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1 课件(共17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1 课件(共17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
从原始巫术礼仪到世俗政治伦理生活,服饰始终是中心话题之一。原始神话、巫术图腾有它神圣的出处,世俗的伦理政治有它显赫的身影。也许人类从裸态装身到覆盖装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大到关乎国家的盛衰,小到涉及个人的存亡与荣辱,任谁也难以推诿开去。
此时此刻,服饰就是时代的命题,谁要思考这个时代,谁也就无法回避服饰这一命题。
老子像
庄子像
和儒家学派奠基人孔子一样,作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与庄子,对服饰同样有着极大的兴趣,且有着一系列独到而有穿透力的见解。
老庄是先秦时代最早用反省的态度面对现实与历史的哲学家。他们也在服饰文化各个层面中发现了它的负面影响,并以多样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
《道德经》提出“圣人被褐而怀玉”这一服饰命题。
所谓被褐怀玉,既是内持珠玉外着粗褐陋装的真实写照,又是注重人的内在美质忽略外形美饰的人格象征。
庄子认同并追步这一命题,并将其发展为“养志忘形”的境地,意即服饰境界可达到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陶醉于心灵的满足而不知此身何在。
一、被褐怀玉,养志忘形
作为前任西周守藏史,出于职业的方便与内向沉思的个性,自然对历代人们处理内美外饰的经验教训较多地关注。
多少年来,作为《周礼》规范下等级服制的一员,对于冠冕堂皇的朝廷礼服的束缚与空洞,应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生于春秋乱世而久萌退隐之志的他,即便积攒有薪金,足以盛服美饰地炫耀,但那与隐居心志相违,且不能真正淡然隐居。
这一命题既是洞察服饰境界的智慧闪光,也是着意身体力行的夫子自道。
老子主张被褐怀玉的缘由
被褐怀玉境界在庄子的表述中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甩袖无边清风明月式的高人。庄子本人亦如是。
粗服乱头,布衣麻鞋,随意箕踞……
在这些貌似粗放简陋的服饰行为中,却最为深刻地表现出老庄渴望重估服饰文明价值的意愿。在庄子看来,如果以传统礼仪作底的服饰惯制算是文明,那么文明不如不文明,也许不文明才是最好的文明。
影响了整个文景之治的时代风貌 。
深受儒家服饰观念影响的贾谊人生悲剧因素之一是与汉文帝服饰观的冲突。
被褐怀玉、养志忘形观念影响久远
范曾:八仙图
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所推崇的八仙多粗服乱头
王夫之画像
历史文献记载的隐居山林的高人韵士中,有披览不尽的简陋衣装。
如同发现了道德伦理的欺骗性一样(从《道德经》揭示的“仁义出,有大伪”,到《庄子》嘲笑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提示人们应注意服饰的欺骗性与扮饰性。
二、质文错位:发现服饰的装扮或欺骗
剧装的扮饰性
庄子与鲁哀公辨儒服有思辩性,也有幽默感。
问题不在于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而具有文献性,而在于它洞穿了服饰功能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衣装与人品的关系并非一定如孔子所说的合二而一,有时竟可以南其辕而北其辙。
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
服饰功能意义的欺骗性的提出,在服饰文化建设上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倘作为中性表述,服饰的欺骗性可命名为服饰的扮饰性。作为常规现象,服饰的美感很大一部分建立在遮掩与矫饰人体的缺陷与不足上,这就自然而然地借助并强化了服饰的装扮功能。
作为特殊领域,如表演,艺术的扮饰效果很大意义上是要借助于服饰的欺骗效应的。
清沈容圃绘京剧服饰:同光十三绝
不同生活角色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要有相应的服装扮饰。
孔子虽也看到衣与人的不和谐,如文质相胜的偏正状态,但他正面引导着衣人合一的理想。
庄子却进一步将窗纸捅破,衣与人清楚地分开,指出了质文错位,即二者常常悖谬的黑色幽默现象。
在庄子心目中,衣饰在某种程度有相对的独立性,且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庄子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他冷静地捅破了服饰与人的深层关系,即服饰装扮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往往与着装者本人的内在资质并无必然联系。
倘若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孔子所着意构筑的质文互饰、君子正其衣冠的思维模式中可能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会显得异常醒目。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