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虚拟现实、边缘计算、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二次元虚拟偶像更接近真人形象的3D超写实“数字人”逐渐增多,一批面容靓丽气质佼佼的“数字人”应声而至,“穿梭”于现实生活的各类场景。作为当前数字技术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人”体现了数字文化新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打开了网络文艺新媒介产品的审美想象和创新创意空间。
②颜值高、才艺多的“数字人”在资本市场和流行文化的热度不断攀升,再加上现实世界娱乐明星“塌房”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虚拟偶像和“数字人”被打造成具有鲜明“人设”的数字网红。这些不同类型的“人设”是“数字人”变身“顶流网红”的数字化叙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使得原本属于二次元文化的虚拟偶像与当代娱乐工业的造星机制悄然对接。“数字人”“人设”的故事性、虚拟性和参与感,激发了粉丝自我人格在虚拟世界的想象投射。定制化的“人设”在算法应用中可以精准对接年轻用户“无菌审美”追求,快速形成吸引眼球的圈层效应,满足粉丝在线交互的“产消合一”需求和虚拟圈层社交新体验,也能够借助直播、短视频、数字广告等活动平台,迅速成为突破“次元壁”的高人气网红,从而形成“数字人”IP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③“人设”是“数字人”形象创作的起点却并非终点,再完美独特的“人设”都会在不断面向满足粉丝的“表演”中被消耗成空心的、扁平的标签。一味迎合消费端需求而精心包装的“人设”,容易陷入套路化拼贴所带来的局限,使“数字人”形象成为没有生长空间的僵化符号,最终导致“人设崩塌”。优质的“数字人”形象要源于“人设”,高于“人设”。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类型的“数字人”形象看似迥然有别,但他们的共同点也不少:年轻时尚、个性张扬,充满未来感和科幻感,既是完美偶像也是软萌有缺点的“人”。他们擅长在完美与不完美“人设”之间拿捏合适的尺度,需要“爽点”或“萌点”就看粉丝的选择了。
④如果“数字人”仅止步于制造类型化的数字网红,他们的形象其实仍然是模糊的。“数字人”形象要高于“人设”,就是要从制造“人设”转为创造人物,使“人设”成为人物的一部分而非取代人物。优质“数字人”形象要体现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数字人”并非虚幻的代名词,也不是单纯的技术产物,而是具备“源于生活、回应生活并走进生活”的美学内核。中国文化基因凝聚丰富的文化元素、人文精神与生命情趣,能为“数字人”形象提供坚实的文化品质和美学智慧,也是“数字人”守正创新的文化之源。“数字人”的创新发展可借鉴《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新国风对传统文化的年轻化创意表达方式,把中华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数字文艺的创新表达相结合,使数字文艺生长与当代美学语法相契合,从传统跨向当代,从古典迈向时尚,创造更多具备中华文化气韵又自带“流量”的“数字人”形象,不断提升数字文艺生命力。
⑤虚拟偶像、二次元、Z世代是“数字人”文化的关键词,也一度成为青年亚文化的符号标签。随着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数字人”开始突破圈层区隔,借力“科技+文化”风口逐渐跃入主流文化视野,频频出现在冬奥会、春节晚会等重要文化平台。“数字人”景观之“新”不仅代表网络文艺的新发展趋势,也是新的时代脉搏和时代气象的表征,呼应了艺术创造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密切关系。流行文艺记录时代,也必然要以时代精神为其价值底色。
⑥“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这就说明必须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学功能。优质的“数字人”形象应锚定文艺陶冶性情、升华气度的发展风向,用有品位的艺术为美好精神生活赋能,为人们提供审美滋养和心灵丰盈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数字人”形象的创意生长、维护提升的全链条环节,打造有温度的健康向上的形象。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时代文艺标识,激发Z世代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优质“数字人”形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走高质量发展路线,努力彰显时代审美旨趣,传播当代社会观念,反映共同价值追求,才能以隽永的艺术魅力形成数字时代的文艺标识。要用中华美学和当代价值为数字文艺持续赋能,以优质“数字人”形象向Z世代传递有内涵有格调的文化精神,激发Z世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数字人”形象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文化魅力。
(摘编自刘桂茹《以中华文化内涵塑造“数字人”形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制化的“人设”在算法应用中可以精准对接年轻用户“无菌审美”追求,是“数字人”变身“顶流网红”的重要因素。
B.优质“数字人”融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为一体,中国文化基因是“数字人”守正创新的文化之源。
C.《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节目可以有力推动“数字人”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数字文艺生命力。
D.优质的“数字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当代社会观念,反映共同价值追求,形成数字时代的文艺标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人设崩塌”是因为人设取代了人物,陷入了套路化拼贴所带来的局限之中,最终被消耗成空心的、扁平的标签。
B.从“数字人”频频出现在重要文化平台可以看出“数字人”开始突破圈层区隔,逐渐跃入主流文化视野。
C.在“科技+文化”的风口之下,“数字人”体现了网络文艺的新发展趋势,清晰传递“数字人”的时代价值底色。
D.如何赋予“数字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一批兼具中国文化品格和自带“流量”的优质形象,是推动“数字人”发展的重要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网红直播带货频频翻车,于是电商公司批量复制“数字人”进行直播带货,引爆直播新风口。
B.日本虚拟“数字人”“初音未来”在B站举办的3DGG演唱会爆火,在线观看人数超百万。
C.杭州亚运会上“数字人”火炬手高擎亚运圣火,踏浪而来,与汪顺共同点燃主火炬。
D.在《2023年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数字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人民日报评论:点亮文化传承发展新灵感》一文指出:数字人要产生持久魅力,不能仅凭外在的形象或塑造的“人设”,要激发新的灵感,应用新的技术,更要充分汲取科技与人文滋养。如何让“数字人”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使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秋晚
凌叔华
中秋节夜晚,月儿婷婷地升上屋脊,庭院地上好像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远近树木似笼罩在细霰中。正厅里不时飘来果饼菜肴味。
她吩咐厨子:“一会儿开饭,这碗鱼不必再烧了,这盘团鸭没有炖软,再炖炖吧。”
敬仁斜挨在椅子扶手上迷蒙着眼休憩,从他笑容上就知道他十分满意她的布置。他认得她今晚穿的衣裙,是春天新婚穿过的那一套湖色华丝葛,裙脚绣着金碧折枝花。颊上透露出可爱的桃花色,他觉得她今晚非常美。圆圆的下巴衬上含情的笑靥更觉得可爱。
“我娘说吃了团圆宴,一年不分离。”她依在他怀里说。
刚上第二盘菜,看门的老董跑进来:“老爷,大石作那边打电话来请您即刻过去,姑太太不行了。”
敬仁离席要走。太太觉不好过,但极不愿他此时走,因为团鸭还没上。没吃团鸭,团圆宴不团圆,她怕这是他们来日的征兆。
“吃些饭再去吧。今晚的饭是要吃的。”敬仁心里难受,但他知道中秋宴是要吃的,他就喊:“拿饭来吧,备车,我就要出门!”盛上饭,他泡些鱼汤匆匆吃了。团鸭端上桌时,他已在漱口。她可怜地望着他:“吃块鸭子再去!”她拣了一块肥的夹碟子里。
“没工夫吃了,人家在那咽气盼我!”
她十分委屈,又怕不吃团鸭真会成征兆,就低声央他:
“不吃团鸭是不好的,你得吃这块。”他只得坐下夹起送到嘴内,觉得油腻又吐了出来。
他匆匆坐上车,此时已近夜半,月已到中天,那清澈惨白的月光射在玻璃窗上,格外使人觉到凄寂生感。太太坐在窗前惘惘胡思,想到今夜家宴便觉得悚然,好像恶运魔神此时正围住那块没吃进去的鸭肉,商议如何摆布敬仁。
她好象置身在迷暗的森林中,恐怖忧愁缠住了她。她只盼有人用手领她出来。她想只要能拉着敬仁的手,就可以去了大半的忧愁了。
敬仁回来了,满脸苍白,眼睛红晦:“我早去五分钟就见到她了。都是你要我吃那团鸭,耽误了时间。可怜她只有一个干弟在京城,临死都会不到。”他回想方才干姊的景况,一张瘦削惨白的脸,睁着阴晦带泪渍的眼,披着稀松乱发,盖着张白布被单,上头撒了些黄钱,地上一对死白油烛点着,中间插了一股香。
“咳,我们真对她不住!都是你强我吃那碗饭,张妈告诉我她咽气时还喊人找我呢。”
太太本忌讳大节日说死人,听敬仁连连埋怨自己只得勉强忍住道:“别只埋怨我吧,大节下少见一个死人好多着呢。”
“想不到你这女人心肠这样硬,人家孤冷冷死了,你还说不见她好多着呢!”他转悲为怒,伸脚把鞋子向上一摔,竟把茶几上的花瓶碰了下来,砸一个粉碎。又是一个不吉祥!一时间她又悲又气:“怎的了,你今晚是成心给我过不来!”她抽咽地哭起来,“大节下,饭也不肯吃,瓶子也摔破。还过什么好日子!”
他望见她红肿的鼻子硕大,那觉得可爱的嘴唇已褪尽胭红,只见一个酱紫的扁着的嘴。这是婚后第一次他觉得他的女人难看。他惘惘怆怆走到中庭,圆圆的皓月好像正对他冷笑。
第二天一早他便跑去料理干姐姐的丧事了,晚上十点他才回到家。太太蓬乱着头发,眼睛哭得非常红。敬仁看着桌上的账单问道:“我前天交你手的一百块用完了没?先拿出来还这笔账吧。”“昨天不看,这时却问我要,我没白花你一个钱。我又没有个干弟送我钱花。”太太一肚皮委屈,正想借题发泄。
“你说什么话,人家已经死了,我真要躲开你。”
“我早知道你嫌我,大节下就给我下不了台!”她又哭起来。
晚上她满眶眼泪回娘家,一住就是三天。他跟着朋友逛艺园听戏;跟在时髦女人后头看热闹;时常到小饭馆吃便饭,喝白酒;夜间常到一两点回家。
一个月后,敬仁丈母娘着急便送女儿回到敬仁家。夫妻间虽不再龃龉,总觉得彼此心中立了一块冰冷的石碑。
敬仁艺园逛熟了,第二年春天便做了胡同一家的熟客。杂货铺在第二个中秋节典给了人,他拿一半款替胡同的姑娘还金店和绸缎庄的账。他太太在春天小产了一个七个月的男孩,大夫说怀孕时动了肝火,急怒伤了胎。太太病了三个月,面貌枯黄憔悴老了许多。敬仁常不在家,渐渐觉得她非常丑陋,说话也懒得答她。第三年祖遗的铺子都典走了,只剩一间纸行,虽不曾典,已把契纸押了给人。第三个中秋晚上,太太独自躲到厨房望着炉火擦泪,不敢哭出声来。八月底太太又小产了一个六个月的男孩。
第四年中秋,正厅已蜒满了蜘蛛网,月亮升上屋脊,几个黝黑的蝙蝠支起双翅在月下飞来飞去。厨房有两个女人说话,一个是敬仁太太,一个是太太的母亲。
“你后天一定得搬出去吗?”“已经到期交割了。”“敬仁一定不来接你吗?”“不来,昨听人说,他已经去三不管住闲了。”“想不到他们家落到这地步!”“谁也没想到,娘呵,都是我命中注定受罪吧!”她擤擤鼻涕咽哽道:“我出嫁后头一个八月节晚上就同他闹气,他吃了一口团鸭,吐了出来,我便不高兴,后来他又一脚碰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我更知道不好了。”“这都是天意,天降灾祸谁躲得过!你也看开点,修修福等来世吧。”老太婆嗽了几声。
两点钟后,小屋内灯油渐尽,月儿依旧在院子里铺上薄薄的一层冷霜,树林高处照样笼上银白的霰幕。蝙蝠飞疲了藏起来,大柱旁一个蜘蛛网因微风吹播,居然照着月色发出微弱的丝光。
(有删改)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选取了四个中秋晚特定的场景,将敬仁夫妇一家从小康之家到流离失所,从幸福美满的婚姻走向婚姻坟墓的变化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B.“这都是天意,天降灾祸谁躲得过!……修修福等来世吧。”这是太太母亲不想让女儿伤心找借口安慰她的话,体现了对女儿的爱。
C.“非常美”“他的女人难看”“她是非常丑陋”通过敬仁眼中太太的外貌变化,展现了他对太太由爱到厌的过程,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
D.作者将一个悲剧故事安排在中秋节,形成了强烈反差,加剧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强化了小说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高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团鸭”“花瓶”等是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在敬仁太太眼中,“团鸭”象征了团圆,象征了完整幸福的婚姻生活。
B.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中秋节吃团鸭、岳母与妻子的对话是详写,干姐去世、处理后事、夫妻感情破裂分居、太太流产等是略写。
C.小说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记录了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读者自己判断,引发独立思考,增强了小说的灵活性和可读性。
D.“一张瘦削惨白的脸……中间插了一股香。”通过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干姐去世时的惨状,含蓄表达了敬仁内疚之情。
8.文中画线的几处环境描写都写到了“月光”,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9.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评价这篇小说“在揭发旧传统的某些愚蠢观念上,《中秋晚》是可以跟鲁迅的《祝福》相媲美的”。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文揭发了哪些旧传统观念。(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A知B其C难D也E焉F用G亡H郑I以J陪K邻L邻M之N厚O君P之Q薄R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
B.肯綮,“肯”指筋骨结合处;“綮”指附在骨上的肉。现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C.鄙,把…当作边邑,与《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字意思不相同。
D.微,没有,与《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文惠君的第一句话表达赞叹之意,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二句借以点明题旨,说明“解牛”与“养生”的关系。
B.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进行对比,写出了在用刀方面“依乎天然”“因其固然”这种遵道而行的高妙。
C.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秦,但烛之武因年轻时未被重用而拒绝,后经佚之狐致歉,他最终答应出使。
D.烛之武在晚上被人用绳子拴着从城楼上吊下去,进入秦营,站在秦的角度,有理有据,晓以利害,说服了秦穆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你怎么理解《庖丁解牛》这则寓言的寓意?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15—16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联的“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空间上的对应,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B.杜诗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从大处着笔,对眼前景物进行精微刻画,创造诗的细节意境,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C.李诗颈联极言岳阳楼高耸,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突出心情的愉快。
D.李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描写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风格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16.两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皆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请分别赏析这两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述说自己的志向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沐浴临风的美好图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一个夹在大国中间的千乘之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通过三年的治理便可实现军事强国的目标。
(3)“沧海”作为一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也给 A 。如不法分子通过面部替换、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①利用AI新型技术实施诈骗主要有“拟声”“换脸”两种手段,②即通过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③进而诈骗钱财。④不法分子通过“网店客服”“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⑤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⑥采集消费者的发音、语句或面部。⑦再利用“拟声”“换脸”等技术合成消费者虚假音频或视频、图像,⑧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引起其亲友转账汇款,⑨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⑩随后立即转移资金。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对明星、专家、官员等音视频进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传播虚假消息,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此类诈骗 B ,诈骗金额较高。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新型诈骗手段,维护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A
B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量阅读, ① 就是广泛的阅读,并在大量阅读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聚沙成塔,滴水汇成大海。也许,我这里所说的“阅读”,与你心目中所想的 ② ;但是,这并不影响你我之间的交流,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生命中永远无法拒绝真正的“阅读”。
我们唯一的不同是,你的书包里,你的床头柜角,你家的书房里,你校的图书馆里,充满了名篇佳作,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它的知音。只是你因课业负担太重、空余时间有限而往往“无暇顾及”,甚至“ ③ ”。而我的中小学时代几乎看不到“像样”的读物,见不到名著名作,更谈不上丰富,因我是在“文革”十年上的学。我真正的阅读,是在当上语文教师之后开始的。而作为语文教师角色的阅读,不足与优势并存。不足是,“海”较小,学科专业性较强;优势是,“读”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这里所说的“阅读”。 B.往往“无暇顾及”。
C.“海”较小,学科专业性较强。 D.几乎看不到“像样”的读物。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它们在你的书包、床头柜角、书房里和图书馆里,只是你因课业负担太重、空余时间有限而往往“无暇顾及”。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青春”的释义:(名)①青年时期:把~献给了祖国。②指青年人的年龄(多用于早期白话):~几何?
材料二:2018年5月14日,69岁的截肢老人夏伯渝在经历了5次的漫长征途后,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夏伯渝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也成为世界年龄最大的残障人士登顶珠峰第一人。他用行动重新定义了“青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
③标题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有力推动‘数字人’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数字文艺生命力”错,原文“‘数字人’的创新发展可借鉴《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新国风对传统文化的年轻化创意表达方式,把中华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数字文艺的创新表达相结合”,可见是“数字人”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些节目的创意化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数字文艺生命力,并非是这些节目推动“数字人”的创新发展。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人设取代了人物”错,原文第三段“一味迎合消费端需求而精心包装的‘人设’,容易陷入套路化拼贴所带来的局限,使‘数字人’形象成为没有生长空间的僵化符号,最终导致‘人设崩塌’,可见“人设取代了人物”并非是人设崩塌的原因。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第四段的观点是:“数字人”的创新发展要把中华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数字文艺的创新表达相结合。A.批量复制数字人体现的是制造类型化的数字网红,形象模糊,未能融合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内涵。B.初音未来是日本的虚拟数字人,与中华文化无关。C.亚运火炬手体现了数字文艺的创新表达,但不能体现中华文化内涵。D.选项体现了传统文化人物苏轼在数字文艺的创新表达之下从传统跨向当代,从古典迈向时尚,符合第四段的观点。
4.①首先提出“数字人”逐渐增多的现状。②接着分析“数字人”爆火以及容易“人设崩塌”的原因。③最后提出优质“数字人”发展策略。(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阅读全文可知第1段是总起,提出了“数字人”是数字技术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的产物;第2-3段分析问题,从“人设”的角度分析了“数字人”爆火的原因以及容易“人设崩塌”的原因;第4-6段解决问题,从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用新文艺形态表达文化自信,努力彰显时代审美旨趣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5.①融合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坚持守正创新。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源于生活、回应生活并走进生活。③贴近时代、国家和民族,以时代精神作为价值底色。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引领,用中华美学和当代价值为数字文艺持续赋能。(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第四段可知优质“数字人”形象要体现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的融合,中国文化基因是“数字人”守正创新的文化之源。由第四段可知“数字人”并非虚幻的代名词,也不是单纯的技术产物,而是具备“源于生活、回应生活并走进生活”的美学内核。由第五段可知“数字人”景观之“新”不仅代表网络文艺的新发展趋势,也是新的时代脉搏和时代气象的表征,呼应了艺术创造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密切关系。由第六段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可知数字人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引领。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是太太母亲不想让女儿太伤心找借口安慰她的话,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有误,当时太太已经家庭离散、婚姻破碎,但太太的母亲用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来安慰自己的女儿,表现了母亲的愚味无知,可怜可笑。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过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有误,该句没有动作描写。故选D。
8.①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头朦胧的月光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气氛,也使整部作品镀上一层清冷的银辉,笼罩在淡淡的哀伤下。
②贯穿小说始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使小说情节结构更清晰、紧密。
③暗示人物关系的变化,随着环境氛围从温馨走向凄凉,夫妻两的关系也日益生疏。
④象征人物命运,揭示主旨,“月光”具有象征意义,凄冷可怕的月光象征着敬仁夫妻婚姻失败、家财散尽的结局。(2分一点,写出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在这篇小说中,几次对中秋节月色的描写推动着小说情节的走向,月亮这一物体意象也象征着敬仁夫妇的命运。小说开头描写了宁静温馨的月色,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意境氛围。这样的描写看似温馨宁静,一方面衬托着敬仁与太太之间新婚时的甜蜜,另一方面呈现出的朦胧的感觉也透着一丝阴冷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暗示着接下来夫妻之间会发生的种种不幸。第二处是敬仁太太在等敬仁从干姐姐处回来,太太内心很迷茫而又无奈,“此时己近夜半,月儿己到中天,那清澈慘白的月光射在玻璃窗上,格外使人觉到凄寂生感”。敬仁因为干姐姐病重没有吃象征团圆的“团鸭”就走了,还打碎了一只花瓶,这花瓶还是供过佛的,这在迷信的太太眼中是不吉利的,这月光孤寂凄怆,就像太太此时内心也是悲凉无奈一样。第三次出现月亮时,敬仁与太太发生了争吵,在他眼里连月亮都像在对他冷笑。到了第四年的中秋节晚上,场面愈加凄凉:这时敬仁夫妇的感情己破裂,敬仁的家中破败不堪,蝙蝠乱飞,清冷凄慘的月色象征着他们的未来。月亮在小说中表明了人世间的事情无法预料,不幸会随时发生,只有月亮会毫无变化地永远存在着,千百年来,月亮见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
9.①迷信、愚昧。敬仁太太认为丈夫没吃象征团圆的团鸭,碰碎供过神的花瓶都是不祥的征兆,会导致婚姻不幸。
②男尊女卑,男权思想。敬仁是文中唯一提到名字的人物,在家里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家里钱财,能四处在外游荡。而敬仁太太只能一辈子困在院子里,被局限在婚姻、生育和家务等方面。
③宿命思想。婚姻失败后,太太和她母亲都认为婚姻不幸是命中注定受苦,将婚姻不幸的原因归结为命运。(2分一点,写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能力。
本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封建迷信思想对女性的毒害,同时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文中没用只言片语来形容敬仁的外貌,他作为太太形象的陪衬而出现,却能决定太太的命运。敬仁是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的男子,封建男权思想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思想里。他是封建大家长,是一家之主,在家里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也是当时男权社会中男性的真实写照。如文中太太在准备中秋节的团圆宴,他则坐在椅子上躺着休息,这样的动作,符合敬仁大家长的身份地位,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太太的服侍。在敬仁眼里,太太是要三从四德,要懂事,即使他在外面到处游荡,太太也是不能有半句怨言的。同样,敬仁太太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接受这种关系并努力维护这种附属关系,做一个“贤妻”,不断维护家庭的圆满。如执意要丈夫吃团鸭,丈夫没有将团鸭吃下,便是婚姻的失败,是不团圆的征兆;花瓶打碎也寓意着不详;即使到了两人劳燕分飞的时候,太太对于自己的悲剧也麻木不仁,认为都是自己命中注定所受,将一切都推脱于命运。而太太的母亲也一样愚味无知,一样的对苦难逆来顺受、不知反抗,她们是一代一代封建思想的传承者和接受者,情愿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10.ELO(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错一处倒扣一分。)
11.B【解析】:B.肯綮,“肯”指附在骨上的肉;“綮”指筋骨结合处。
12.C【解析】:C.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秦,但烛之武因年轻时未被重用而拒绝,后经郑伯致歉,他最终答应出使。
13.(1)虽然如此,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仍然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虽然”“至于”“族”“怵然”各1分)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封”“肆”“西封”“阙”各1分)
14.①从庖丁的角度: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寓意: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②从解牛的过程中灵活用刀的角度:不要“折”、不要“割”,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样才可以做到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可以得出做事要避开矛盾,顺应自然,顺势而为。③从处世的角度: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④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处时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角度,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⑤从庖丁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度,不宜过于张扬。(以上角度任选其一。内容分析1分,寓意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可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题。《庖丁解牛》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中的“对眼前景物进行精微刻画,创造诗的细节意境”错,杜诗从大处着笔,采用勾勒之法,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写出盛大气势。故选B。
16.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对偶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以雄阔之景反衬哀伤之情,隐喻了国事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达诗人遇赦后的喜悦、欢快之情。(手法1分,分析2分,各3分。只答手法,没有分析得1分,分析过程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佳句。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意味着地裂,而“浮”则意味着天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富有动感和力度。诗人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诗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欢快之情。
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每空2分,共6分)
18.A:网络诈骗带来可乘之机 B:手段高明(迷惑性较强)(识别难度大)(每空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根据后文“如不法分子通过面部替换、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可知AI技术会给网络诈骗带来可乘之机。B处,由语境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是基于前文得出的结论,根据前文AI技术“通过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进而诈骗钱财”说明此类诈骗的手段高明,迷惑性较强,识别难度较大。
19.④不法分子以“网店客服”“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
⑥采集消费者的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
⑧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诱骗)其亲友转账汇款(改出一处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辨析和修改句子表述不当的能力。④“通过……为借口”句式杂糅,故应将“通过”改成“以”。⑥“采集消费者的发音、语句或面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面部”后面加“信息”。⑧“引起”是指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文中是不好的结果,应改成“诱导”或“诱骗”,意为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20.顾名思义 不尽相同 视而不见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内容“就是广泛的阅读”,此处可填“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第二空,根据后文“但是,这并不影响你我之间的交流”,可填“不尽相同”(并非完全一致)。第三空,根据前文的““无暇顾及”“甚至”,可填“视而不见”(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
2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BD三个选项中的引号的作用都表示强调,C选项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含义。故选C。
22.①原文运用倒装句式,突出强调了书无处不在却经常被人忽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②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书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在等待读者的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子顺序上看,改句为正常语序,原句为倒装句,倒装句起到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将“你的书包里,你的床头柜角,你家的书房里,你校的图书馆里”前置,都更能突出强调书无处不在却无人翻阅的情况。此外,原文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强调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23.作文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准分建议为4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两则材料主要观点: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青春”的释义:(名)①青年时期:把~献给了祖国。②指青年人的年龄(多用于早期白话):~几何?
材料二:2018年5月14日,69岁的截肢老人夏伯渝在经历了5次的漫长征途后,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夏伯渝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也成为世界年龄最大的残障人士登顶珠峰第一人。他用行动重新定义了“青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解析:材料一引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青春”的释义,从客观上对“青春”一词进行了解释,“青春”主要是指年纪轻。材料二列举了69岁截肢老人夏伯渝的例子,从主观层面对“青春”的内涵作了诠释,真正的“青春”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参考立意:不以年龄定义青春用行动定义青春心怀热烈,青春不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