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园林概论园林概论安徽农业大学制作章节5.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5.1 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5.3风景名胜区规划5.园林绿地规划设计5.4森林公园与农业观光园规划章节5.6道路及广场绿地规划设计5.7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5.园林绿地规划设计5.8附属绿地规划设计5.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5.4 森林公园与农业观光园规划森林公园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 二十世纪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章节5.4.1 森林公园规划5.4.2 农业观光园规划5.4森林公园与农业观光园规划5.4.1森林公园规划1. 森林公园概况(1) 森林公园概述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公园的名称多种多样,欧美国家称之为国家公园,日本称为国立公园,中国等国家称之为森林公园,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IUCN)统称国家公园。世界上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多国家在长期的保护、管理和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72年以来,世界各国森林公园的数量发展很快,近30年间增加了1000多处,总数达3000多处,总面积已达4亿公顷。图5.4.1-1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我国地域辽阔,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林区地貌、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森林公园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发展起步要晚得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地文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样化的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体系。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森林旅游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经济成效显著。森林公园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回归自然的重要目的地。(2)森林公园的类型根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把森林公园分三级: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省级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人文景物相对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较高,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县)级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有特色,景点景物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在当地知名度较高。按照地域分布与景观特色分为山岳森林型、海滨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森林型、火山迹地森林型、湖泊森林型草原森林型、海岛型、园林型(或称城郊型)等。山岳型森林公园在我国最为普遍,最早兴建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即属此类,此外还有北京云蒙山、河北磬槌峰、山西黄崖洞、安徽天堂寨、四川瓦屋山、广西八角寨、甘肃莲花山、青海坎布拉等。图5.4.1-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海滨型森林公园是由沿海防护林所形成的海滨型森林公园,在我国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其中较为知名的河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辽宁首山、山东黄河口、福建大鹤海滨、广东东海岛等森林公园都以优质的海滨而享有盛誉。图5.4.1-3 福建大鹤海滨森林公园图5.4.1-4 四川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冰川型森林公园是以现代冰川与原始森林镶嵌共生为特色,例如四川省海螺沟森林公园以现代冰川与原始森林镶嵌共生为特色,在陕西太白、朱雀、宁西等森林公园内都分布有大量冰川遗迹。图5.4.1-5 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溶洞型森林公园,如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是开发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的著名游览胜地,山西禹王洞、浙江双龙洞、江西萍乡、河南五龙洞、四川龙门洞、云南清华洞等森林公园均以溶洞景观为特色。火山迹地型森林公园,黑龙江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颇具代表性,长白山天池、吉林三角龙湾、广东西樵山、云南来凤山等森林公园也都拥有众多的火山熔岩景观。图5.4.1-6 黑龙江火山口森林公园湖泊型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水体为特征,湖光山色相映成辉,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因其拥有5.3万ha水面,湖内1078个岛屿而得名,辽宁库区、江西百岛、海南南湾、湖北清江、广西流溪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湖泊型森林公园。图5.4.1-7 千岛湖森林公园草原型森林公园,如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处于草原、森林相连地带清代为闻名遐迩的皇家猎苑,河北千松坝、内蒙古黄岗梁、海拉尔等也是典型的草原型森林公园。图5.4.1-8 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海岛型森林公园,山东长岛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型森林公园,辽宁长山群岛、浙江大鹿岛、福建平潭海岛、广东南澳海岛等也是典型的海岛型森林公园。图5.4.1-9 长岛森林公园园林型(称城郊型)森林公园是地处市区或郊外,一般景点密集,面积不大,有较多人造景观和设施,如黑龙江哈尔滨、上海佘山、江苏虞山、浙江兰亭、福建福州湖北玉泉寺、湖南夹山寺等森林公园亦受人们的喜爱。图5.4.1-10 兰亭森林公园2.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1)森林公园的管理根据《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部主管全国森林公园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森林公园工作。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对依法确定其管理的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水域、景点景物、各类设施等,享有经营管理权,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2)行业规范1994年,《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6年,《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2002年,《关于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通知》。2005年,《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消、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目前有湖南、四川等10多个省颁布实施了本省区的《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森林法》、 《环境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房地产法》。(3)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2006年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正式启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并印发了《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使用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国家级森林公园使用专用标志必须经国家林业局授权。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属国家林业局专有官方标志,是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视觉形象。图5.4.1-11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标志3.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内容(1)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必须全面贯彻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总体布局应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多种功能需要。一般森林公园区划系统包括游览区、游乐区、狩猎区、野营区、休养、疗养区、接待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生产经营区、行政管理区、居民生活区等。图5.4.1-12 瑶琳国家森林公园游览区图5.4.1-13 阿里山森林公园游乐区图5.4.1-14 天门山森林公园接待服务区图5.4.1-15 千岛湖森林公园疗养区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游览区为核心,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图5.4.1-16 云南绥江森林公园鸟瞰(2)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环境容量的确定,其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森林公园的合理游憩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一森林公园的最佳环境容量。确定环境容量既能对风景资源提供最佳保护,又能使尽量多的游人得到最大满足。因此,确定最佳环境容量时,必须综合比较生态环境容量、景观环境容量、社会经济环境容量及影响容量的诸多因子。另外,在总体规划前,要对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游客规模进行核实。(3)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景点设计内容包含景点平面布置、景点主题与特色、景点内各种建筑设施及其占地面积、体量、风格、色彩、材料及建设标准。景点布局应突出森林公园主题,从公园整体到局部都应围绕公园主题安排。总体布局应突出主要景区,以主要景区为中心;景区内应突出主要景点,以主要景点为中心;运用烘托与陪衬等手段,合理安排背景与配景。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紧密结合,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游览线路设计内容包括选择游览方式、组织游览线路、确定游览内容。游览方式选择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等自然地理条件,充分体现景点特点,紧密结合游览功能需要,因地因景制宜、统筹安排。游览线路要合理布局,便捷、安全,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节奏感,由起景开始、发展,到高潮、结束,逐渐引人入胜。游览线路的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游览方式,形成有机结合,提供丰富的游览内容,使游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观赏到景观精华,能感受和利用森林公园的多种效益功能。有利于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合理安排游人的行、食、住、购、娱等旅游服务设施。图5.4.1-17张家界旅游路线图(4)植物景观工程森林旅游区的森林植被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统一安排。以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为前提,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的较完整的区系植物群落,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防护功能。在森林植物景观方面,应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不应大砍大造,应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改造后的出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应合理搭配、相互协调。图5.4.1-18那拉提森林公园植物景观(5)保护工程保护工程设施设置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必须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保护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制定,保护对象分类,保护措施确定,保护设施设置等。(6)旅游服务设施工程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层数一般以不超过林木高度为宜;兼顾观览和点景作用的建筑物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休憩、服务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招待所、休养所、疗养院、游乐场等永久性大型建筑,必须建在游览观光区外围地带,不得破坏和影响公园景观。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7)基础设施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和森林公园内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森林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应注意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根据游客游行规律,组织游览程序,形成起、承、转、合的序列布局。应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森林公园内水、电、通信、消防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5.4.2农业观光园规划1、农业观光园区概况(1)农业观光园区概述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观光应运而生。农业观光最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起来,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20世纪中后期,旅游代之以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园内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专职从业人员,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不仅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而且找到了旅游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农业观光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图5.4.2-1 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图5.4.2-2 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2)类型农业观光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目前,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各地大都是结合各自的主营项目和地方特色来划分和命名的。针对当前现状,可将农业观光园区可分为四大类型:综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农事体验型。综合观光型是指融合参与体验、休闲、教育、观赏等多种形态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观光项目。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观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图5.4.2-3灵山湾农业观光园休闲度假型是指以供都市人休闲为主,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在这里,游客可以摆脱城市的喧嚣嘈杂,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可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图5.4.2-4北戴河集发观光园科普教育型是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的高科技农业项目,向市民和学生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使他们受到教育,可以为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中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实习和交流的场所。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图5.4.2-5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图5.4.2-6 果实采摘图5.4.2-7 农事体验2、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1)分区规划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目的是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在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是突出主体、协调各分区的手段。在规划时要注意动态游览与静态观赏相结合,保护农业坏境。典型的观光农业园一般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观光区、管理服务区、休闲配套区等。如秦皇岛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就划分为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建有百菜园、奇瓜园、空中花园、惊险桥戏水摸鱼等30个景点,具有观、住、吃、购、玩五大功能。图5.4.2-8蔬菜种植示范区图5.4.2-9 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5.4.2-10 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2)交通道路规划交通道路规划包括对外交通、园内交通、停车场地和交通附属用地等方向。对外交通是指由其他地区向园区主要入口处集中的外部交通。通常包括公路、桥梁的建造、汽车站点的设置等。园内交通主要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等。一般园区的内部交通道可根据其宽度及其在园区中的导游作用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游憩道路。图5.4.2-11 道路主、次分明的农业观光园内部交通道在规划时,应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它对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更要考虑其生态功能,比如廊道效应等。农田群落系统往往比较脆弱,稳定性不强,在规划时应注意其廊道的分隔、连接功能,考虑其高位与低位的不同。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特点。图5.4.2-12 自然式布局的农业观光园(3)栽培植物规划栽培植物规划是农业观光园区内的特色规划。农业观光园区的栽培规划应当以园区所在的农业区为依据,挖掘特色让游人真正地体会到回归自然、感受乡野。栽培植物包括草本类型、木本类型和水生类型这3大类型。其中草本类型包括大田作物型(早地作物与水田作物)和蔬菜、果树等作物型;木本类型包括经济林型、果园型、草木本间作类型以及其他人工林型;水生类型包括水面、水下作物。图5.4.2-13 草本类型栽培植物图5.4.2-14 木本类型栽培植物图5.4.2-15 水生类型栽培植物在典型的农业观光园栽培植被规划中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生态林区包括珍稀物种生境及其保护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区;观赏(采摘)林区往往是木本栽培作物,一般于主游线、主景点附近,处于游览视域范围内的植物群落,要求植物形态、色彩或质感有特殊视觉效果。其抚育要求主要以满足观赏或采摘为目的;生产林区是农业观光园区的内核部分,是以生产林为主,限制或禁止游人入内。一般在规划中,生产林区处在游览视觉阴影区,地形缓,没有潜在生态问题的区域。(4)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一个较细的规划,在尊重区域规划、生态规划、栽培植物规划等的前提下进行,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一般来说,农业观光园的绿化规划参照风景园林的绿化规划理论进行,原则是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搭配要求尽量模拟自然、不留人工味。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图5.4.2-16 花带的点、线、面结合图5.4.2-17 乔、灌、草结合当然对于那些在原有天然植被基础上做的农业观光园而言,更应尊重自然、突出特色。如四川的蜀南竹海,它是国内最大的天然绿竹公园,以楠竹为主,还有绵竹、水竹等珍稀品种,在此基础上又综合开发忘忧谷,墨溪等,非常有特色,人们又谓之为“竹的王国”。图5.4.2-18蜀南竹海一景图5.4.2-19 蜀南竹海景点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