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外园林发展史简要回顾 课件(共47张PPT)《园林规划设计》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中外园林发展史简要回顾 课件(共47张PPT)《园林规划设计》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园林规划设计课件
第一章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综述
一、中外园林发展史简要回顾
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
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周维权 2008)
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
生长期
转折期
全盛期
成熟前期
成熟后期
a 周文王灵囿
b 汉上林苑建章宫
图1-5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时期——生长期
图1-6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时期——转折期
图1-7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时期——全盛期
图1-8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时期——成熟前期
(周维权 2008)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自然,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把山、水、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画的情趣
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即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可通过浓缩自然山水创设“意境图”、预设意境的主题和语言文字等方式来体现。
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周维权 2008)
古埃及的造园
埃及气候干旱,处于沙漠地区的人们重视水和绿荫。尼罗河古园艺发达,公元前3500年就出现了有实用意义一般庭园呈矩形,绕以高垣,中庭植树及设池,后院有蔬菜园或葡萄园。可从埃及公元前古墓壁画上,看到庭园的方直平面的布置。
同时古埃及人相信现世成就之物在来世也能享用,所以陵园、神庙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形式,园林建筑以规则、对称式布局为主 。
古埃及园林派科玛拉平面图
(针之谷钟吉 2004)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巴比伦的“悬园”
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土地肥沃,森林植被茂密,园林以自然风格为主,以狩猎为主的森林猎苑是其园林的最初形式。
公元前7世纪的“悬园”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由一座金字塔形的数层露台构成。顶上有殿宇、树丛和花园,山边层层种植花草树木,并用人工将水引上山,作成人工溪流和瀑布,远观有将庭园置于空中之感。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希腊的造园
希腊人把果蔬园进一步建成装饰性庭园,植以花木栽培,发展为住宅内规则、方整、柱廊园形式。大多数园的中间部分设祭坛或神庙的建筑,还创造了各式水景、水池设在花丛中,种植果树,观赏花木,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活跃,促使希腊造出了运动场、运动场边宽大的林荫走道和路边塑立哲学家头像的“哲学家小径”以及圣林(神庙四周的树林)等公共园地。
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热爱自然的希腊人的庭院开始向屋顶花园发展:渴望宁静的哲学家也开始在城外建造别墅,希腊人爱好培植珍木异卉,试验驯化大量的外来植物。重视灌木修剪技术,把厅堂都用花卉植物装饰起来。
带列柱中庭的住宅平面图
(针之谷钟吉 2004)
德尔法的古希腊神庙
(针之谷钟吉 2004)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罗马的造园
希腊被罗马统治以后,达官贵族羡慕希腊人的生活。争相建造私人别墅。由于古罗马人不热爱体育比赛,所以古罗马的造园不同于希腊,出现了作为美术品陈列所的公共集会广场,那里限制奴隶和工匠进入。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经济实力雄厚,文化艺术繁荣,历史上盛极一时。帝国第一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进行了大规模的罗马城市规划。
意大利半岛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树花繁茂,有丰富的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等石料,加上从各地掠夺的财物,为造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享乐生活,达官显贵,争相造园,极为兴盛。
这种贵族的宅邸,常以房围之,设庭于其中,一般呈几何形状,利用雨水水道为喷水、流泉,以花坛、剪饰、迷阵或盆栽植物及大理石制作的雕像装饰之。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罗马的造园
古罗马庭园局部一(尼科尔斯)
古罗马庭园局部二(特里格斯)
古罗马庭园局部三(特里格斯)
哈德里安庄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波斯的天堂园
西亚造园始自波斯,波斯是名花异卉发育最早的地方,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处。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天堂园”,四面有墙,墙的作用是和外面隔绝,便于把天然与人为的界限划清。
从8世纪被伊斯兰教教徒征服后,波斯庭园开始把平面布置成方形“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在西亚高原冬冷夏热、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的情况下,水是庭院的生命,更是伊斯兰教造园的灵魂。
费因园平面图
(针之谷钟吉 2004)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西班牙 “狮庭”
从公元6世纪起,西班牙就有希腊移民,以后又是罗马属地,故造园仿罗马中庭样式。公元8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又接受伊斯兰造园传统,公元14世纪前后兴造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经营百年,由大小六个庭院和七个厅堂组成,以1377年所造“狮庭”(Court of Lions)最称精美。庭中植有桔树,用十字形水渠象征天堂,中心喷泉的下面由十二石狮圈成一周,作为底座,因此以狮名庭。
各庭之间以洞门联系互通,隔以漏窗,可由一院窥见邻院。这种扩大空间的手法,在中国园林中是常见的。在阿尔罕布拉宫内,几乎感受不到伊斯兰宗教凛然不可犯的气氛;尽管布局工整严谨,而幽闲静穆,倒与中国古典园林近似。
植物种类不多,仅有松柏、石榴、玉兰、月桂,杂以香花。
建筑物色彩丰富,装饰以抹灰刻花做底,染成红蓝金墨.间以砖石贴面,夹配瓷砖,嵌饰阿拉伯文字。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西班牙 “狮庭”
(b)狮庭(阿苏德)
(c)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 狮子院
(a) 阿尔罕布拉宫平面图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针之谷钟吉 2004)
古印度泰姬陵
在印度河流域,居住着约四千年前古印度民族的雅利安人,后来他们移居到恒河流域,并在那里催开了古印度文明之花。
构成古印度庭园的主要元素是水,水居首位。而水常被贮放在水池中,具有装饰、沐浴、灌溉多种用途。
水池既是荡漾着清新凉爽气息的泉池,也是进行沐浴净身宗教活动的浴池,还是培育浇灌植物用的贮水池。
除水池之外,凉亭在庭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水池一样,兼有装饰与实用的功能,在炎炎烈日之下。它是绝好的凉台,也是舒适的庭园生活的休憩场所。
他们还在庭园中创造更多的绿树浓荫。因此,作为庭园植物的绿荫树也倍受重视,而不用花草造园,他们只在水池中种莲花,似乎还特别喜欢开花的树木。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印度泰姬陵
该园的特征就是它的主要建筑物均不位于庭园中心,而是偏于一侧。这种设计方法是前所未有的,即在通向巨大的圆拱形天井大门之处,以方形池泉为中心,开辟了与水渠垂直相交的大庭园,迎面而立的大理石陵墓的动人的形体倒映在一池碧水之中。
就象建筑完全对称建造那样,庭园也以建筑物的轴线为中心,取左右均衡的极其单纯的布局方式,即用十字型水渠来造成四分园,在它的中心处没有建筑物,而筑造了一个高于地面的白色大理石的美丽喷水池。在设计中,即便从入口的大门不能看见整座平台,但却能将主体建筑尽收眼底。
泰姬陵
2.外国古典园林概述
(针之谷钟吉 2004)
从罗马帝国的崩溃,直到14世纪一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约一千年的时间为欧洲的封建时期,亦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而发展起来。中世纪前期西欧的造园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修道院庭园,后期西欧的造园是以法国和英国为中心的城堡式庭园。
中世纪
装饰性庭院
回廊式中庭,由两条垂直园路把庭院分为四个区,园路交点通常设有水盘和喷泉,用于忏悔和净化心灵之用。周围四块草地,种植以花卉、果树装饰,作为修道士休息、社交的场所。
实用性园
栽培果树、蔬菜或药草。
位于罗马的中世纪庭院
圣保罗巴西利卡
3.中世纪欧洲的庭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新兴的资产阶级推崇古希腊人。提倡古典文化艺术,渴望古代先贤的完美人格,向往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他们追求古罗马贵族豪华的生活和庄园别墅的营建。
于是,富丽的庄园不断地在佛罗伦萨周围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其他城市中建造起来。庄园别墅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往往既是画家、雕塑家,又是建筑家、园艺家。
文艺复兴运动
兰台庄园是16世纪中叶建造的许多庄园中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名园之一。从平面图看,大抵分为四层台地,最下层台地是以绿丛植坛为主的前庭;第二层台地主体是别墅建筑;第三层和第四层台地是以理水为主题的主园部分。
兰台庄园
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5.17、18世纪法国造园
勒诺特
勒诺特(Andre Notre,1613—1700)生于巴黎,出身园艺师家庭,学过绘画、建筑,曾游学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影响。回国后从事造园设计,耗费毕生精力于凡尔赛宫,又曾为法国贵族建造私人园林百余所。
勒诺特园林
勒诺特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伟大风格”,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
继承法国园林的优秀传统,巧妙地、大胆地组织植物题材构成风景线,并创造了各个风景线上的不同视景焦点,相互连贯成园景系统。这些不同的视景焦点,或喷泉,或水池,或雕像互相都可眺望,视景一个接着一个,好似扩展、延伸到无穷无尽。
在理水方面,法国平坦的原野上是不能像意大利庄园那样设置众多宏大的喷泉群,并用活水来不断形成跌落和瀑布。因此,勒诺特采用继承本民族传统并巧妙运用水池和河渠的方式,这种大片的静水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更加典雅。
凡尔赛宫
5.17、18世纪法国造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英国贵族地主们随着他们财富的积累和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宫廷生活的熟悉,开始醉心于风行一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和法兰西勒诺特式造园。
17世纪
英国田园文学的兴起和自然风景画派的出现导致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初期自然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师不断摸索风景园的创作,企图能把握自然风景的特性,尽他们当时所有的一切艺术技巧来表现自然的风致:把直线条弃去不用,而代之以树丛和圆滑的弧线苑路。
追求自然的景色,并力求把园林处理得如同田野一般,把自然作为模型,这种自然风景园在英国风行一时,取代了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不仅在英国本土,并且欧洲大陆各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以及后起的美国,都曾受到影响。
18世纪
6.17、18世纪英国造园
中国造园艺术曾经一度影响到英国造园,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自然风景园风格的形成。
18世纪中叶以后
(针之谷钟吉 2004)
6.17、18世纪英国造园
查兹沃斯风景园(Chatsworth)
7.美国的园林
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是1858年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0lmsted)和沃克斯二人合作的著名的美同纽约市中央公园,设计者的意图是受英国自然式乡趣园的影响,能为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一个具有浓厚田园风味的游憩场所。
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为自然式布局,曲线道路,不规则的草坪、树丛、湖沼和山丘,在自然式当中也掺杂了整齐式,布置有一条大的林荫道及中央林荫广场,这里平坦、开旷,四周有足够的树荫,游人最喜欢停留。园内有专门供骑马和散步的小路。园中种植了大量的乔灌木,如今树木成林,整个公园被这些树木组织得十分优美。
纽约中央公园采用了回游式环路和波状小径相结合的园路系统。有四条园路与城市街道立体交叉相连,使游人在园内散步、骑马、驾车等活动与城市交通互不干扰。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浪潮,席卷全美国。在此基础上,公园系统的思想开始萌芽,在波士顿市一大片不适宜建筑的沼泽地上,结合防洪排水和环境卫生工程,建设了第一个公园系统。
城市公园
(针之谷钟吉 2004)
国家公园
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国家公园的法案,并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P.)。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包括国家公园、国家史迹公园、国家军事公园、国家纪念物、国家战迹地公园、国家河川风景地域、国家风景保护地等,在这个系统中,国家公园是最典型的自然公园。
( http://www./ )
7.美国的园林
8.日本造园
日本庭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宋山水园和禅宗思想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发展很快,并且结合日本国土地理条件和风俗特点,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日本庭园以幽雅、古朴和清丽取胜,表现出日本民族所喜爱的纤巧、秀媚、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东方风情,善于利用每一平方米的空间给人创造出一种悦目爽神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筑山庭
平庭
茶庭
又称山水庭或筑山泉水庭,主要有山和池,即利用地势高差或以人工筑山引入水流,加工成逼真的山水风景。另一种抽象的形式,称做枯山庭。
即在平坦地上筑园,主要是再现某种原野的风致。
附随茶室的庭园,是表现茶道精神的场所。庭院四周用竹篱围起来,有庭门和小径,通到茶室.以飞石、洗手钵为观赏的主要部分,设置石灯笼,以浓荫树作背景,主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和茶道的精神 。
( http://www.lacpd.jp/01top.html)
8.日本造园
9.西方现代园林的产生
城市公园
18世纪中叶,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英国的部分皇家园林开始对公众开放。随即法国、德国等国家争相效仿,开始建造一些为城市自身以及城市居民服务的开放型园林。自1850年起,美国也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公园。
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中期,在英国以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和莫里斯(Willam Morrs 1834—1896)为首的一批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在设计上反对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简单、朴实、具有良好功能的设计,在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艺术。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n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它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追求自然曲线形和追求直线几何形两种形式。
现代艺术
现代主义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甚深,现代艺术的开端是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一1954)开创的野兽派(The WildBeasts),它追求更加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提倡线条的简洁、几何形体的变化与明亮的色彩。
现代主义对园林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使得现代园林真正走出了传统的天地,形成了自由的平面与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风格、丰富的设计手法。
9.西方现代园林的产生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 1910一1979,英国)
英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Garden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一书,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从理论上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在书中他提出了现代园林设计的三个方面,即功能的、怡情的和艺术的。
唐纳德的功能主义思想是从建筑师路斯和柯布西耶的著作中吸取了精髓,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最基本的考虑。
意境方面来源于唐纳德对于日本园林的理解.他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精神所在的设计手法。
在艺术方面,他提倡在园林没计中,处理形态、平面、色彩、材料等方面运用现代艺术的手段。
1935年,唐纳德为建筑师谢梅耶夫设计了名为“本特利树林”(Bentley Wood)的住宅花园,完美地体现了他提出的设计理论。
“本特利”树林景观一
“本特利”树林景观二
(王向荣 2002)
(王向荣 2002)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托马斯 丘奇(Thomas Church 1902--1998,美国)
20世纪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是20世纪少数几个能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设计完全转向现代园林的形式和空间的设计师之一。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西海岸,私人花园盛行,这种户外生活的新方式,被称之为“加洲花园”(Califonia Garden)。“加洲花园”是一个艺术的、功能的和社会的构成。具有本土的、时代性和人性化的特征。它使美国花园的历史从对欧洲风格的复兴和抄袭转变为对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的开拓,这种风格的开创者就是托马斯·丘奇。
丘奇的“加洲花园”的设计风格平息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斗争,创造了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使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有了一种新的衔接方式。
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Donnel Garden)。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唐纳花园平面图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王向荣 2002)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1916—,美国)
新一代的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景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视野广阔,视角独特,感觉敏锐,从音乐、舞蹈、建筑学及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吸取了大量知识。这也是他具有创造性、前瞻性和与众不同的理论系统的原因。哈普林最重要的作品是1960年为波特兰大市设计的一组广场和绿地。
三个广场是由爱悦广场(Lovejoy Plaza)、柏蒂格罗夫公园(Pettigrove Par-k)、演讲堂前庭广场(Auditorium Fore.court现称为Ira C.keller Fountain)组成,它由一系列改建成的人行林荫道来连接。在这个设计中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的理解。他依据对自然的体验来进行设计,将人工化了的自然要素插入环境,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来说,劳伦斯·哈普林在20世纪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演讲堂前庭广场平面、剖面图
爱悦广场
爱悦广场象征自然等高线的不规则台地和象征洛基山山脊线的休息廊的屋顶
(王向荣 2002)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布雷·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 1909--1994,巴西)
20世纪最杰出的造园家之一。布雷·马克斯将景观视为艺术,将现代艺术在景观中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形式语言大多来自于米罗和阿普的超现实主义,同时也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巴西的建筑、规划、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他创造了适合巴西的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风格。他的设计语言如曲线花床、马赛克地面被广为传播,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艺术博物馆景观
10.西方现代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王向荣 2002)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生态主义与现代园林
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园林教授麦克哈格(Lan Mcharg 1920--2001)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提出了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在设计和规划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王向荣 2002)
大地艺术与现代园林
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富有探索精神的园林设计师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与创新,开拓了大地艺术(Land Art)这一新的艺术领域。
摒弃传统观念,在旷野、荒漠中用自然材料直接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在形式上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创作出这种巨大的超人尺度的艺术作品。
大地艺术的思想对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众多园林设计师借鉴大地艺术的手法,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与自然变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使得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王向荣 200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园林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现代主义逐渐感到厌倦,于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一思潮应运而生。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超越,后现代的设计应该是多元化的设计。历史主义、复古主义、折衷主义、文脉主义、隐喻与象征、非联系有序系统层、讽刺、诙谐都成了园林设计师可以接受的思想。1992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Park Andre-Citroen) 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园林
巴黎雪铁龙公园
(王晓俊 2000)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解构主义”与现代园林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西方建筑界的热门话题。“解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设计中的哲学思想,它采用歪曲、错位、变形的手法,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解构主义的风格并没有形成主流,被列为解构主义的景观作品也极少,但它丰富了景观设计的表现力。巴黎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的拉·维莱特公园(Pare:de la Viuette) 是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的典型实例。它是由建筑师屈米(Bertnard Trschumi 1944-)设计的。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解构主义”与现代园林
(王晓俊 2000)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解构主义”与现代园林
(王晓俊 2000)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极简主义”与现代园林
极简主义(Minimalism)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追求抽象、简化、几何秩序。以极为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作品。
极简主义对于当代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不少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从形式上追求极度简化,用较少的形状、物体和材料控制大尺度的空间,或是运用单纯的几何形体构成景观要素和单元,形成简洁有序的现代景观。
具有明显极简主义特征的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作品。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极简主义”与现代园林
伯纳特公园
(王晓俊 2000 )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极简主义”与现代园林
剑桥屋顶花园
(王晓俊 2000 )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多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