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园林专业修养 课件(共21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园林专业修养 课件(共21张PPT)《园林概论》同步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园林概论
园林概论
安徽农业大学制作
章节
7.1 园林专业素质
7.2 园林专业修养
7 园林专业素养
章节
7.2.1 世界观
7.2.2 广博的文化知识
7.2 园林专业修养
7.1.3 丰富的生活经验
7.2.1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世界观可以给人们提供思维,给予启发,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正确的世界观能把科学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反之,会使科学研究误入歧途。园林规划设计是对人类的未来行为做出安排的科学活动,正确的世界观会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促进园林的可持续发展;错误的世界观必然会加重各种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陷入危机。因此,世界观不仅决定着园林工作者作品的思想倾向,还影响着他的整个创作活动,是园林工作者的灵魂。
1)自然观
原始社会由于技术手段简单,人对自然影响力还很弱小,一切只能顺从天命,人与自然处于原始水平协调状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观念逐渐由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论。
征服论认为人是世界的核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和改造周围的环境。以园林中的“征服自然”这一社会观念为例,它涉及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的哲学问题,因而属于世界观范畴,影响到园林艺术中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期,“征服自然”的观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就园林来看,古时园主多为帝王和官吏士大夫,当时的园林审美观一方面表现于苑、囿等审美性与功利性紧密结合之中,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宫廷、官邸园林炫耀权势、炫耀财富,“视天地万物为一己所有”,屈从并利用“神威”以统治和压迫人民。
园林艺术创造主要体现人在“征服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统治阶级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能工巧匠们的活动必然不会脱离这一基本模式。“征服自然”观念所包含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都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当人类为各种胜利而欣喜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对自然掠夺和破坏的恶果已显露,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社会难以为继,自然界通过生物圈的反馈机制,把人类带给地球的灾难不断返还给人类。
人们开始感觉到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一致,并开始探索理想的聚居环境,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到“设计结合自然”,都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在园林规划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有限生态环境内的“天人合一”观念逐渐得到承认,园林艺术创造因此逐步冲破功利主义禁锢而获得了更多自由。“征服自然”这一社会审美观念开始暴露出它的落后性,园林艺术开始强调“自然美感”,借助其高度普遍性孕育着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又借助其特有的魅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甚至直接进入宫廷官邸。
到了近代,人道主义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并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一致”。
2)生态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园林设计师的世界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要求我们要运用系统观理念进行绿地系统、旅游地规划、区域规划、大地园林规划,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通过设计,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这是现代和未来园林设计师所要追求的。
生态学对于园林学而言,包含着两种意义:
a. 作为一门科学,生态学提供了植物物种的生长与其他种群发生联系的方式,以及生物种群与土壤和气候条件如何相关的解释,并且观察和记录生物演替的可见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园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b. 与此同时,生态又作为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隐喻和价值观念进入到园林学的讨论中,许多园林设计师逐渐接受用生态学的理念解释他们现在所从事职业的某些方面。
今天的园林学中,生态已经成为具有某种独立意味概念,“生态”的规划设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肯定和积极意义的价值判断。
园林生态设计,追求在与自然过程的有效结合和适应的基础上对大地及其上的物质、能量和过程进行有意识地塑造从而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需要我们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生态学在园林专业实践中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标尺,使得我们对生态理论和世界观的探讨成为必然。
3)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发展目标,以高消费和高享受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途径,以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代价,以人与自然对立、人定胜天为世界观。其结果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降低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加快寻求可再生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限制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的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
a. 其一是指代际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权力;
b. 其二,是指代内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它要求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成本——效益公平负担和分配,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而不仅仅把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
可持续发展观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肯定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也要促进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它既要作为园林规划的指导思想,又要成为园林规划的最终目标。
世界观是历史的、变化的,不管它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都以十分复杂的方式顽强地从各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园林的发展。面对着社会生活和艺术中许多复杂的现象,在园林实践和园林理论上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思想作风,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处理好园林规划实践中的新问题。
7.2.2 广博的文化知识
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园林与各门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各门知识和技艺的“整合化”是大趋势,要求园林从业人员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加强哲学和美学修养,对园林从业人员是头等重要的事。哲学和美学可为园林学科解决基本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为园林中与这些基本问题相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发现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园林从业人员还应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创作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只要有广泛的生活情趣,又善于深入观察、细心揣摩,各类社会知识都可以为园林创造提供素材或激发园林设计师的艺术想象力;努力学习和文学、艺术有关的专业知识,对园林工作者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也大有裨益。
通过学习文学可以间接了解和感受各种社会生活、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情操。许多诗词、散文中还有大量“景语”,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对“诗情画意”在园林景物中的应用,对营造“意境”,都有直接的帮助和启示,有助于园林从业人员在专业上达到精深的造诣。
一个优秀的园林工作者应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力争把一切艺术(特别是它们的情趣、韵味)变成或融入园林,这样才能营造出更好的园林作品。园林强调学科之间的相关渗透与综合,需要园林设计人员博览群书,例如,评价一个园林设计作品,评价者应首先进行园林形式美的评价,这涉及园林美学、建筑学等;在评价作品的社会功能时,涉及生态学、环境学等;要评价设计作品的再现性和表现性,涉及历史学、规划学等;最后要做出总体评价,就必须还要懂得运筹学、心理学和模糊数学等。
因此引入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博览群书,掌握丰富文化知识,才能在园林的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经营、花木配置中有所造诣,成为一个合格的园林工作者。
7.2.3 丰富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即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园林艺术创作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艺术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对中国园林艺术有过重大影响的古代画论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说法,如:“万物富于胸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等,讲的实际上都是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问题。园林艺术创作还必须依靠对生活、对普通群众的理解、洞察和奉献精神,了解普通居民对园林的心理需求。
新时期:当前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普通居民有直接关系的,如设计新建的公园、街心花园、园林化厂区、住宅小区等。
若是今天的园林从业人员不深入生活,不能深切地感受普通人在居住、出行、休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和对环境美的种种新的具体渴望,怎么能完善和发展园林艺术,以完成好新时期赋予他的新的任务?
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总结创新。
园林设计作品要体现时代精神就不能以模仿为能事,要创造新意以反映新时期的精神面貌。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演化至开放式空间、再到现代开放式景观、大地艺术,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与扩展,大至城市设计(如山水园林城市),中到城市广场、大学校园、滨江滨河景观、建筑物前广场,小至中庭、道路绿化、挡土墙设计,无一不以此为起点。
开放、大众化、公共性已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