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课件(共97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1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课件(共97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97张PPT)
园林概论
园林概论
安徽农业大学制作
章节
5.3.1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5.3.2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构成概念及风景资源评价
5.3.3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
5.3风景名胜区
5.3.4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3.5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
5.3.6 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
小节
1)风景名胜区概述
2)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5.3.1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3)风景名胜区的类型、特征和功能
5.3.1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的地域。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我国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标准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与国际上建立国家公园一样,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是要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同时科学地建设管理、合理地开发利用。
2)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中国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邑郊游憩地,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成为壮丽山河的精华,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无限的信息。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众多,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异彩纷呈,景观类型极为丰富。
(1)自然资源 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滨、岛屿、森林、动植物、特殊地质、地貌、溶洞、化石、天文气象等。
(2)人文资源 包括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园林、建筑、工程设施、宗教寺庙、民俗风情等。
3)风景名胜区的类型、特征和功能
(1)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按照景观类型来分,风景名胜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以山景取胜的风景区 如黄山、峨眉山、泰山、庐山、华山、衡山、武当山、嵩山等。
泰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②以水景取胜的风景区
如无锡太湖、杭州西湖、昆明滇池、黄果树瀑布、新疆天山天池等。
新疆天山天池
黄果树瀑布
杭州西湖
无锡太湖
昆明滇池
③山水结合、交相辉映的风景区
如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广西漓江、广东肇庆星湖、四川九寨沟、黄龙沟、台湾日月潭等。
五大连池
漓江
九寨沟
日月潭
④以历史古迹为主的风景区
如浙江舟山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湖北襄阳隆中、河北遵化清东陵等。
承德避暑山庄
舟山普陀山
集盛期
成熟期
全盛期
⑤休疗养避暑胜地
秦皇岛市北戴河、浙江莫干山、广州白云山、青岛海滨。
⑥近代革命圣地
如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河北西柏坡、江西瑞金等。
⑦自然保护区中的游览区
如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等。
北戴河
西双版纳
⑧因现代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风景区
如浙江新安江水库、北京密云水库、河南三门峡、湖北宜昌西陵峡(葛洲坝)等。
三峡
按照风景区的级别来划分,风景名胜区可以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县级风景名胜区等四个等级类型。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类型,可以按照用地规模与管理、景观特征原则,划分见下表。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分类标准 主要类型 基本特点
按规模分类 小型风景区 面积20Km2
中型风景区 面积2l-100 Km2
大型风景区 面积101-500 Km2
特大型风景区 面积500 Km2以上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分类标准 主要类型 基本特点
按规模分类 小型风景区 面积20Km2
中型风景区 面积2l-100 Km2
大型风景区 面积101-500 Km2
特大型风景区 面积500 Km2以上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按管理分类 省级风景名胜区 具有较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件,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建设部备案
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的定为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按景观分类 山岳型 以山岳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如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山东泰山等风景名胜区
江湖型 以江河、湖泊等水体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如杭州西湖、苏州太湖等风景区
山水结合型 山水景观相互结合的风景区。如桂林漓江、台湾日月潭、江西龙虎山等风景区
名胜古迹型 以名胜古迹或重要纪念地为主的风景区。如西安临潼、江西井冈山等风景区
现代工程 因现代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风景区。如江西仙女湖、河北官厅等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2)风景名胜区的特征
①类型众多 既有山岳、湖泊、河川、瀑布、海滨、岛屿等众多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名胜区,也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②自然景观奇特 在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中,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极有特色,令人赞叹不已。
③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我国的自然山川大都经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伴有不少文物古迹,以及诗词歌赋、神话传说,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如泰山、黄山两个风景名胜区,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3)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②供人游览,开展娱乐活动;
③发挥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④供人们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⑤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良好园地。
5.3.2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构成概念及风景资源评价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构成概念
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与术语,不仅有其自身特点,还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定性、定量与规律性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构成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1)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2)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3)景点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群 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5)景区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2)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风景资源评价一般包括四个部分:风景资源调查;风景资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风景资源评价是风景区确定景区性质、发展对策,进行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风景资源评价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扎实做好现场踏勘工作,认真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以便为风景资源评价打好基础。
第二,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风景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第三,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1)风景资源分类表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分类方法,以景观特色为主要划分原则,将风景资源划分为2个大类、8个中类、74个小类,详见下表。
大类 中类 小类
天景 (1)日月星光;(2)虹霞蜃景;(3)风雨阴晴;(4)气候景象;(5)自然声象;(6)云雾景观;(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
风景资源分类表
风景资源分类表
自然风景资源 地景 (1)大尺度山地;(2)山景;(3)奇峰;(4)峡谷;(5)洞府;(6)石林石景;(7)沙景沙漠;(8)火山熔岩;(9)蚀余景观;(10)洲岛屿礁;(11)海岸景观;(12)海底地形;(13)地质珍迹;(14)其他地景
水景 (1)泉井;(2)溪流;(3)江河;(4)湖泊;(5)潭池;(6)瀑布跌水;(7)沼泽滩涂;(8)海湾海域;(9)冰雪冰川;(10)其他水景
生景 (1)森林;(2)草地草原;(3)古树名木;(4)珍稀生物;(5)植物生态类群;(6)动物群栖息地;(7)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
人文风景资源 园景 (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8)其他园景
建筑 (1)网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日服务建筑;(5)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纪念建筑;(8)公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
胜迹 (1)遗址遗迹;(2)摩崖题刻;(3)石窟;(4)雕塑;(5)纪念地;(6)科技工程;(7)游娱文体场地;(8)其他胜迹
风物 (1)节假庆典;(2)民族民俗;(3)宗教礼仪;(4)神话传说;(5)民间文艺;(6)地方人物;(7)地方物产;(8)其他风物
(2)风景资源评价体系
风景资源的评价,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比较传统的评价方法,侧重于经验概括,具有整体思维的观念,往往抓住风景资源的显著特点,采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概括描述,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华山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武陵源的山,九寨沟的水”等等。这样的评价比较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较突出的是缺乏严格统一的评价标准,可比性差;评价语言偏重于文学描述,,主观色彩较浓,经常带有不切实际的夸大成分。
定量评价侧重于数量统计分析,一般事先提出一套评价指标(因子)体系,再根据调查结果,对于风景资源进行赋值,然后计算各风景资源的得分,根据得分的多少评出资源的等级。定量评价方法具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易于操作,容易普及,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定量评价把资源的质量分解为几个单项的指标(因子),比较机械呆板,容易忽视资源的整体特征。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为了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风景资源,必须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定量评价为主,同时通过定性评价,整合、修正、反馈和检验定量评价工作的成果。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层 赋值 项目评价层 因子评价层
景源价值 70—80 (1)欣赏价值 ①景感度;②奇特度;③完整度
(2)科学价值 ①科技值;②科普值;③科教值
(3)历史价值 ①年代值;②知名度;③人文值
(4)保健价值 ①生理值;②心理值;③应用值
(5)游憩价值 ①功利性;②舒适度;③承受力
环境水平 10—20 (1)生态特征 ①种类值;②结构值;③功能值
(2)环境质量 ①要素值;②等级值;③灾变率
(3)设施状况 ①水电能源;②工程管网;③环保设施
(4)监护管理 ①监测机能;②法规配套;③机构设置
利用条件 5 (1)交通通信 ①便捷性;②可靠性;③效能
(2)食宿接待 ①能力;②标准;③规模
(3)客源市场 ①分布;②结构;③消费
(4)运营管理 ①职能体系;②经济结构;③居民社会
规模范围 5 (1)面积
(2)体量
(3)空间
(4)容量
(3)风景资源分级
根据风景资源评价单元的特征,以及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得分和吸引力范围,把风景资源等级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①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②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③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④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⑤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4)风景资源的空间分析
在对风景资源的数量、等级进行评价以后,还需要对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景区划分、游线组织等提供依据。
这项工作可以结合风景资源分布与评价图来完成。主要任务是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确定风景资源密集地区、风景资源类型组合丰富地区、高品位风景资源集中地区等典型区域。
(5)风景资源评价的结论
综合以上各项分析结果,对于风景区的风景资源作出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评价风景资源的分项优势、劣势、潜力状态,概括风景资源的若干项综合特征,为风景区定性、发展对策、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5.3.3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规划大纲、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1)资源调查分析阶段
本阶段主要进行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分类,并分别进行评价和收集基础资料汇编工作。
编制规划工作除了收集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对风景资源进行调查外,对风景资源的鉴定、评价、分级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为后阶段的规划大纲编制及总体规划提供有利依据,而且风景资源评价材料也是规划文件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大 类 中 类 小 类
一、测量资料 1.地形图 小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000--1/10000;中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特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2.专业图 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 1.气象资料 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
2.水文资料 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3.地质资料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
4.自然资料 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
三、人文与经济条件 1.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及地段
2.人口资料 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
3.行政区划 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
4.经济社会 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关专业考察报告及其规划
5.企事业单位 主要农林牧副渔业和教科文卫军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风景区管堙现状
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 1.交通运输 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对外交通运输和内部交通运输的现状、规划及发展资料
2.旅游设施 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旅行、游览、钦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3.基础工程 水电气热、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1.土地利用 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
五、土地与其他资料 2.建筑工程 各类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
3.环境资料 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2)编制规划大纲及论证阶段
本阶段工作是在充分了解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风景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工作成果以文字为主及几张必要的现状与规划图纸。
3)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以已经评议审批过的规划大纲为依据,编制风景区规划说明书和绘制总体规划图纸,其编制说明书及图纸因各风景区的范围、等级、现状基础、服务对象、游人规模、开发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4)方案决策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专业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对总体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议,并做出技术鉴定报告,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
5)管理实施规划编制阶段
此阶段是风景区建设及管理的规划,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的调整和设置的建设以及人才规划;制定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及执行细则;旅游经营方式及导游组织方案的实施;各项建设的投资落实及设计方案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步骤、计划及措施;经营管理体制及措施的建议规划。
6)规划审批权限
风景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具体规划文件还要委托有经验的规划设计部门或科研部门及有资格的大专院校进行编制。
根据国家规定,各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须按如下程序:
(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2)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一般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审批,特殊重要区域详细规划,经省级建设部门审查后报建设部审批。
(3)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并向建设部备案。
(4)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所在的市、县城建部门审查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向省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5)跨行政区的风景区规划,由有关政府联合审查上报审批。
(6)位于城市范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如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相同时,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上报审批。
经批准后规划文件,具有法律效应,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主管部门或管理机构认为确实需要对性质、范围、总体布局、游览容量等作重大修改或者需要增建重大工程项目时,必须经过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同意,报原受理审批的人民政府批准。
5.3.4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为便于总体布局、保护和管理,每个风景区必须有确定的范围和外围特定的保护地带。规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明确、易于标记和计量。
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风景区发展目标,应根据风景区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
2)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名胜区包含风景游赏、游览服务、科研教育、生态保护等多项功能,为了科学合理地配置各项功能和设施,首先需要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分区。
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是景区划分与功能分区这两种规划分区。
(1)景区划分
为了组织风景游赏活动,须进行景区划分。景区是风景名胜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
(2)功能分区
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应该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规模和特点。一般来说,风景名胜区按照其功能构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区:核心(生态)保护区、游览区、住宿接待区、休疗养区、野营区、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区、行政管理区、职工生活区、居民生活区、农林生产区、农副业区等各分区之间的关系可用图5.3.4-1表示。
图5.3.4-1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
(3)风景区的职能结构
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单一型结构:在内容简单、功能单一的风景区,其构成主要是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的风景游赏系统,其结构为一个职能系统组成的单一型结构。这样的风景名胜区常常是地理位置远离城市、开发时间较短、设施基础薄弱。
②复合型结构:在内容和功能均较丰富的风景区,其构成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还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其结构由风景游赏和旅游设施两大职能系统复合组成。
③综合型结构:在内容和功能均为复杂的风景区,其构成不仅有游赏对象、旅游设施,还有相当规模的居民生产、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其结构应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三大职能系统综合组成。
(4)规划布局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是一个战略统筹过程。该过程在规划界线内,将规划对象和规划构思通过不同的规划策略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安排在适当位置,为规划对象的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均能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最优整体。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一般采用的形式有:集中型(块状)、线形(带状)、组团状(集团)、链珠形(串状)、放射形(枝状)、星座形(散点)等形态(图5.3.4-2)。
图5.3.4-2某风景名胜区的布局结构
3)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1)风景区容量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
①生态允许标准 应符合表5.3.4-1的规定。
用地类型 允许容量和用地指标
(人/ha) (m2/人)
针叶林地 2—3 3300、5000
阔叶林地 4—8 1250—2500
森林公园 小于20 大于500
疏林草地 20—25 400—500
草地公园 小于70 大于140
城镇公园 30~200 50-330
专用浴场 小于500 大于20
浴场水域 1000-2000 10-20
浴场沙滩 1000—2000 5—10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表 5.3.4-1
②风景名胜区的人口构成
风景名胜区的人口构成如图5.3.4-3所示。
其中,住宿旅游人口是指在规划区内留宿一天以上的游客;当日旅游人口指当天离去的游客;直接服务人口指规划区内从事游览接待服务的职工;维护管理人口是指从事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市政公用、文化教育等工作的职工;职工抚养人口是指由职工抚养的家属及其他非劳动人口;居民是指规划区范围内未从事游览服务工作的本地居民。
图5.3.4-3 风景名胜区人口构成
③游人容量 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一次性游人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日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年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
④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 宜分别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合平衡法。
A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m2/人。
B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主景景点50-100
m2/人(景点面积);
一般景点100-400m2/人(景点面积);浴场海域10—20m2/人(海拔0~-2m以内水面)。
C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⑤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 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当规地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2时,宜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当规划地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时,必须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居民容量应依据最重要的要素容量分析来确定,其常规要素应是淡水、用地、相关设施等。
(2)风景区人口规模
风景区人口规模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人口发展规模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一定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发展规模不应大于其总人口容量;职工人口应包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居民人口应包括当地常住居民人口。
(3)风景区的生态分区
风景区的生态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分析游览时间、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度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或承载力。
(4)风景区的环境质量
风景区规划应控制和降低各项污染程度,其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应按GB3838—88中规定的第一级标准执行,游泳用水应执行GB9667—88中规定的标准,海水浴场水质标准不应低于GB3097—85中规定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低于GB3096—93中规定的“特别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标准值;放射防护标准应符合GBJ8—74中规定的有关标准。
5.3.5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
1)风景游赏规划
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主体部分。风景游赏规划通常包括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游赏项目组织、风景结构单元组织、游线与游程安排等内容。
(1)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
风景名胜区内景观丰富多样、各具特点,需要通过景观特征分析,发掘和概括其中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景观主体,并通过景象展示构思,找到展示给观赏者的最佳手段和方法。风景名胜区内一般常见的景观主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以眺望为主的景观
②以水景为主的景观
③以山景为主的景观
④以植物为主的景观
⑤以珍奇的自然景观为主
⑥以历史古迹为主的景观
① 以眺望为主的景观
这类景观以登高俯视远望为主。如黄山清凉台是观日出云海的理想之处,泰山日观峰可远望东海日出景观等。
黄山清凉台
泰山日观峰
② 以水景为主的景观
这类景观主要指包括溪水、泉水、瀑布、水潭等景观主题。如黄果树瀑布的瀑景、杭州的虎跑泉、无锡鼋头渚等。
黄果树瀑布
虎跑泉
③ 以山景为主的景观
这类景观以突出的山峰、石林、山洞等作为主要的观赏主题。如桂林独秀峰、黄山天都峰、庐山五老峰等。
桂林独秀峰
黄山天都峰
庐山五老峰
④以植物为主的景观
这类景观以观赏富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或古树名木为主题。如北京香山红叶林、黄山迎客松、无锡梅园等景观。
香山红叶林
无锡梅园
⑤以珍奇的自然景观为主
主要指由于古地质现象遗留的痕迹或者由于气象原因形成的独特景观。如庐山“飞来石”(第四纪冰川搬运的巨砾),峨眉山的“佛光”等景观。
庐山“飞来石”
峨眉山"佛光"
⑥以历史古迹为主的景观
我国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如武当山金顶、龙虎山岩棺、四川都江堰等。
武当山金顶
龙虎山岩棺
都江堰
(2)游赏项目组织
游赏项目的组织,应遵循“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和突出特色这两个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风景资源特点、用地条件、游客需求、技术要求和地域文化等因素,选择协调适宜的游赏活动项目。
风景名胜区内通常开展的游赏项目见表5.3.5-1。
游赏类别 游赏项目
1.野外游憩 ①消闲散步;②郊游野游;③垂钓;④登山攀岩;⑤骑驭
2、审美欣赏 ①览胜;②摄影;③写生;④寻幽;⑤访古;⑥寄情;⑦鉴赏;⑧品评;⑨写作;⑩创作
3、科技教育 ①考察;②探胜探险;③观测研究;④科普;⑤教育;⑥采集;⑦寻根回归;⑧文博展览;⑨纪念;⑩宣传
4.娱乐体育 ①游戏娱乐;②健身;③演艺;④体育;⑤水上水下运动;⑥冰雪活动;⑦沙草场活动;⑧其他体智技能运动
5.休养保健 ①避暑避寒;②野营露营;③休养;④疗养;⑤温泉浴;⑥海水浴;⑦泥沙浴;⑧日光浴;⑨空气浴;⑩森林浴
6.其他 ①民俗节庆;②社交聚会;③宗教礼仪;④购物商贸;⑤劳作体验
风景名胜区游赏项目 表5.3.5-1
(3)风景单元组织
风景单元的组织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景点的组织,应包括景点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序列组织;景点的设施配备;景点规划一览表等内容。对于景区组织,主要包括:景区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区的结构布局、主景、景观多样化组织;景区的游赏活动和游线组织;景区设施和交通组织要点等内容
(4)游览组织与线路设计
风景资源的美,需要有人进入其中直接感受才能获得。要使游人获得良好的游览效果,需要精心进行游览组织和线路设计。
2)服务设施规划
(1)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设施规划,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
②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
③与需求相适应的原则
④分期建设的原则
(2)游览设施的类型与分级配置
游览设施主要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等八类相关设施。规划须依据风景区、景区、景点的性质与功能,游人规模与结构,以及用地、淡水、环境等条件,配备相应种类、级别、规模的设施项目。
游览设施要发挥应有效能,就要有相应的级配结构和合理的定位布局,并能与风景游赏和居民社会两个职能系统相互协调。
各级设施基地应配备的游览设施见表5.3.5-2。
设施类型 设施项目 服务部 旅游点 旅游村 旅游镇 旅游城 备注
旅行 1、非机动交通 ▲ ▲ ▲ ▲ ▲ 步道、马道、自行车道、存车、修理
2、邮电通信 △ △ ▲ ▲ ▲ 话亭、邮亭、邮电所、邮电局
3、机动车船 × △ △ ▲ ▲ 车站、车场、码头、油站、道班
4、火车站 × × × △ △ 对外交通,位于风景区外缘
5、机场 × × × × △ 对外交通,位于风景区外缘
游览设施分级配备表 表5.3.5-2
游览 1、导游小品 ▲ ▲ ▲ ▲ ▲ 标示、标志、公告牌、解说图片
2、休憩庇护 △ ▲ ▲ ▲ ▲ 坐椅桌、风雨亭、避难屋、集散点
3、环境卫生 △ ▲ ▲ ▲ ▲ 废弃物箱、公厕、盥洗处、垃圾站
4、宜讲咨询 × △ △ ▲ ▲ 宜讲设施、模型、影视、游人中心
5、公安设施 × △ △ ▲ ▲ 派出所、公安局、消防站、巡警
饮食 1.饮食点 ▲ ▲ ▲ ▲ ▲ 冷热饮料、乳品、面包、糕点、糖果
2.饮食店 △ ▲ ▲ ▲ ▲ 包括快餐、小吃、野餐烧烤点
饮食 3.一般餐厅 × △ △ ▲ ▲ 饭馆、饭铺、食堂
4.中级餐厅 × × △ △ ▲ 有停车车位
5.高级餐厅 × × △ △ ▲ 有停车车位
住宿 1.简易旅宿点 × ▲ ▲ ▲ ▲ 包括野营点、公用卫生间
2.一般旅馆 × △ ▲ ▲ ▲ 六级旅馆、团体旅舍
住宿 3.中级旅馆 × × ▲ ▲ ▲ 四、五级旅馆
4.高级旅馆 × × △ △ ▲ 二、三级旅馆
5.豪华旅馆 × × △ △ △ 一级旅馆
购物 1.小卖部、商亭 ▲ ▲ ▲ ▲ ▲
2.商摊集市墟场 × △ △ ▲ ▲ 集散有时、场地稳定
3.商店 × × △ ▲ ▲ 包括商业买卖街、步行街
4.银行、金融 × × △ △ ▲ 储蓄所、银行
5.大型综合商场 × × × △ ▲
娱乐 1.文博展览 × △ △ ▲ ▲ 文化、图书、博物、科技、展览等馆
2.艺术表演 × △ △ △ ▲ 影剧院、音乐厅、杂技场、表演场
3.游戏娱乐 × × △ △ ▲ 游乐场、歌舞厅、俱乐部、活动中心
4.体育运动 × × △ △ ▲ 室内外各类体育运动健身竞赛场地
5.其他游娱文体 × × X △ △ 其他游娱文体台站团体训练基地
保健 1.门诊所 △ △ ▲ ▲ ▲ 无床位、卫生站
2.医院 × × △ ▲ ▲ 有床位
3.救护站 × × △ △ ▲ 无床位
4.休养度假 × × △ △ ▲ 有床位
5.疗养 × × △ △ ▲ 有床位
其他 1.审美欣赏 ▲ ▲ ▲ ▲ ▲ 景观、寄情、鉴赏、小品类设施
2.科技教育 △ △ ▲ ▲ ▲ 观测、试验、科教、纪念设施
3.社会民俗 × × △ △ ▲ 民俗、节庆、乡土设施
4.宗教礼仪 × × △ △ △ 宗教设施、坛庙堂祠、社交礼制设施
5.宜配新项目 × × △ △ △ 演化中的德智体技能和功能设施
(3)游览设施的布局
游览设施的布局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分散布局
游览设施分散布置在各个风景点附近,这样布置的好处是方便游客使用,但是不利于管理,基础设施不经济或缺乏基础设施,设施的整体经营效果不佳,且极易降低景观的品质,极易导致开发性的破坏。
②分片布局
即把各种等级或者各种类型的游览设施分片布置在若干特定的地段,相对集中,这样布置便于管理,但有时会造成服务区的功能呆板或配置不合理。
③集中布局
在风景区内或城镇边缘,集中开发建设旅游接待区。这样布置优点很多,如服务区功能比较完善、综合接待能力强、用地效率高、便于管理等等。从经营管理角度来看,这样布局是较佳方式。但是,集中布局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设施集中在服务基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使用不便;另外,村镇的景观环境现状,要适应旅游的要求,整治任务艰巨。
综上分析,风景区的设施布局要因地制宜,综合统筹。
3)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
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态价值。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自然生态环境冲突的加剧,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育功能更加凸现出其重要性。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是风景区规划的关键内容。
在生态保护规划中,最常用的规划和管理方法是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
Ⅰ分类保护
分类保护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
风景保护的分类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Ⅱ分级保护
在生态保护规划中,分级保护也是常用的规划和管理方法。这是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划分出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在同一级别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风景保护的分级主要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其中,特级保护区也称科学保护区,相当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类似分类保护中的生态保护区。
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这两种方法在风景区规划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侧重点和特点有所不同。分类保护强调保护对象的种类和属性特点,突出其分区和培育作用;分级保护强调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点,突出其分级作用。
在实际的规划工作中,应针对风景区的具体情况、保护对象的级别、风景区所在地域的条件,选择分类或分级保护方法,或者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结合使用,形成综合分区,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三者有机结合。
Ⅲ LAC理论
环境容量提出了“极限”这一概念,即任何一个环境都存在一个承载力的极限。但是,这一极限并不能局限于游客数量的极限,考虑到游人的活动性质与强度千差万别,问题可以转化为环境受到影响的极限。
针对容量方法的不足,有关学者提出并发展了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史迪科1980年提出了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3个原则:第一,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方面。第二,应该淡化对游客人数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人数。第三,准确的环境监测指标数据是必须的,这样可以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LAC理论的基本框架,制定了“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VERP—Visit or Exped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在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
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态价值。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自然生态环境冲突的加剧,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育功能更加凸现出其重要性。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是风景区规划的关键内容。
在生态保护规划中,最常用的规划和管理方法是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
4)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规划
风景区基础工程设施,涉及到交通运输、道路桥梁、邮电通信、给水排水、电力热力、燃气燃料、防洪防火、环保环卫等多种基础工程。其中,大多数已有各自专业的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在规划中,必须严格遵照这些标准规范执行。
5)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协调、有效控制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用地评估、现状分析、协调规划。
土地资源分析评估,主要包括对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与潜力进行综合评估或专项评估,为估计土地利用潜力、确定规划目标、平衡用地矛盾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风景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各类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结构所作的分析,包括风景、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保护、利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是在土地资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对各种用地进行需求预测和反复平衡,拟定各种用地指标,编制规划方案和编绘规划图纸。
风景区的用地分类应按土地使用的主导性质进行划分,应符合表5.3.5-3的规定。
类别 代号 用地名称 范围 规划限定
大类 中类
甲 风景游赏用地 游览欣赏对象集中区的用地。向游人开放 ▲
甲1 风景点建设用地 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如景物、景点、景群、园院、景区等)的用地 ▲
甲2 风景保护用地 独立于景点以外的自然景观、史迹、生态等保护区用地 ▲
甲3 风景恢复用地 独立于景点以外的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涵养和保持的对象用地 ▲
甲4 野外游憩用地 独立于景点之外,人工设施较少的大型自然露天游憩场所 ▲
甲5 其他观光用地 独立于上述四类用地之外的风景游赏用地。如宗教、风景林地等 △
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分类及规划限定表 表5.3.5-3
乙 游览设施用地 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于景点之外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用地 ▲
乙1 旅游点建设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级旅游基地(如社区、城等)的用地 ▲
乙2 游娱文体用地 独立于旅游点外的游戏娱乐、文化体育、艺术表演用地 ▲
乙3 休养保健用地 独立设置的避暑避寒、休养、疗养、医疗、保健、康复等用地 ▲
乙4 购物商贸用地 独立设置的商贸、金融保险、集贸市场、食宿服务等设施用地 △
乙5 其他游览设施地 上述四类之外,独立设置的游览设施用地,如公共浴场等用地 △
丙 居民社会用地 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 △
丙1 居民点建设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级居民点(如社区、城等)的用地 △
丙2 管理机构用地 独立设置的风景区管理机构、行政机构用地 ▲
丙3 科技教育用地 独立地段的科技教育用地。如观测科研、广播、职教等用地 △
丙4 工副业生产用地 为风景区服务而独立设置的各种工副业及附属设施用地 △
丙5 其他居民社会地 如殡葬设施等 ○
丁 交通与工程用地 风景区自身需求的对外、内部交通通信与独立的基础工程用地 ▲
丁1 对外交通通信地 风景区入口同外部沟通的交通用地。位于风景区外缘 ▲
丁2 内部交通通信地 独立于风景点、旅游点、居民点之外的风景区内部联系交通 △
丁3 供应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水、电、气、热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
丁4 环境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环保、环卫、水保、垃圾、污物处理设施用地 △
丁5 其他工程用地 如防洪水利、消防防灾、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设施等工程用地 △
戊 林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诲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风原林不包括在内 △
戊1 成林地 有林地,郁闭度大于30%的林地 △
戊2 灌木林 覆盖度大于40%的灌木林地 △
戊3 苗圃 固定的育苗地 △
戊4 竹林 生长竹类的林地 △
戊5 其他林地 如迹地、未成林造林地、郁闭度小于30%的林地 ○
己 园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 △
己1 果园 种植果树的园地 △
己2 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 △
己3 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 ○
己4 胶园 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
己5 其他园地 如花圃、苗圃、热作园地及其他多年生作物园地 ○
庚 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
庚1 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 ○
庚2 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
庚3 水田 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
庚4 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
庚5 其他耕地 如季节性、一次性使用的耕地、望天田等 ○
辛 草地 生长各种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
辛1 天然牧草地 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花草地 ○
辛2 改良牧草地 采用灌排水、施肥、松耙、补植进行改良的草地 ○
辛3 人工牧草地 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
辛4 人工草地 人工种植铺装的草地、草坪、花草地 △
辛5 其他草地 如荒草地、杂草地 △
壬 水域 未列入各景点或单位的水域 △
壬1 江、河 △
壬2 海域 海湾 △
壬3 海域 海湾 △
壬4 滩涂 包括沼泽、水中苇地 △
壬5 其他水域用地 冰川及永久积雪地、沟渠水工建筑地 △
癸 滞留用地 非风景区需求,但滞留在风景区内的各项用地 X
癸1 滞留工厂仓储地 X
癸2 滞留事业单位地 X
癸3 滞留交通工程地 X
癸4 未利用地 因各种原因尚未使用的土地 ○
癸5 其他滞留用地 X
5.3.5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
1)风景游赏规划
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主体部分。风景游赏规划通常包括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游赏项目组织、风景结构单元组织、游线与游程安排等内容。
5.3.6 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
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其中,风景区规划文本,是风景区规划成果的条文化表述,应简明扼要,以法规条文方式率直叙述规划中的主要内容或依据,以便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严格实施和执行。风景区的规划图纸应清晰准确,并符合表5.3.6-1中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图纸要求 表5.3.6-1
图纸资料名称 比例尺 制图选择 图纸特征 有些可与下列编号图纸合并
风景区面积(Km2) 综合型 复合型 单一型
20以下 20—100 100—500 500以上
1.现状(包括综合现状图)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2.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1
3.规划设计总图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4.地理位置或区域分析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00000 ▲ △ △ 可以简化制图
5.风景游赏规划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6.旅游设施配套规划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3
7.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3
8.风景保护培育规划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 △ △ 可以简化制图 3或5
9.道路交通规划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 △ △ 可以简化制图 3或6
10.基础工程规划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 △ △ 可以简化制图 3或6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3或7
12.近期发展规划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 △ △ 标准地形图上制图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