由的主体精神,以实践理性精神,各持颇多歧异的服饰观念彼此争鸣,为中国服饰文化拓展出相对多样性发展的格局,在不同层次上挖掘出了多样性服饰美学的文化的命题,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窥见服饰境界中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为衣冠王国的服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服饰命题
如讲究文质彬彬,衣人合一的服饰人格观念。
重视服饰本身积淀的人类文明视衣为有意味形式的敬畏态度。
着装讲究场合,讲究对象的礼貌意识和环境原则。
尊重他人因衣动情的着装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
强调服饰标识类别的观念。
着装重在群体和谐和内心笃诚的群体伦理本位与情感本位……
孔子服饰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如重伦理轻美感,
再就是重秩序轻自由,
重继承轻创新,
重共性轻个性,重外因轻内因,
重文化轻工艺等等。
孔子的服饰学说有着充分的理性精神。他的服饰学说,不像《周易》那样笼统,不像《周礼》那样外在与僵硬,而是有着具体的生活情境,有着外在服色、款式、面料和政治背景、历史事件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它更具体坐实,更容易操作,更有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不仅对他自己而言有着固定的价值体系和评断原则,构成了一定范型的思维模式,而且以其巨大的影响穿透时空,奠定和铸造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心理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