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2.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 ”两句写沦陷区百姓安于异族统治而忘记国仇家恨也与之类似。
(3)古典诗文中,“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交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所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 , ”,突出了前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观点。
(2)古代文人常以“影”表达孤独之感,比如李密《陈情表》中“ , ”的心酸画面。
(3)汪老师鼓励大家说:向上攀登的路一定辛苦,但只有忍受了攀登的苦,方可行至更高处,得见“ , ”的动人美景。
三、小阅读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6.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颇有时间与空间的纵深感。
B.“四十三年”句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自身,开始回顾自己一生。
C.“凭谁问”句既有对廉颇的鄙夷,也有对朝廷的不满,还有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D.全词用典虽多,但这些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大大拓展了行文容量。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使情感抒发委婉深沉,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四、文言小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金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B.元嘉草草:轻率
C.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可堪回首:能忍受住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酹江月
C.尚能饭否 D.赢得仓皇北顾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般来说,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四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的“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而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类,这是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接受。
B.典故的意义,一般来说,包含最初生成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运用和当下使用的意义三个层面。
C.在典故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D.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语言严密,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用“修齐治平”的典故,是为了论述语言类的典故也必须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C.文章用《平“语”近人》和胡适提倡“不用典”的事例对比论证了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D.文章先从典故的分类讲起,再阐述了典故的形成、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论证层层深入。
15.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文中对事典和语典的相关论述,判断下列用典情况和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新居上梁文》),“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表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新居上梁文》),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进退存亡”出自《易·乾·文言》。
C.《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上片末尾袭用孟郊《借车》中的诗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用夸张的语气调侃自己家境贫寒。
D.“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封狼居胥”借汉代霍去病的典故,表现了刘义隆渴望如先人一般建功立业的愿望。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向日葵,花有向阳特征。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盛大时的情景。
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有对付、打发之意。
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是相同的。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17.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与表达技巧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8.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四字贯通古今。“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中的“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中的“京口北固亭”。
B.词人起笔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接下来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其意。
C.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伤今转入怀古,缅怀了历史上在京口做出伟业的人物。
D.词的结尾,词人以廉颇自比,一表白决心,二显示能力,三抒发忧虑。表达了立志为国效劳却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19.这首词虽无一言谈眼前事,所说的是“千古”“想当年”“四十三年”,但无一句不讽今。请结合词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古讽今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中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现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又饱含对现实的感慨。
21.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辛弃疾“怨而不怒,乐观昂扬”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④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时年29岁的作者任建康通判,南渡归宋已七年;朝中主和派当权,作者感慨作词,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②虎踞龙蟠:诸葛亮曾言“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③安石:谢安的字:晋朝宰相谢安,后遭谗被疏。④儿辈:原指谢安的弟弟和侄儿,曾被谢安委派而赢得著名的淝水之战。
22.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愁千斛”,是形容悲苦深重。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国事的深忧焦虑。
B.“兴亡满目”,其中“兴亡”二字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曾经易于成就帝业的石城建康,如今已徒有虚名,只剩一片败亡的历史陈迹。
C.“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是写一叶扁舟在秦淮河上随风飘荡,远处不知是谁吹起了悠扬的笛声,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歇息归隐之意。
D.“宝镜”,被辛弃疾当作实现理想的象征:“宝镜”三句,格调虽悲愤沉郁,但词意却含蓄蕴藉,优美动人。
23.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宋史》本传称辛弃疾“雅(“很、甚”之意)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皆为感人的“吊古伤今”之作,试综合分析这两首词,简述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D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次第,即为情形,光景。这次第,即为这情景。
故选D。
2.【观点一】有人嫌他“多用事”“掉书袋”,认为是一个缺点。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用事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畅度。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事,是鉴赏辛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片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摘的。词的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事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权臣当道,用事不仅可以借助历史故事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这首辛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和目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本词题目冠以“怀古”,其实“说今”才是诗人的目的。所以作者采用了用典这种相对隐诲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心志,表述隐诲的同时,也必然给后世人带来难以理解的结果,甚至背上了故意卖弄学问的骂名。但诗词相对来说忌讳浅易显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用典反倒增添了诗歌的蕴藉美。本词表现出典故意义与现实的巧妙结合,达到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词中,辛弃疾所用的一个个典故,不但没有“掉书袋”的堆砌感,反而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提高了词的审美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形象空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当然,我们对于一首词在短短的篇幅内有这么多的用典,可以见仁见智,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3.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佛狸、祠、鸦、渺、惟、暮。
4.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巷陌、茕、孑、须臾、采、眦。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A.“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错误。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年号。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此项表面是写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用典的目的没有揭示出来,目的应该是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B.“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错误,这不是最终的目的,用典是为了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C.“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错误,应该是“借古讽今,有影射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的意味”。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鄙夷”错误,应为钦佩与同情。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用廉颇遭谗但尚有人来问,与自己二十多年被人遗忘相比,含蓄地抒发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故选D。
8.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本词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分析如下:
①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孙权的工业与现实对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
②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在于借古喻今,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③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④结尾三句,将廉颇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9.“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国亭北望中原,记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良多。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建造的一座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很是热闹。词人运用这个典故表明统治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百姓就会安于金人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这两个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本词,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再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良多。词人借用典故表明,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学生结合全诗进行总结即可。
10.明确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探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在于借古喻今,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通过此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尾三句,将廉颇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此对比的目的是感时伤怀,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1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可堪:是“岂堪”“那堪”之意,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句意:怎么能回首啊。
故选D。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羽扇”,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
B.“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无活用;
C.“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D.“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故选B。
13.B 14.C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类,这是刘勰的界定与分类”错误。从原文“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来看,刘勰界定与分类的的是“事类”。
C.“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错误。原文说的是“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可见应该是“故事类典故相比语言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D.“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错误。条件结果倒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比论证了”错误。不是对比论证,文章用《平“语”近人》论证了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胡适提倡“不用典”的事例不能证明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D本项为事典,其他三项为语典。
故选D。
16.C 17.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飘零的无限悲痛。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意为国家效力的豪情,以及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忧虑和误国行为的痛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是相同的”错误。“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18.C 19.①起首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②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③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④以廉颇自比,表现的是对自身遭遇的愤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词由伤今转入怀古”错误。应该是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式,抒发感慨。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写古代英雄孙权、刘裕的业绩,对他们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用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是对要贸然出兵的韩侂胄的警告;
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感叹,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是对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以廉颇自况,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20.C 21.《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写自己虽然年老赋闲,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可以充任北伐主帅。《送湖南部曲》中,①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人物等的能力。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表现了诗人虽然被朝廷弃而不用,赋闲在家,但是依然想要像廉颇一样为国效力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怨而不怒,乐观昂扬”。
《送湖南部曲》中,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22.C 23.①用典。如《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廉颇闲赋在家,本词中的谢安被疏远等典故,借此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无奈和愁苦。
②借景抒情。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本词中“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描绘眼前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朝廷偏安、不思进取的忧虑和不满。
③反问。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本词中的“谁劝杯中绿”,通过反问,表达了作者壮志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歇息归隐之意”错,这两句是映入词人眼帘的景象,勾起了下阕关于国家兴亡的感叹。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的要求是综合分析辛弃疾的这两首词,归纳两首词都用到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几乎通篇用典,前后用到的典故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这首词虽然也有用典,主要是用了谢安被疏远这一典故。综合这两首词,用典及抒发的情感比较相近的是廉颇和谢安,以此表达作者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无奈和愁苦。
在写景方面,《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刺目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原沦陷区的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首词写景则较为丰富,如上片写登临所见,夕阳斜照、鸟儿回巢、乔木落叶、小船漂泊,笛声悲戚,下片写江风怒号,巨浪翻倒屋。综合两首词,都用到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朝廷偏安、不思进取的忧虑和不满。
修辞方面,两首词都用到了反问。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本词中的“谁劝杯中绿”。两首词中的反问,都表达了作者心有壮志却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