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园林决策管理 课件(共15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园林决策管理 课件(共15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章节
6.1 园林管理概述
6.2 园林决策管理
6.3 园林规划设计管理
6 园林管理
6.4 园林建设管理
6.5 园林经营管理
章节
6.2.1决策
6.2.2园林供给与决策者
6.2 园林决策管理
6.2.3园林决策指标
6.2.5园林决策参照
6.2.4园林决策程序与多目标评价
6.2.1决策
决策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对于人、财、物的组成成分、比例结构及相关行为的时间、地点的选择及确认。
园林作为城市经济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有多少资源可以用于园林建设和维护?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进行园林建设?如何落实园林建设的资源?相关程序如何制定?这些决策直接决定了有无园林供给、有多少园林供给、什么地区的消费者在什么时候得到园林供给、供给的园林品质高低等。
园林的供给与决策者、决策指标、决策程序这三者有关。通常情况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总是会优先选择需求较大、效益较好、施工方便的地方进行园林建设。
6.2.2园林供给与决策者
决策者是能够选择或将其决策付诸实施的人,因此是能够支配人员或财务的人。园林决策者是影响园林供给的重要因素,因此,通常来说集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合理,有公众参与的专家决策比领导决策更合理。
一、园林决策受决策者的决策目的影响最大。决策目的的不同将直接导致资源的分配差异和最后结果的不同。所以,必须确立合理的决策指标,来引导决策者作出最优、有效、满意的决策。最优、有效、满意是系统权衡与决策的三个层次。在现实的决策过程中,只能以“最优”为引导,以努力实现能够接近目标的“有效”,或者至少达到不会背离目标的“满意”。“满意”就是虽然不够有效,但
还过得去。比如说一个城市的园林建设即使暂时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但也不能让大多数市民都觉得不满。
二、决策程序对决策者有着重要影响。具有反馈机制的程序比不具有反馈机制的程序更能使决策者产生相对合理、相对有效的决策,以避免失误和减少损失。
三、决策者本身也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由于不同的决策者拥有的学识、经验、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基于自身的能力学识,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此外,决策者个人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心理素质以及性格、脾气、情绪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决策的制定。
6.2.3园林决策指标
决策指标是数量化的决策目的或目标。合理、恰当的决策指标,将有助于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至少也是“满意”的决策。
一、国民收入
园林作为一种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提高而产生的产品,与国民收入,也就是经济实力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回归自然需求、精神需求、享受需求等就相应增加,园林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增长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和需要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6.2.3园林决策指标
二、刺激需求
“刺激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其合理性在于:要维护整个市场竞争社会的秩序。为了维系秩序去刺激需求时,会不得不在人格、资源、环境等方面支付必要的代价,但如果失去的秩序,大多数人的需要都会得不到满足。因此,园林行业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
三、保障比积
保障比积是供养比、生态比与覆盖比之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环境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会提高人们对经济系统的满意程度,游园休闲放松有助于社会闲暇时间的非功利耗散,而且环境的改善和园林产品的增加,
6.2.3园林决策指标
有助于减少犯罪或其它非法行为,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需求有很大的贡献。因此,保障比积作为决策指标将有助于决策者意识到园林供给的重要性。
6.2.4园林决策程序与多目标评价
6.2.4.1园林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从有关事项或问题提上日程开始,直到决策形成的整个过程或阶段系列。经济决策中的“事项”依重要性可分为:新建项目(含改造和扩大规模)、转变生产经营方向、人员调整(含增减)、技术(含工艺)改造等。决策程序一般可分为非程序化决策和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的程序,通常是指在新遇到的情况下,一次性的、偶然性的决策。由于其目标和指标都不十分明确,因此往往要依靠决策者的学术水平、判断能力、直觉和创造力等。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系统模拟预测技术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非程序化决策将逐步过渡到程序化决策。
6.2.4.1园林决策程序
程序化决策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即情报阶段、拟出方案阶段(提交决策机构讨论)和确定方案阶段(按一定程序表决)。其与非程序化决策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拟出方案阶段”(那些只有一个阶段的非程序化决策还缺少“情报阶段”)。“拟出方案阶段”的核心内容是把有关问题归属或关联到系统内的子系统中去或是系统以外的外部关联,然后根据各个方案对于确定的目的或目标的接近或背离,来拟出最优、有效或满意的方案,以实现决策的目的或目标。
由于与园林供给相关联的方面很多,如生态、经济、文化、福利等等,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参
量和指标,来确定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绿量、绿面时间比、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指标来反映生态方面的影响;用投入产出比、经济利润等模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用类别面积复合比、人文评价来反映对文化和审美方面的影响;用人均绿地面积、绿地布局结构等来反映对福利需要的影响等。但通常只有把以上各个方面的目标以及相关参量、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多目标评价,才有可能提出最优、有效,至少也是满意的方案。而且,因为所有的行为与决策,都受到“需求”与“资源”的双重制约,所以在此过程中,不能奉行“不全宁无”的理想主义,而应依照现有条件提出方案,以达到某一时间的最佳成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善逐步改进与完善方案,以达到决策新的最佳平衡。
6.2.4.2多目标评价
多目标评价是把某一决策的若干相互制约的后果纳入同一评价过程的方法或技术。相互制约的后果是指该决策对满足人类不同侧面的需求表现出的不同的正负有效性。如果某一决策在各方面都能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在决策过程中某个决策只需要满足某一个需求时,就不必使用多目标评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只从一个目标来评价决策,往往是不全面的、不够合理的,结果也往往是会顾此失彼。因此,多目标评价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拟出决策”和“评价决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体现。
多目标评价主要包括5个步骤:⑴草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⑵对参与评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进行定性定量,即确定决策指标;⑶对不同方案实现各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标准化;⑷对不同目标加权;⑸根据之前确定的决策指标和权重,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综合评分,取优汰劣,作出决策或确定方案。在多目标评价过程中应由多人进行评价,并依据多数人评价为准,避免决策过多受个人影响。
6.2.5园林决策参照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除了全新的创造性决策外,往往会选择一些以前或是其他地方、其他人相类似的决策作为参照。以过去的决策作为参照称为时间参照;以其他地区或团体的决策作为参照称称为空间参照。一般情况,“参照”就是“继承”与“模仿”,时间参照主要指“继承”,而空间参照主要指“模仿”。时间参照往往优于空间参照,因为模仿是人类从猿人时代就具有的生理行为,而继承则是人类发展为智人之后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行为,况且,时间参照行为是在大致相似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空间参照却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这也是文化行为相对稳定的原因,所以,决策参照应以时间参照为主。
6.2.5园林决策参照
时间参照的可靠性的大小,取决于从较长历程还是较短历程的周期性事件中取得决策依据。空间参照可靠性的大小,则取决于从类似的区域还是从差异较大区域的周期性事件中取得决策依据。利用时空参照来拟出决策方案,可以简化程序,并借鉴前人和他人经验教训,减少决策失误。
由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简单的继承与模仿都已不能满足需求,而必须依据当时、当地的各种因素,由适宜的决策者,按照确定的决策指标,通过合理的决策程序,并利用决策参照或进行创造性决策,才能获得最优、有效或是满意的决策,以满足人们相应的合理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