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2 课件(共32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2 课件(共32张PPT) 《中国服饰文化(第2版)》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八章
老庄服饰思想初探
一、服色的异化及神化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提醒人们,在注意先秦“百家争鸣”时,别忘了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即色彩与图案大发现、大发展的时代。
当时的色彩繁杂富丽。历代君主对色彩有尊崇,色彩的不断发现与染色技艺的普及与提高,上层社会对色彩的热衷,往往会引起全社会的模仿流行,并很快走向极端与异化。
色彩,具体说来是服色,此刻也明显成为“礼崩乐坏”的重要层面。
 
孔子强调“黑当正黑,白当正白”以及“恶紫之夺朱”便是这一现状的反映之一。但孔子只是顺着政治伦理的路径延伸而去,想整顿梳理服色的秩序。
而老子,经多见广。深思熟虑的老子则洞察出色彩的过分美丽会诱发主体的迷失,便作如此惊人的当头棒喝。
的确,人类一旦消失了自我,再绚丽的色彩又有什么意义呢? 
老庄深深厌恶服饰等级伦理秩序与观念而拒绝相应的色彩。
在审美意义上,老庄似崇尚远古人的单色,总体主张向单色回归,如《道德经》所说的“知白守黑” 。
黑白方格logo标志变化图(采自呢图网http://www.nipic.com/show/3/82/f733bdcc6aa42dae.html)
选择黑色作为一种精神体现,不只是因为先师的影响和文献的记述,更主要的是之于人的心理,黑色能产生深层影响,生出神秘、静寂的感受。作为无彩色,黑色的无光对人的视觉有种消退之感,这种规律恰也暗合了道家清静无为的避世远尘、淡泊无为的思想。
太极图
在服色方面,有一种特殊的神化色彩。它对中国服色影响深远,出于老子却并非他本人论述或提倡所致。这便是神奇的紫色。
不少文献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涵谷关紫气东来的故事。紫色成为老子的象征而兼备了神圣的意味。
范曾:老子出关图
老子被道教神化而崇奉为太上老君。道教崇尚紫色。
齐桓公着装喜好紫色是否在这里吸收并寄寓了神圣的意蕴?
孔子反对紫色流行却未能抵挡紫色在后世冠冕之服中优于赤红地位的谜底也许就在此?
二、 素淡之美:大音希声
从对朝政腐败而“服文采,带利剑”奢侈行为的愤怒谴责,到对“美其服”理想王国的深情向往,我们发现,老子的目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摆荡。老子远离政治,亲近自然,他往往从巨大的历史坐标系中来观察现实,以切身的现实感来总结历史。
文征明绘:老子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道德经》的这一命题,如果不只狭义地理解为色彩选择,那就可展示为服饰风貌的自觉追求:知道明亮鲜艳,却甘愿素朴暗淡,作为天下的范式。
西安唐墓中古代隐士图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一命题在老子,在根本意义上当然是界定服饰。但它却有老子更为深厚的哲学铺垫。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外在修饰往往会淹没了人自身的美感力量。
从辩证法的角度讲,物壮则老,盛装美饰过度就会走向自身的对立面,反倒不如无饰。
从人法自然的角度讲,像狂风暴雨那样的威势与绚烂之美只能绽放于一时,只有天地日月那样淡远才能恒久。
从“大音希声”、“大器无形”的哲理认识出发,老子就是不让人去追求表现的铺排与华丽,而在朴素自然中给心理意志留下更大的活动余地,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回味之处。
格里泽尔达·霍德尼斯:时装画
倘认真说来,老子这些言辞并非针对具体的服饰,但作为哲学理念,作为对于生活全方位的系统反思,服饰自应在老子的哲学视野之内。或者说,我们试图在老子发现的人生方程通式中代入服饰这一数值,结果发现这一方程式仍能成立。
孔子问礼被数落可能因服饰引起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图
据《史记》描述,老子指斥对方骄气、态色、淫志等即是直指着装形象。
很大的可能,孔子仍是一贯的盛装美饰,引起了老子深深的反感与厌恶。
在孔子并非挑衅,而毋宁首先是示敬,盛装自尊以尊人;孔子主张衣人合一,以为华衣繁饰都是君子风度的展示,是美德的象征。
晏子像
韩非子像
孔子的服饰礼仪曾引起晏子、子桑伯子的反感。
韩非子《 解老》:“衣食美则骄心生。”
在这一背景下,不难理解,孔子的服饰风貌越精心营构,在老子的价值体系面前,越接近南辕北辙的表演。
三、平等与宽容:服装模式的多样性
老子喜讲辩证法、相对论,讲美恶、长短、高下、古今、巧拙、华实等等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在服饰领域,庄子往往将这一相对论演绎为服饰模式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性。
在宋人资章甫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原优越论者目光下的越人荒蛮可笑,而是愚蠢的宋人不知天下服饰并非一律的见识。
宋人聂崇义拟定的章甫图
庄子虽谈礼仪的古今之变,但举例却一再是服饰境界。从针对性来说,为道家抨击的儒家谈礼仪多落实在服饰上;从修辞习惯上来说,人们一般所用的喻体都是自己非常娴熟的内容,即是说庄子对服饰有自己明显的向背,并在此中置入了服饰价值的隐型结构。
在孔子强调服饰政治伦理功能的礼仪之美时,庄子却敏锐地发现这种美并不一定是美的极致,且并非是唯一性的。
服饰之美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美的标准应是兼容性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若一味确定某种美为唯一,那么就会限制人的身心自由,对人带来压抑和束缚。
沿着这一思路联想下去,天下服饰各美其所美,彼此平等相容,不知定天下于一尊为何物,那不就是百花齐放的境界么?
在整个社会普遍讲等级论地位的时候,讲平等、讲宽容就是对现存秩序直接而宽阔的挑战;当前者成为着装观念的主体而负面效应不断累积时,后者的提倡就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进步与向往,一种人文关怀的诗意表达。
四、服饰舒适性原则
庄子这里将心灵的舒适与履带的舒适相提并论,显然是将舒适性放在了评判服饰的最高标准的位置。从而人们可以在着装行为中,洞见了礼仪规范之外一番别样的天地,遵循一种亲切诗意的标准,追求一种得意忘形的生命体验。
孔庄比较
孔子在着装问题上,总是考虑别人是否称心如意,政策礼仪上是否允许,公众情理上能否接受,把着装的裁判权交给了社会。
而庄子则从主体角度切入,服饰是否带给自己肢体的舒服,并给定了理想效果的标准,把着装的裁判权留给了自己。
在孔子那里,是人人都应克制自己顺从社会秩序的总体模式。
而在老庄这里,则有着个人着装的生命体验与自由。
孔子服饰学说适合礼服系列。
老庄着装命题吻合休闲时尚……
五、形全形残,任纯自然
赵孟頫绘老子像
全形就是在形体上保持完整,不因修饰而破坏形体或者因劳神劳力而使形貌衰敝,要保持形体的天然美色,反对雕饰。
形全有肯定自然美的意味,但在老庄更多的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并不怎么关注形体之美。
他们往往将平常淡泊的精神美看得重于形体美,甚至忽略、贬损形体美,因而就容易把两者弄到对立的地步上去。
如《道德经》一再推崇“婴儿”、“赤子”的境界,庄子就有形残而神全之说。
甚至还可以发展成一个思路,即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老庄这一思路,歪打正着,与儒家回避人体美的思想合流,使服饰与人体的关系不能成为正当的学术问题而展开讨论。
服饰境界中人体美的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中处于半遮半掩的尴尬境地,严格说来,它是不能步入大雅之堂的。只能在能工巧匠的心领神会中,在世俗此起彼伏的服饰流行潮中暗示出来,流露出来。
从高级精神的角度讲,因为缺少哲学思想的支持呵护,服饰中人体美的问题在历史上屡遭贬抑,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表现是非法的,是“低级”的。
服饰设计,不是为了表现人体的美,而是上下两极摆荡,上线着意迎合礼制的规范,底线是着意防范露体的丑。
在制作工艺上,则回避或无视人体而一直在面料、图案上大做文章,一直满足于平面剪裁的模式,而未能突围、创造、寻找多样化的途径,自然不能想象西方着意人体美那样的立体剪裁模式。
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于右任书《道德经》立轴
老庄认为美是一种生命自然本原的流露,而不是人工的雕饰;而人工雕饰恰好造成了对于人的束缚和伤害。他们总是反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反对一切违背自然之理、违背万物的性命之情的做法。
如庄子认为外在的修饰往往导致内在精神的泯灭,人的穿戴过分就会使精神受到限制,陷入不自由境地。
七、余论
老庄反省历史,多侧面地发现了服饰与人本末倒置的异化现象。他们虽在思维方式上有从反面立论的特点,但由此看到了服饰文化发展中大量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他们在反对人在美饰中的异化行为与观念之中,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体精神。
在时装潮漫卷全世界的今天,在服饰文化发展同样有着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的今天,老庄放射着先知光芒的服饰反异化思想,确乎有着思想启迪意义和警世色彩。
如果说孔子从正面提倡的角度,着意对服装整体进行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建构,那么,老庄则是从个性意义上对其弊端给予解构。
孔子着意于着装的社会规范与群体和谐,试图从服饰角度建设一个展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伦常秩序,他认定个人着装应是顺遂而不是忤逆或破坏这一庞大的体系构建;而老庄着眼于个体生命的自在随意,看到了着装惯制中群体霸道与虚伪专制的一面,将孔子津津乐道的那些服饰礼制视为对人身心的束缚和伤害,从而给予他们无情的嘲讽与诅咒。
他们虽不无偏颇之处,如过分夸张简陋着装的风貌等,但有了这一反省意识,就多了一个梳理服饰命题并将这一思辨活动引向深入的对谈者,就多了一份剔除俗滥、倡导健康的清醒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