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十三章 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李渔纪念地:浙江金华芥子园本章内容衣以章身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内蕴拓展的服色斟酌款式成则画意,败则草标——饰物的别致讲求余论明清之际,中国的服饰文化观渐进成熟。李渔、卫泳等人就是其中代表性的理论家。他们却非如先秦之际诸子那样居高临下,以治国平天下的昂昂气势导引天下,而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境界充满热情与兴趣,对世俗的生命个体着装进行全方位关注,从而有着专注而深刻沉稳的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服饰话语的诉说并非广场大臂挥舞的呐喊号召,亦非朝堂高谈阔论的高台讲章,而是促膝相对的渗透灵魂般的细语叮咛,使得每个人都能浅入而深出,进入服饰实践环节之中。一、衣以章身古今所有思考服饰者,都会面临衣与人的关系问题。虽谈着装,但都或多或少地回避了人体形态。左:穿衣衫长裙的农妇(清初刻《康熙织耕图》)《周易》着眼于社会秩序。孔孟侧重于伦理群体和谐。老庄视人为自然而超脱之人。墨韩视衣为简单的生理包装等等。但弥漫在生活层面的历代讲求人体形态的美,却很难在神话、哲学等高级文化形态中表达,因而一直有不登大雅之堂的羞怯。而李渔则不回避,他思辨的触须直击“人身”,提出“衣以章身”的观点,直面人的形体、容貌和仪态之美,较为系统地论及装饰的具体性等等,故显得后来居上,青出于蓝,带有一定整合意味。左:对襟外衣、长裙加云肩的上层妇人(采自《燕寝怡情图》)首先,衣以章身意味着人身上升到了服饰境界的主体位置,且得到了形上层面的推崇与表达。康熙原刊本:李渔《闲情偶记》其次,衣以章身,意味着衣妆扮饰是人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行为,是世代修练的美饰功课。右图:李渔书法立轴再次,衣以章身,则意味着扮饰的适度性,即恰到好处。右图:明代披云肩、穿比甲妇女(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四,衣以章身,还在于衣人和谐相处,自在自然。右图:明代披云肩、穿比甲妇女(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二、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首先,他提出并阐述了“与貌相宜”的服装质料原则 。右图:日本人所绘李渔像其次,李渔指出布料之精粗旨在衬托肤色之美。再次,李渔认为,饰鬓论髻之物应崇尚自然。李渔像(采自《都是性灵食色》,重庆出版社2006年)不难看出,他们理论的立足点完全位移到具体的个人。在这里,突出的是讲求实用与理性,是着意于人自身的美观,着意于人生理的感受与生活的方便。如此说来,看似轻巧,实则是将服饰实用化、世俗化、理性化的时代之声。这是着装层面的人本性意识的自觉。右:清初裹巾子或戴眉勒、衣衫、长裙农妇(采自清初刻《康熙织耕图》)三、内蕴拓展的服色在中国服饰文化格局中,服装色彩自有其丰富的蕴含。它的褒贬与流行,在历史性的演进中,更多的成为政治伦理话语的象征符号。但在李渔“衣以章身”的文化目光扫视下,服色在这里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表达。其一,他提出了服色与貌与面色相宜的原则。将服色提升到一个新的文化视域中去了。其二,李渔认为服饰的部分之色应服从整体,应达到衣装整体色彩的和谐自然。其三,贬损赤红色。自从山顶洞人崇尚赤红以来,这一色彩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居高不下,朝野均以之为吉祥色。而李渔却横刀立马,发出诘难之声。下为唐与元时红裙展示图:其四,推崇青色。青色在古代所指色彩不一。李渔此时所指即黑色。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如此叙述平易亲切而厚重深透,既预设了古今中外普世推崇的肌肤美白审美原则,又预设了青春为美的着装审美原则。服饰境界的理想层面就是青春意象,使年少者愈年少,年老者极显年轻,这才是服色展示的最佳状态!这才是服色评判的千古不移的原则。老少咸宜,男女咸宜,贫富咸宜,似乎有着海纳百川、平易近人的现代民主风度。借用李渔此语评说舶来品牛仔裤,亦是舒展妥贴的文字。众所周知,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剑拔弩张的氛围或优美文字的粉饰,而在于普世价值的表达与积淀。李渔的服饰色彩学价值即在于此。他一再提及,且中规中矩,并非漫无边际的随谈,而是深层思考,有原则,有立足点,有评判的坐标系,一再确立起服色的普世性原则。再从实用层面上看,李渔将青之耐脏与宜体适用联系起来 。钱选:贵妃上马图(局部)其五,李渔记录并剖析当时的流行色演进现象。关注流行色,不只留下了服色演进、时装运动的珍贵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李渔对服装流行色予以深度解读,将其变变不已的情状归因于非理性力量的驱使。四、斟酌款式李渔不只形上重道地抽象玄思,而且也形下重器地推荐款式,无论服与饰都具体到位,重在如何扮饰得体,无论贫家富家,在各自可能的条件下达到着装舒适与美观,达到提升主体形象的视觉效果。首先,李渔强调衣分家常与盛装之别,强调其不同的制作与评判标准。卫泳则强调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环境着眼选择不同的着装风貌。唐寅:蜀王宫姬图着装有家常与人前之别,期待有适用与美观之异,这也可构成两极,李渔一并论之,兼容并包。在李渔看来,盛装作为礼仪自应接受,但须知这是人情,是美饰,亦是服饰的桎梏。他特别指出新婚女子可盛妆,毕竟是终身大事,毕竟父母操办一场,但只可这一次,只可这一月,终生再不受此桎梏之累。其次,李渔强调衣着与形体相称,就是要通过衣着而突出表现美的形体。任重:仕女而李渔则进一步就衣着创造美的体形举出两个款式,一是唐人创造的半臂,一是古来流行的腰带。推荐二款式:一为衣服,一为饰物,表面看具体讲述了穿着技巧,实则在预设的二前提下展开己观:一是要身段苗条;二是细腰。以此借衣饰创造的体窄错觉,推崇苗条的美;腰细,是明晰的节奏感与线条的美。总之通过服装造成错觉,从而达到提升主体形象的直觉效果。刘章昆:仕女画再次,通过服装的搭配达到身体部位的强调与掩饰。李渔主张“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他认为高底鞋美感在于脚小与瘦的视觉效果。脚美者鞋色当与地相异以期更露,而脚大者鞋色当与地同以期藏拙。清代花盆高底鞋此前服饰话语,着意男装,女装只是边缘话题。李渔等更倾向于谈女装,这原也是一种时代的转型。是女装即将走向时尚主体,且成为服装主体话语的自然表达。李渔所否定的水田衣(采自《中国历代服饰》)五 、成则画意,败则草标——饰物的别致讲究其一,在饰物层面,李渔将“衣以章身”的原则具体化为“以人饰珠翠宝玉”还是“以珠翠宝玉饰人也”的取舍问题。卫泳也是这样。其二,饰物之美在于衬映头发与肌肤之美。李渔一再强调饰物本身别突出,它的出现是以其些微的点缀,与人身或肤色或发色构成不同语境的互动,而不是喧宾夺主。唐代壁画中的头饰图其三,盛饰在特殊情况下虽不得不为之,但毕竟是桎梏与苦行。 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而李渔以为饰鬓论髻之物应崇尚自然 。六、余论李渔等人生活于明末清初,他所面对的是中华民族发展了已有万余年的服饰文化传统和成果。李渔卫泳等人的服装观念带有思想解放的意味,也是在前人的铺垫和时代的思想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在李渔等的服饰话语中,虽没有明确提及身段各部位的比例问题,虽没有将人身细划或冷静从容如古希腊哲人那样直面人体作抽象玄思,但毕竟提出了人身这一概念,这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一大飞跃式的表达。李渔的服饰观是系统的服饰境界的反思。他的服饰观可以细划为彼此呼应且层级显然的命题,深刻独到却又不是高台讲章,而是亲切如促膝谈心,将个案普遍化,将原则生活化,由特殊引向一般的模式化。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大剧院广场李渔雕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