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园林概论园林概论安徽农业大学制作章节4.2 历史人文景观要素4.1 自然要素4.3 园林工程要素4 园林构成要素4.2 历史人文景观要素园林的出现,是人类探索宇宙、理解人生、认识自我的记录,而造园既是人类情感对失去乐园的回归,又是人类走向理想的生活环境之始。园林寄托了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无论是基督教的伊甸园,伊斯兰教的天园,还是我国远古“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岛”的神话,都把人类的发源地描绘成绿树成荫、花果茂盛的欢乐场景。不同的历史人文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园林式样。章节4.2.1历史人文景观要素的特点4.2.2历史人文景观要素的具体应用4.2 历史人文景观要素4.2.1历史人文景观要素的特点1)历史性,要求有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作为园林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人文景观要素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性。景观没有了历史的灵魂,没有了历史的沉淀,必定走向灭亡。山水美景有了大自然的外在形象,却没有文化的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般,有的无人问津,湮没在岁月无痕;有的消逝于风雨的波折。人造景观若不赋予历史文化,同样会走向衰败;同时景观也需要历史文化提升自身的观赏性。2) 文化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世界范围内的景观名胜,为何能吸引众多游人趋之若骛百看不厌呢?风景美,自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有文化,有历史。那么,文化、历史又以什么为载体?最直观的便是文物或历史遗迹。历史遗迹为名胜带来神秘感,给游人以丰富的联想;文物含藏着特定文化。有了历史、文化的景观名胜不会让游人仅仅“到此一游”。 因为,景观除却直观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了属于自身的灵魂——文化。我们认为,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往往充当景观的内涵;文化之与景观,如人之思想与躯体。文化的挖掘,是通过实物的研究和认证来实现的;而实物又必定蕴涵文化的成分,文化又决定实物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景观亦如是。然而,在现实的景观世界里,单纯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是不多见的,多数都是两者并存,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杭州西湖,百媚千娇,外柔内刚,柔美如西子,才艺似苏小,刚强犹岳王;“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是一面镜子,不仅方便了“美景们”梳妆打扮,还照出了历史,映出了文化。(如图4.2.1-1)西湖是杭州的缩影,春秋时曾先后属吴、越,因此,西湖所在的杭州就属吴越,而西湖就是产自吴越的一颗明珠。图4.2.1-1 西湖美景西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时刻接受着“吴越文化”的洗礼和渗透,无处不凝聚着吴越文化。因吴越文化的精髓,杭州被誉为“江南佛国”。因此,西湖散发着佛国气息,更深层的讲,西湖本身和周围的美景( 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无时无刻不透出“禅”的空灵与幽静。西湖表现出来的空灵与幽静恰恰是五代吴越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湖在五代时的地域文化,更说明了这是五代时吴越人民的审美观,因为西湖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更是因为合适的统治者赋予了西湖合适的文化内涵。应验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的话:美就是合适的,与目的相应的,即,美就是人们喜爱的。因此,自五代始,西湖的文化底蕴就围绕着“佛” 而展开,西湖与禅更是结下不解之缘。雷峰塔巴黎凯旋门,神圣庄严,古典高雅;庞大的身躯,精细的雕刻,极具欧域特色的建筑模式,符合欧洲人的审美观,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来观光游览。然而它更具历史的纪念价值,在凯旋门上装载的是拿破仑的宏图伟志,是法兰西的骄傲,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战争的历史,却又弥漫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如图4.2.1-4)图4.2.1-2 巴黎凯旋门3) 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载体,像文物古迹,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像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桂林山水查干湖冬捕节4.2.2历史人文景观要素的具体应用1)名胜古迹景观名胜古迹景观是指史上历流传下来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纪念意义、观赏效果的各类建设遗迹、建筑物、古典名园、风景区等。(1)古建筑世界多数国家都保留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建筑, 古建筑历史最悠久,形式多样,结构严谨,空间巧妙,举世无双,且近几十年来修建、复建、新建的古建筑面貌一新,不断涌现,成为园林中重要景观。常见的几种有:宫殿、府衙、名人居宅、寺庙、塔、教堂、亭台、楼阁、古民居、古墓等。①古代宫殿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北京故宫(图4.2.2-3)是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紫禁城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映射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辉,证明了故宫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4.2.2-3 故宫太和殿紫禁城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驱使百万工役在13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内建成的。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环绕紫禁城的城墙高约 10米,上部外侧筑雉堞,内侧砌宇墙。紫禁城外还有一条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是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紫禁城宫殿在建筑布局上贯穿南北中轴线。故宫建筑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前朝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以皇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中极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帝后游赏之处,园内建有亭阁、假山、花坛,还有钦安殿、养性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园往北为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故宫前朝后寝的所有建筑都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布局严整,东西对称,建筑精美,豪华壮观,封建等级礼制森严,气势博大雄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②宗教与祭祀建筑宗教建筑,因宗教不同而有不同名称与风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宗教信仰较多。最早出现的道教,建筑称宫、观。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建筑称寺、庙、庵及塔、坛等。明代基督教传入我国,建筑称礼拜堂。祭祀建筑在我国很早出现,称庙、祠堂、坛。有纪念死者的祭祀建筑,皇族称太庙,名人多冠以姓或尊号,也有称祠或堂。纪念活着的名人,称生词、生祠堂。我国自古保存至今的宗教、祭祀建筑,多数原本就与园林一体,少数开辟为园林,称寺庙园林。也有开辟为名胜区的,称宗教圣地。宗教、祭祀建筑与园林、风景结合紧密,是寺庙园林的主要要素。我国现存的宗教建筑以道教、佛教为多。道教如四川成都青羊宫、青城山三青殿,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河南登封中岳庙,山东崂山道观,江苏苏州玄妙观等。佛教寺庙现存最多有佛教四大名山寺:山西五台山大显通寺等57所,四川娥眉山报国寺、扶壶寺等20余所,浙江普陀山三大禅林(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安徽九华山四大禅林(祗园寺、东岩精舍、万年寺、甘露寺)。如图(4.2.2-4)唐代四大殿:山西天台庵正殿,五台嫌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县五龙庙正殿。此外,还有河南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南京栖霞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四川乐山凌云寺,北京大觉寺都很有名气。图4.2.2-4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杭州灵隐寺太清宫,位于崂山太清宫景区老君峰下。图4.2.2-5 三面环山,前濒大海,是崂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著名道观。属全真派。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明万历二十三年(1585年)改为海印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毁寺复宫,并扩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宫分3院,东南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三皇殿。每个院落有独立围墙,单开山门,另建有忠义祠、翰林院,共240余间。砖石结构,一层平房,山檐硬山式。宫后有康有为题诗摩崖。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道教重点道观。太清宫法海寺,位于崂山夏庄镇源头村东。佛教庙宇,始建于北魏,宋、元、清及民国多次重修。天后宫 又名天后庙、妈祖庙、中国大庙。位于市南区太平路。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祯末年、清雍正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法海寺多次重修,并扩建大殿和戏楼。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教堂建筑与地形成功结合,平面呈巴西利卡式,长轴南北向布置,建筑主体由礼拜堂和钟楼两部分组成。伊斯兰教建筑,如陕西西安清真寺及其他各地的清真寺。祭祀建筑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从春秋末至清代,历代都有修建、增建,其规模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孔秒或文庙。(如图4.2.2-5 )其次为帝皇新建太庙,建于都城内,现仅存北京太庙、四川图4.2.2-5 山东曲阜孔庙成都丞相祠、杜甫纪念堂等。祭坛建筑有着广义、狭义的分别。狭义的祭坛仅指祭祀的主体建筑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而广义的祭祀坛则包括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性建筑。以北京的明清天坛为例:狭义的天坛指圜丘坛,广义的天坛包括斋宫、祁年殿、皇穹宇、宰牲亭等其它所有建筑物。与人间等级森严的现实相对应,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也将天地神坻分出不同的等级。这样,作为祭祀建筑的祭坛也就在形制、规模、材料等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高下之分。这样,作为祭祀建筑的祭坛也就在形制、规模、材料等方面有明显的高下之分。以明清时期所筑祭坛来看,天帝是最高的神,祭天之坛便设计为三层;社稷是国家的同义词,故社稷坛被做成三层;地坛为两层,日坛、月坛和先农坛都是一层。层数的多少,完全是依照神格定的。如北京稷坛、天坛。天坛天坛是现今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组封建王朝的建筑群。主体为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祈谷坛。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如图4.2.2-6)图4.2.2-6 祈年殿祈年殿内部③亭台楼阁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的沧浪亭等。(如图4.2.2-7,图4.2.2-8)图4.2.2-7 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图4.2.2-8 苏州沧浪亭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阳避雨,还像一条风景导游线,可以供游人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风景。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一边是平静的昆明湖,另一边是苍翠的万寿山和一组组古典建筑。游人漫步在长廊中,可以观赏到一处处美丽的湖光山色(如图4.2.2-9)。图4.2.2-9 颐和园长廊拙政园长廊榭是建在高台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园的水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如图4.2.2-10)图4-2-10 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楼阁是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在中国,著名的楼阁很多,如临近大海的山东蓬莱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如图4-2-11)、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等。图4-2-12 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④名人居宅建筑古代及近代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名人居宅建筑,具有纪念性意义及研究的价值,古代的如成都杜甫草堂(如图4.2.2-12),浙江绍兴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旧居等。近代如孙中山的故居等。至于现代,名人、革命领袖的故居更多,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等,都成为了纪念性风景区或名胜区。图4.2.2-12 成都杜甫草堂⑤古代民居建筑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如图4.2.2-13)。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是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2]。图4.2.2-13 北京四合院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如岭南地区的古村民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间形式、艺术风格、民族传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平遥古城现存3797处古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较为典型,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这些民居有砖木结构的封闭式四合院,有砖碹窑洞加木廊外檐式民居,还有砖碹窑洞之上建筑砖木瓦房的二层楼民居,或前堂后寝,或前店后院,既代表了北方民居的基本格局,也显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图4.2.2-14)。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气息,既有豪迈大气的一面,又有轻巧雅致的一面。图4.2.2-14 平遥古城⑥古墓古代帝王陵墓一般包括地面的坟丘和地下的大型宫殿两个部分,地下的宫殿规模宏大,存放着皇帝的棺椁。古代帝王墓室都是为了让帝王百年之后能继续享受帝王待遇,模仿当时的皇宫而造,因此,由于年代的不同,其墓室结构也不尽相同。历代帝王的陵墓,除了地面上的坟丘以外,还要在地下建造大型墓室,组成气派宏大的地下宫殿,显得极其壮观,撼人心魄。位处河南安阳,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陵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墓室有的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组成平面呈“亚字形”的墓;有的仅有一条墓道或对称的两条墓道分别组成“甲字形”或“中字形”的墓室平面。许多墓室规模很大,陪葬物很多。两周时期以及西汉前期的一些诸侯王陵墓的墓室,有的仍然保持这种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椁以外填充石灰、木炭、粘泥,甚至沙、石,进行夯筑,有些也在墓室内放置木炭等物,以利吸潮,保护墓室。墓室中多有数重棺、椁,显得豪华、壮观。汉代皇陵的地下宫殿在结构、名称上多有变化。西汉中晚期,凿山为陵的墓室多为横穴式,并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南、北耳室分别为车马房和仓库,前室为接待宾客的厅堂,后室为墓主的寝卧内室。这种墓室结构俨然为一座大型住宅的再现。 至唐代时,皇陵墓室结构也大致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特点。黄肠题凑唐代“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虽然是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乾陵的陪葬墓,但其墓室结构和平面布局是模仿帝王宫殿或皇陵地宫结构设计的。他的墓道共有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最后才是前后两座墓室。在第一个过洞前的墓道两壁绘有城墙、阙楼、宫城、门楼及车骑仪仗,象征帝王都城、宫殿景象。第一天井与第二天井两壁绘有廊屋楹柱及列戟,列戟数目为两侧各12杆,与史书中所载宫门、殿门制度相同,过洞顶部绘有天花彩画,墓室及后甬道的壁上绘有侍女图,从其手中所持器物判断,也与唐代宫廷随侍制度相一致。从整座墓室及其墓道来看,它正是唐代宫廷建筑的缩影。其规模自然也相当有气势。懿德太子墓宋代皇陵墓室缺乏相应的考古材料,据某些不完全的史料记载,墓室结构和用材、壁画艺术等多承唐制。当时,以砖刻表现建筑形象者很多,其中心墓室四壁刻镌为四合院落,四周的正房、厢房、倒座房的式样,柱、额、椽、瓦俱在。更有趣的是山西一带金元墓葬中尚有墓室内雕出戏台一座,上置戏剧偶人,供墓主在阴间享用。宋代墓室明清以来砖石拱券技术应用较广,许多大型墓葬及帝王陵墓都是砖石券洞结构。皇陵的墓室规模更加宏大,用材更加考究,其布局也完全仿照四合院的形式。明定陵玄宫即由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甬道等部分组成,完全仿照宫殿的前朝、后寝、配殿和宫门建造,甚至每个殿(室座的屋顶都照地面建筑形式制作出来,只是为了适应拱券的特点将前、中殿(室改为垂直布置。清代的陵墓地宫充分利用石材特点,在石壁表面、石门上都雕满佛像、经文、神将等。从地下墓室的发展过程来看,越到后来,皇陵地宫中的象征性成分越少,而仿真的程度越显著,故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图4.2.2-18明定陵玄宫例如,北京故宫、北海,西安兵马俑(如图4.2.2-15),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图4.2.2-15 西安的兵马俑(2)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2) 文物艺术景观文物艺术景观是指石窟、壁画、碑刻、石雕、假山峰石、名人字画、文物、特殊工艺品等文化、艺术制作品与古人类文化遗址、化石。我国文物及艺术品极为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提高了园林的价值,吸引着人们观赏、研究。我国现存有历史久远、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石窟,是世界罕见的综合艺术宝库。其上凿刻、雕塑着古代建筑、佛像、佛经故事等形象,艺术水平很高,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闻名世界的有甘肃敦皇石窟,从前秦至元代,工程延续约千年,现存石窟492个,其中唐代所凿占半数,彩塑2000余座。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1)石窟图4.2.2-16 甘肃敦皇石窟外景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如图4.2.2-16)。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此外,还有山东济南千佛山,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多处。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壁画,作为建筑物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已约 2万年。中国陕西咸阳秦宫壁画残片 ,距(2)壁画今有 2300年。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也很繁荣,20世纪以来出土者甚多。唐代形成壁画兴盛期,如敦煌壁画(如图4.2.2-17)、克孜尔石窟等,为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1949年后,壁画得到恢复与发展 。图4.2.2-17 甘肃敦皇石窟壁画碑刻,是刻文字的石碑,各种书法艺术的载体。如泰山的秦李斯碑,岱顶的汉无字碑,曲阜孔庙碑林,西安碑林,南京六朝碑亭,唐碑亭以及清带康熙、乾隆在北京与游江南所题御碑等。摩崖石刻,是刻文字的山崖,除题名外,多为名山铭文、佛经经文。徐自强、吴梦麟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3) 碑刻、摩崖石刻山东泰山摩崖石刻最为丰富,被誉为我国石刻博物馆。郭沫若说“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泰山石刻不只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如图4.2.2-18)。图4.2.2-18 泰山摩崖石刻多指用石质、木质雕刻各种艺术形象与泥塑各种艺术形象的作品。古代以佛像、神像及珍奇动物形象为数最多,其次为历史名人像。我国各地古代寺庙、道观及石窟中都有丰富多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神像。举世闻名的如四川乐山大佛,唐玄宗时创建,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东,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4)雕塑艺术品中国古典园林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讲究的是神、势、气,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空割裂开来。这种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会意与图解,因此特别强调人的精神性和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最早可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还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无境界” 。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及心理学和哲学意味,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国园林肇始于远古“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岛”的神话,魏晋南北朝是重要的风格转型期,自然山水园兴起。融入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则无不贯彻于陶渊明初创的田园情趣(如图4.2.2-19)与“桃源仙境”中。陶渊明恬淡高远的诗文艺术境界深刻契合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封建士大夫的独特文化心理,并对古典园林意境产生深刻影响。图4.2.2-19 陶渊明田园情趣如苏州留园入口空间处理最为突出,无论从鹤所进园还是从园门进入,都有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的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了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如从园门进入,先经过一段狭窄的曲廊、小院,视觉为之收敛。到古木交柯一带,稍事扩大,南面以小院采光,布置小景两三处,北面透过漏窗隐约可见园中山池亭阁。通过以上空间“序幕”,绕至绿荫豁然开朗,这种引人入胜的造园手法将田园情结诗化为一种美的至境。汉末至南北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期。人事无常、贵贱骤变,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冷落,道家思想深入人心。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兴起。对人性追求的觉悟也激发了倾心自然的热情,孕育了独立的山水意识,人们对园林的理解从原来的物欲享受上升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玄学”主要表现在其“贵无”思想,特别追求在情感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同时又将这种对无限的体验诉之于对人生的体验。这样的一种境界,恰恰正是审美的境界!王弼是玄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真正的对于“意”的了解是一种即需要“象”但又超脱于“象”的领悟,即超越有限而对“无限”的体验。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艺术中的“虚境”,即强调虚实结合,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所以中国书画历来讲究留白,园林亦不例外。造园者在造园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或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个或一组景色的背后,让游者自己去观赏、联想,去领会其深度。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境界还包含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执著追求。我国园林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室内设置做工考究的红木家具,陈设字画、工艺品乃至文物古玩,大大提高了园林建筑文化氛围及观赏价值。此外,楹联、诗词、题咏遍布其间,利用文学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像力,使园林更富诗情画意,妙趣横生。由于园林主人的意趣、追求不同,江南私家园林极具个性。扬州个园的竹山,无锡寄畅园的山泉,苏州狮子林的怪石和环秀山庄的假山,绍兴兰亭的曲水……皆为世人所称道。这些私家园林所创造的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在繁华都市中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苏州园林中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图4.2.2-20 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幽僻(如图4.2.2-20)。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拙政园中的秫香馆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拙政园中的听雨轩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主要包括具有一定考古价值的各种出土文物,著名的有秦兵马俑、北京明十三陵等地下古墓室及陪葬物等。(6)文物及工艺美术品明十三陵陪葬物3) 革命活动地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井冈山4) 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